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学生信息技术课“因需而学”的教学策略研究
2017-05-08姚晓峰
姚晓峰
摘 要: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活到老学到老”,如何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并实践这句话,“因需而学”应该成为所有老师以及学生的共识。只有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让孩子们自发地进行学习,从而才能更好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真正学有所长。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发展日新月异,要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更应该找出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因需而学;情境;兴趣;主体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为学生创造这种学习的需要。所谓因需而学就是根据自己的内在兴趣或外界需要而自主产生的一种学习迫切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如果对教师设计的活动很感兴趣,那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自觉提高。因此,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有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从学生来讲,目前学生的信息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自己也不清楚究竟想要学习什么知识,特别面对网络、面对游戏,很多学生会迷失学习方向,课堂纪律较差,使得教师较难管理课堂。对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通过有效切入点,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一、当前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通过在自己任教学校的所见所闻以及与其他学校信息技术老师的互相沟通、交流,纵观自己的课堂教学以及个别教师的反馈,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准确认识
信息技术课堂本身在学生的心目中地位就比较低,在他们眼里就是副课,是玩的课,用来娱乐的。加之现阶段信息技术并不纳入中考范畴,学生就感觉到没有必要学习信息技术。
2.理论课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
虽然教科书屡次进行更改,编写专家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理论知识,相关术语必须要有体现。教师讲解这些内容时,学生缺乏兴趣,听得似懂非懂,加之观念意识淡薄,最后导致学生只顾自己上网、打游戏,学生讲话、做小动作,不认真听讲,课堂纪律较差。
3.上机课上,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参与意识不强
作为信息技术课,上机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计算机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典型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听讲——学生模仿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课堂掌控是容易的,但久而久之学生会没有兴趣。而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单独参与和体验,缺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与素质教育中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健康发展相违背的,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有效防止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真正地参与进来,化被动为主动,就必须在“教学情境”“兴趣点”和“主体性”上下功夫,着手进行教学。
策略一:情境教学:即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1.巧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看一部电影的时候,如果开头特别精彩,就能迅速吸引观众,让我们产生一种非往下看不可的强烈欲望;课堂教学也一样,教师如果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和谐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在Excel的教学中,通过几节课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掌握了数据输入的基本方法,能编辑数据表,能够设置单元格边框与背景、公式与函数等基本操作。若单独使用这些知识和操作,只能完成部分简单的任务。因此,为了使学生能综合运用这些基本的操作方法,在接下來的教学课堂上,先播放姚明在NBA篮球比赛中的片段,看了比赛,学生肯定会喜欢。我就以姚明在NBA篮球比赛得分,明确这节课的任务:要求学生能利用已学知识,通过给出的数据:投进了多少个三分球,多少个二分球,罚进了几个球,要求学生输入相应数据,并统计出每场比赛的得分,并要求美化表格。然后以此任务来进行评价、奖励。于是在这样一个明确目标的激励下,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调动,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完成这一任务,从而巩固了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爱参与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开始阶段,兴趣和积极性都非常高涨,但随着许多的专业术语的出现,使他们很快被理解困难、记忆困难和掌握困难所包围,从而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对那些比较抽象的计算机专业术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讲解,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会从内心发出“哦,原来是这样的!”的感叹。
例如,在上七年级第四课《获取网上信息》时,要了解一些概念:网站、网址、IP地址、域名地址。如果用专业的术语解释,我想大部分学生还是会一知半解。于是,我就想出了把“网站”比喻成一个“家”、一个“单位”,把“IP地址”比作“你家的地址,门牌号”具有唯一性。把“网址”比作“家、单位地址”的其他简称。就如地址只有一个,但这个地址里可以有多个单位。这样一讲解,学生就可以搞明白这几个专业术语相互之间的关系。
策略二:能上出一堂幽默、有趣的课,这样的课会使学生的情绪高涨、心情激动,也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思考。学生会敬佩老师的素质与能力,在学习中也能充分感受到自己的智慧与能力,体会到快乐,为自己的能力感到骄傲。
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源于我们老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学习的知识,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习兴趣的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课本上的知识和他们自己平时所需要的技能之间的那些结合点,并且认识到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实践方法和课本上内容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和线索,因为只有抓住这些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在认识知识并学到知识的过程中取得较大的收获。
我对孩子们说,我们平时看的报纸、杂志甚至是你们玩的游戏卡片都可以通过Word文档排版制作出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识,让学生能从学习中有新发现、新收获,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到各种他们平时感兴趣的这样一个结合点上来。先为他们呈现各种他们感兴趣的并且制作好的Word排版作品,并让他们自己想想你还能通过Word文档的排版实现什么样的效果。看完之后,孩子们都开始跃跃欲试想要进行操作了。这正是各种兴趣的结合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他们没有想到却又非常感兴趣的东西,激发出他们在所将学知识中体验到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孩子们的心,他们就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理解和操作。
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应该排除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心理障碍,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应该从多引导、多鼓励这方面着手,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持良好的高效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在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教师一个一个去解决,既费时又费力。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几位掌握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同时也可以使自身得到锻炼,对信息技术课具有充分的信心。而对于那些胆小的学生,也会带来不一样的收获,通过与“小老师”的交流也会取得一定的进步。
策略三:想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现在要解决的是如何加强他们的主动探究学习,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教师应该大胆创新,逐步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需而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获取网上信息》教学中,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网上搜索是一个难点。如果纯粹地进行演示讲解,学生跟着学,这样索然无味。通过对学生和教材的认真研究,我决定先从网址讲起,在地址栏里如何输入网址进行网页浏览,教学生如何进行分类查找,然后让学生操作练习。在练习中,让学生发现老师教的方法,并不能很快就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学生就会思考在不知道网址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查找到特定的信息。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动脑筋来解决。最后通过讨论,由老师指点,运用搜索引擎的方法进行查找。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知道了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既能巩固知识,又能突破难点。又如,在《引导层动画》教学中,在完成基本任务后,做了一个提升练习。圍绕整本教材的动画制作范例,要求学生自主实践完成“片尾字幕”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就会出现把本该在场景中制作的动画补间动画编辑到元件当中去;还有把引导层的引导线画到了被引层层中去;还有些学生制作移动动画的时候,明明使用了引导层,但是元件却没有按照引导线去运动,而是从开始帧的位置直接移动到结束帧的位置。各种问题会暴露出来,然后通过讨论、示范给予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出个性十足的动画。在总结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制作的动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学习体会,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我们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如风”的教学氛围,为他们的个性展示提供绝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实现自我需求的满足,从而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满足的精神感受,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齐仁德.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3).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1.
[3]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1(3).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