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7-05-08刘亚
刘亚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对教学设计进行有效调整,通过优化教学情境、设置悬疑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全面塑造学生的语文素质创造良好条件。下面就语文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谈具体做法。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活观察思维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如生动讲述、故事引导、设置游戏、课堂演绎、观看视频、唱歌跳舞、猜谜语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特别是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及时引入,能够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文字等材料,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培养观察思维能力。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七册教材《九寨沟》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组自己游览九寨沟时拍摄的照片,学生听说教师去过九寨沟,顿时对照片产生了兴趣。教师一边展示一边解读:“这里是雪峰,峰顶银光闪闪,令人向往;这是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郁郁葱葱;这是‘五彩池,湖水碧青湛蓝,深不见底。”随着照片的展示,学生对比文中的句子观察照片,将观察与思维相结合,在思考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形成感性的认知,从中明白作者观察写作的一般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的思维经验,使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设置悬念问题。形成多向思维能力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宫殿的导向。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部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需要教师循循善诱,通过设置一些令学生好奇关切的悬念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增强记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教学效果。小学生思维较为单一,但好奇心、好胜心很强,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文本信息设置悬念问题,有效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并在积极探索中形成学习认知。在学习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九色鹿》一课时,教师在人物评价环节设置悬念问题:这个故事涉及到九色鹿、“那个人”、国王、王妃四个人物,故事结束时,人们对这四个人物给予一定评价。如果你是当时的良民,你会对哪个人物进行评价呢?你准备说些什么呢?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你能不能给其创作一个新版本呢?这两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提供思维线索:一是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个性评价,说说自己的认知;二是给故事添加一个新结局,这也是富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这样既含蓄又形象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活动,在释疑处解除疑点,拓展了思维的宽度,又在具体探索中形成良好的主动思维学习习惯。
三、联系生活实际,塑造联想思维能力
联想是指由原来的事物和人联想到别的事物和人的一种思维。对于学生来说,其思维的深刻性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在考虑事物时比较深刻、全面地抓住其本质和规律;二是能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比较系统而全面地进行思维活动。小学语文教材的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众多契合点,教师在具体施教时,要注意将学习视角向学生的生活延伸。学生根据生活体验展开学习活动,能够顺利启动认知经验积累,通过比对、分析、整合、归纳,形成崭新的学习认知。在学习苏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维生素c的故事》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先阅读文本,掌握故事的大致情节,然后联系生活中的见闻,说一说亲自经历治愈疾病的故事,阐述科学观念的重要性。学生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熟悉,但也能够掌握一些相关信息,课堂讨论非常热烈。有一名学生说:“我曾经得过一种}圣病,嘴歪眼斜,家人找到好几位民间乡医都没治好,后来通过别人介绍,家人带我到医院治疗,医生用仪器在我的嘴巴里检测,最后吃几次药全好了。”从学生的介绍可知,其联想思维与课文内容形成对接,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思维活动,为进一步的学习探究创造良好条件。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促使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活动,并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建立思维认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解決问题,真正让学习成为一种自主、自觉的思维活动。
(责编 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