基于“契约精神”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研究
2017-05-08武昕宇王雪飞
武昕宇 王雪飞
摘 要:诚信教育既是思想观念的认知过程,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累过程,既要求个人的内在修养,又需要有强有力的外在约束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契约精神”的理论指导下,加强对大学生的契约意识的培养,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实现“契约精神”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有效路径。
关键词:诚信教育 契约精神 实践
高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阵地,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普遍存在抽象化、空洞化和形式化等问题,过分强调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而无视大学生个体需要与个体价值,过分注重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体系远未达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实施诚信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核心是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育。契约精神是现代法治社会和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体现了相互平等和意志自由,同时,也是一个“他律和自律”相交错、相统一的过程,兼具道德性和法律性,是一种平等、尚法、守信的人生品格。因此,完善高校诚信教育体系,需要重构大学生诚信伦理,关键在于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育。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社会上一些人士游走于法律的边缘,触碰着道德的底线,出离了做人的准则。一些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下,出现了思想混乱,疏于自律,甚至是行为上的盲从。虚假贫困、考试作弊、学术不端等现象在大学生中屡见不鲜。
(一)政治诚信失范
当代大学生很多加入了党组织,是我国优秀的后备军,但是很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政治理想信念,具体表现在对党的认识方面存在模糊的认知,缺少主动学习的精神,只是被动的接受。在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潜意识的远离与排斥,丧失了对政治理想信念和诚信的正确认识。部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存在极大的偏颇,或出于某种利益考虑,或出于内心的虚荣,入党动机不纯,对党的队伍纯洁性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
(二)学业诚信失范
当代大学生学业诚信失范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学术造假。大学生的天职和本分是完成学业,但是实际中考试夹带、互递答案、聘请枪手等现象十分普遍,学业诚信失范现象甚有扩大的趋势。高校虽然采取了相关措施应对学业失范行为,但是考试作弊现象依旧屡禁不止,并且作弊手段越来越隐蔽。此外,大学生学术诚信失范现象也普遍存在,表现为科研论文的造假、研究数据的造假,毕业论文东拼西凑,或者大段的抄袭,大大降低了大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交往诚信失范
高校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丰富多彩,一些学生为了竞选或者其他目的投机钻营、请客喝酒,通過依靠各种关系过关,不仅打击了实力过硬的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学生们对于思想道德的观念产生歪曲的认知。同时,一些学生缺乏时间观念,置学校的活动和老师的课堂于不顾,迟到早退,旷课逃课,习以为常。有的学生盗窃财物,偷窥他人隐私,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抢夺升学、留学机会,甚至为了抢夺恋人大打出手,这些交往诚信失范行为最终导致学生整体的道德素质的下降。
二、基于“契约精神”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内涵解读
契约精神是现代经济社会和的法治社会基本特征,其真谛就在于契约关系所蕴涵的自由、平等、权利等一系列规则。自由、平等、权利等准则和精神恰好体现了现代诚信的理念,为现代诚信的构建提供了最为有力的精神支撑。
诚信社会的建立是一个契约精神的普及和契约社会的重构过程。基于“契约精神”的诚信教育,是指以“契约”为教育手段,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制定并遵守“契约”,以培养受教育者诚信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诚信教育关键在于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育,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实际行动来确保诚信教育的有效开展。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育需要一个广泛的契约文化环境。大学作为传播知识的殿堂,理所当然应该为大学生契约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
三、基于“契约精神”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方法
(一)营造宽松平等的校园文化氛围
契约精神首要反映的就是人们能自由而平等地进行社会交往,在这种交往中双方共同遵守各自的承诺。在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中,学生主体性丧失,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隔阂,无法自由而平等地进行交流。学生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投机取巧,暗箱操作,做出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因此,首先需要营造宽松平等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己主体地位的文化,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学校规章制度以及管理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不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主性,而且有利于为“契约”达成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品质,让诚信品质升华。
(二)加强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的教育
契约社会必然是法制社会、制度化社会。契约的生命力就在于使当事人感到遵守契约比违背契约可以得到更大利益。因此,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诚信行为,高校就要完善社会契约机制,建立大学生契约信用的良性评估机制,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惩罚不诚信行为,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供现代诚信制度保障。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建立覆盖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情况、道德素质、人际交往、网络行为、社会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内容的学生信用档案,并制定和完善信用规则体系,建立信用档案和失信惩罚机制,对诚实守信者予以奖励,加大对有不良信用记录大学生的惩罚力度,这是诚信校园建设的重要环节。
(三)强化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
首先,要将“契约精神”作为一种行为规则引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广泛营造讲诚信、守承诺的学习风气和生活作风。要让“契约精神”在学生的心灵中烙下深刻的印记,学校除了要加强宣传力度以外,更要在实践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多方面将契约理念灌输到学生的心灵中。其次,学校应开发由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后勤代表、管理部门代表参加的沟通平台,通过对契约精神的宣导来统计归纳这些主体的期望值。例如:学生及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值;学生和教师团队对学校后勤部门的期望值;学校教务工作部门对学生的期望值等等。通过相互间的心理诉求的表达,达到各部门之间更好的沟通,并达成最终的共识,并将这种共识作为一种契约来长久实行,从而是各方之间增加信任度,营造多方主体间的契约承诺。最后,要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相互协作来重塑大学生的契约精神,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众所周知,教育的本身就是一个双向教育,在教育他人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教育,通过相互之间的感染,来完成教育的全过程。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个人修德与进德修业的基石。同样,诚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作为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大学生诚信关系到全民族、全社会的诚信水平。但是目前大学生诚信教育总体状况也不尽人意,政治诚信失范、学业诚信失范、交往诚信失范等现象十分普遍。“契约精神”指导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应该营造宽松平等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等方面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提高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王妍.财经类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构建——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J].财会通讯.2013,04(10);21-22.
[2]邓琳.大学生诚信缺失成因及诚信教育的途径[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5(15):31-33.
[3]冯冠.基于契约精神的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12,6(03):149-151.
[4]白少燕,吴伟伟.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建设途径及效果研究—以民办高校为例[J].学理论.2014,22(10),174.
[5]张九思.高校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6.
[6]刘慧.当代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培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8.
[7]崔延强.中外大学生诚信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2-17.
作者简介
武昕宇(1987-),女,蒙古族,内蒙古人,硕士研究生,南京农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雪飞(1985-),女,汉族,山东人,硕士研究生,南京农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