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2017-05-08庞莉莉
庞莉莉
“合作学习”这种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并采纳。从字面含义便可以知道,合作学习的最大特点在于“合作”,即教学活动通常在小组范围内进行。这种做法打破了以往学生总是一个人独自面对和处理数学知识的状态,而是将学习任务交给小组,由多个学生共同完成学习探究。这样的方式能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本文将针对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具体运用策略展开探究。
一、營造背景环境,创建合作学习基础
任何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法都不能直接突兀地在课堂上加以适用,学生在学习习惯上的突然转换,很可能造成其对于课堂教学的不适应,进而造成教学活动开展的障碍。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需要为数学课堂进行预热,为合作学习的启动奠定基础。那么,由学生已经习惯的独立学习过渡到小组合作学习,这之间的台阶应该怎么搭?背景环境的营造必不可少。
例如,为了激发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的欲望,笔者提出问题:在一次登山活动中,甲、乙两组学生以同样的路线行进,他们前进相同距离所花费的时间比为2:3。当甲组学生爬到山顶时,乙组学生位于山腰A处,距离山顶1.2千米。若乙组学生继续向上爬,甲组学生在山顶上休息片刻后原路下山,在山腰日处与乙组汇合。请大家根据此情境提出一个问题并予以解答。问题一出,学生们普遍感受到,单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他们非常希望能够和其他学生展开合作,互相提问,这样得到的问题更有新意,也更具有思考探究的必要性。
在这里,背景环境的营造起到了—个课堂导入的作用。教师只需要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充分地进行背景铺垫,并且在这个背景中加入合作的元素,便能够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初在学生心里埋下合作的种子。若能够提出一些有待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具体问题,就能够将合作学习模式从教师设定变为学生需求,合作学习的主动开展也就不是问题了。
二、广泛调动思维,获得多种思考角度
合作学习主要优势在于思考力量的叠加。如果仅靠学生一个人的力量来处理数学问题,得出的解答方案往往是单一的。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固化时,他们很难走出既定的怪圈。此时,合作学习便体现出了它的优越性。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多种思维相互碰撞,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广泛调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内容后,笔者让学生尝试解答下面的问题:如图所示,已知L1=L2(角1等于角2),那么,再添加一个什么条件,就能够使得△ADE-△ACB成立呢?这个问题的难度并不大,学生们很容易就得出了答案。然而,笔者并没有急于验证大家的结论是否正确,而是让大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答案和看法。很快,学生便发现,仅仅是在小组范围内就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答案,且都是合理的。原来,运用不同的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进行构造,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只是小组之间一个简单的合作交流,就展现了学生的思维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