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
2017-05-08孙景胜
孙景胜
研究表明,思维活动的产生必须依赖一定的问题情境,只有当学生意识到某种与自身认知、经验不相符合的冲突,并产生了明显的认知失衡,才会产生寻求认知上动态平衡的思维动机,进而表现出行为上的努力。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以维持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稳步发展呢?
一、以问导学,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或技能,而在于是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奥秘。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问题的编排来引导学生一步步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索,让学生根据问题的指引拨开课堂教学内容的层层面纱,自主建构一个完整、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如教学苏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轴对称的性质》时,笔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科学地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取一张长方形纸片,将其对折,折痕标记为m,在折过的纸片的任何一个外表面画上一个△ABC.再用铅笔分别对准△ABC的三个顶点扎孔,最后将纸片摊开,连接顶点与对应扎的点。
思考:请你大胆想象,你所连接的这三条线段与折痕m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你是怎么得出结论的?
这个问题情境其实也是一个探究活动情境,一开始就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和分析,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但最妙的地方在于学生如果要验证并说出自己猜想的理由,就必须先自学,自然而然地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以问促思,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学教学其实就是不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初中生的思维发展已经从具体形象阶段过渡到抽象阶段,已经具备了从事高级思考和辨析的能力,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也从学生的这一成长规律出发。因此,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情境来促进学生不断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思维的鲜活,增强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活动,明白“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探究情境:先画两条相交直线。和6,设交点为O,在直线a上取线段OA=OC,在直线b上取线段OB=OD,连结A、B、C、D四个顶点组成四边形ABCD,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四边形ABCD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并说明判定理由。
当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如图所示的图形,并抛出探究问题时,学生的思维立即进入一种紧张状态,开始思索起来。有的学生开始尝试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原理”来证明此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也有的学生结合新知“中心对称的三角形全等”来证明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学生尝试证明四边形ABCD不是平行四边形,虽然思路和证明方法存在缺陷,但毕竟鲜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每一个学生思考的热情。
三、以问引探,发散学生数学个性思维
探究活动始于问题的生成,学生心中只有存在一定的疑问,才能发挥自身的聪明和才智,来解决自身存在的冲突或困惑,从而不断发散自身的数学个性思维。而初中数学课程具有可探究性极强的特点,教师既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性范例和方法,也要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具体的延伸性内容和拓展性领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断运用这些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巧妙地设置问题悬念,作为学生开展各种探究学习活动的引线。如在教学《平行线》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笔者引导学生具体探索了平面内两条直线要么平行,要么相交的原理后,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索“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笔者结合现实空间的特点,让学生具体探究“在现实立体空间中,两条直线会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的结论。结果,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个性思维,有的利用长方体来探究,有的则选取正方体,还有的学生干脆将教室作为探究的模型等。总之,这个拓展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和发现数学奥秘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师要以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引线,为学生提供一个持久鲜活的数学学习思维,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探究新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高效。
(責编 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