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校如何有效控制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
2017-05-08罗丽芬
罗丽芬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越发重视,国家对职业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升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如从2012年起开始对农村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吸引了大批初中学历或同等学历的学生进入职校学习,一方面加快了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的进度,另一方面也为社会经济建设输送了相关人才。
职校教育发展的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在职校的课堂上,常常看到这么一种现象:教师神采飞扬地在上课,下面的学生却成为“低头族”:盯着手机屏幕玩游戏、看小说等,对手机的兴趣多于对课堂的知识。尽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针对学生玩手机现象制定了许多相关的规定如课前统一保管手机等,然而玩手机现象却层出不穷,成为职校教师一致认为是目前课堂上最为头痛的问题。那么,“低头族”是如何出现,又该如何控制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原因分析
1.家庭、社会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都逐步走上小康水平,对于家庭而言,每个家庭成员拥有一台手机完全在能力范围之内。出于对子女的关爱或联系需要,家长一般都会为就读于职校的子女配置一台手机。如今手机的功能日趋强大,通过网络可视频、看电视、下载游戏等,功能接近于一台电脑,自制力尚弱的中职生更是抵挡不了手机的魅力。同时,“E”时代的到来,许多公众场所都设置了无线wifi,为促进信息的共享,许多中职学校也开放了公共网络,这使得学生在学校内便可通过手机连接无线网络,随时随地实现上网,在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学生频繁玩手机的现象。
2.个人原因
就读于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年纪处于15周岁左右,据研究,该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着叛逆、爱模仿、爱攀比等现象。我们曾建议家长可为子女配置功能较少的“老人机”,然而家长反映,子女拒接受,并想方设法拥有一台智能手机,这正是青少年存在的“攀比”“爱面子”心理的反映。同时,如果周围的同学经常通过手机玩游戏、看小说等,为与其他同学有共同话题,有学生也会渐渐地融入成为“手机党”。此外,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现代科技的追求也促进着其对智能手机的拥有。
3.教师原因
由于中职生一般学习基础较差,如果在課堂上所学的知识晦涩难懂、了无生趣,会使其产生挫败感、无趣感,从而将重心转移到除学习外的其他方面如手机游戏等。因而,教师的授课水平也对学生“低头族”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建议与对策
1.合理引导
针对学生爱玩手机的现象,社会、学校、教师应予以合理引导,明确手机只是工具,绝不做手机的奴隶;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手机网络了解新闻时事,查找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多与周围的同学、老师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拒绝做手机的好朋友。
除此之外,网络企业如电信、联通企业等在对未成年在校学生售卖手机卡时,可约束其每月流量,限制流量叠加包;学校的公共网络wifi应设置仅对手机搜索引擎有效,如百度等,从外在层面上控制学生利用手机大流量或公共网络下载游戏、看电视等,从而降低学生玩手机的频繁程度。
2.教师课堂表现
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课堂上转化主人公身份,将课堂主体向学生转移。授课过程中注意教学方法多样化,活跃课堂,鼓励学生,吸引学生兴趣到课堂知识上;由于职中学生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差,教师备课授课时应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进行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的自信心,将其注意力重返到课堂中,减少课堂玩手机的现象。
3.学校专业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创设的目的是要培养各行业第一线的实用技术人才,因此职校应针对职校学生的特点,对课堂进行改革设置,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在课程安排上,尽量贴实实际工作的需要,设置实用性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建立与企业合作制培养的学生能力模式,这可使学生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培养与社会实际工作同步的专业能力,从而将重心从手机屏幕转移到课堂知识、社会实践中。
4.培养兴趣,建设“第二课堂”
“兴趣是学生的第二老师”,学校可通过开设创新第二课堂,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课外兴趣,发挥学生潜能,加强人际交往,让学生找到存在感、成就感、满足感,这样既能丰富课余生活,又能脱离网络世界,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世界的主人。
5.树立合理的生涯规划
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挑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学生合理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对中职生尽早树立合理的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更有自信、有目标地投入学习,掌握技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减少沉迷于手机网络的现象。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