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大户11年
2017-05-08许新然
许新然
胡晓全用11年的岁月扑在养牛的技术上专研,在牛身上下大功夫,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发家致富成就了这位养牛大王。
从最初养牛4头到如今年出栏350头,从保本销售到年盈利60余万元,从“菜鸟”到高手——胡晓全,一个70后农村“打工娃”花了11年时间,创造了让众人称道的 “致富传奇”,带动当地季节性务工达千余人次。日前,笔者走进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金鼓村,见到了这位家喻户晓的养牛大王。
养牛有一套:会听音乐的牛肯长膘
森林茂密的金鼓村三组,虫鸣鸟叫、溪流淙淙、风景如画。
顺着时断时续的轻音乐,笔者来到牛场。经过消毒室,只见干净整洁的牛圈里牛儿个个膘肥体壮,有的淡定远眺,有的闭目养神,一副悠然自在的样子。
听音乐、睡午觉、吃营养餐……这是一群过着“小资生活”的生态牛。胡晓全说,因为买来的小牛是放养的,若圈养就会躁动不安、“茶饭不思”,影响长膘。“放音乐能让牛儿‘足不出户也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这样健康生长。”
“我可不止轻音乐这一个‘秘方。”胡晓全如数家珍。牛吃的是农家肥种的新鲜牧草,即使下雨天,也有麦草、稻草、酒糟搭配的“粗粮”。不仅饮食搭配科学营养,卫生等方面也会细致到每个环节,比如定时清理牛圈,进出人员必须严格消毒等。
“这娃做事踏实,肯学习。”金鼓村党支部书记樊富告诉笔者,十多年前,北京打工回乡的胡晓全试养了4头牛。后来他去了德阳、山东等地考察,了解市场需求和行情,并到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认真学技术。如今,他的养牛场年出栏肉牛350头,年经营收入500余万元,利润达60余万元。
开生态农场:“文艺范”混搭“乡土味”
古树苍劲,花草斑斓,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栈道木石蜿蜒其间,行走在胡晓全充满文艺气息的生态农场,犹如画中一般。
“这地方比城里好多了吧!”胡晓全指着农场菜园里三五成群自由采摘的游客乐呵呵地说。在他的眼里,这里就是“金窝银窝”。看准村里的森林覆盖率高和距城近等优势,自2015年起,他就下定决心要开办集种、养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家庭农场。
“他开农家乐以前从事餐饮近十年,有胆量,也有经验。”邻居孙海生说。笔者发现,苦麻菜、刺芽儿、灰灰菜,这些五六十年代吃的野菜在农场的厨房里应有尽有。除了“忆苦思甜”的乡土菜之外,停车场、无线wifi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让游客既有“梦回故乡”的感觉,又不会远离现代文明,难怪游客爆满。
“我们农家乐可同时容纳600人就餐。现在一周大概接待千人左右,预计每周毛收入可达6万余元。”胡晓全说。
做致富带头人:让村民旱涝保收
“幸亏这娃儿,我的鸡蛋、野菜都卖给他了。一年能收入万把元吧。”提到胡晓全,三组60多岁的保天贵激动地说。
在金鼓村,还有许多跟保天贵一样的村民得益于胡晓全的带动。
“能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创业才真正有意义。”富起来的胡晓全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15年,他带头成立村上第一家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120多户,保底销售的模式让社员“旱涝保收”,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他不仅亲自给社员传授种养技术,还带领大家先后去德阳、达州等地学习考察,跑市场,找订单,让大家学会分析市场,规避种养风险。”社员罗光云说。
如今,胡曉全创办的集肉牛养殖、蔬菜种植、休闲生态农庄为一体的生态家庭农场总面积已达170余亩,辐射带动当地季节性务工达千余人次。其养牛场被四川省农业厅授予“肉牛标准化示范场”称号,金鼓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牛村”。
市级劳模、农业产业化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对胡晓全来说已成“过去式”,在他眼中,致富路任重道远。他说,有压力才有动力。50多万元贷款估计明年还清,农场将带动更多人增收。
养牛大王的发家了但他的事业还要继续做多做做强农场将带着更多人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