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婚恋问题看对外报道如何讲故事

2017-05-08程露孙雯骥

对外传播 2017年4期
关键词:婚恋观单身稿件

程露+孙雯骥

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约有1.8亿适婚男女单身。传统家庭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近年也开始出现了晚婚、不婚的世界潮流。婚恋观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中国的婚恋问题从未像现在这样成为国内外媒体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焦点。

近几年,海外主流媒体和新华社都播发了许多有关中国“单身潮”的报道。在外媒的稿件中,《纽约时报》曾刊发文章《结婚率下降正在改变中国经济和家庭》分析了中国结婚率下降的原因,并指出这给中国经济和家庭带来了新的变化,比如越来越多的更独立更高知的女性,市场对更小户型房子的需求等。稿件以事实说话,客观深入,堪称精品。新华社同样关注“单身潮”这一话题,情人节播发英文稿件《焦急的中国父母为未婚子女打广告》。记者体验式采访了北京天坛公园的父母相亲角。相亲角所展示的父母们的无奈与年轻人的惆怅是当前部分人婚恋困境的一个缩影。稿件语言诙谐幽默,细节生动,深入探讨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人不同的婚恋观。

上述报道虽然视角不同,但都来自于真实生活,用数据说话,以案例支撑。笔者尝试以相关文章为例,分析中外媒体关于中国“单身潮”话题的写作特点,为对外报道如何讲故事提供借鉴。

创新报道视角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物本身都是多侧面的,既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表现,也可以从那个角度去揭示。“单身潮”并非一个新话题,但中外媒体的报道视角多样,各具特色,赋予了老话题新的生命。

《纽约时报》文章《结婚率下降正在改变中国经济和家庭》称,精明的商家正在瞄准单身市场。珠宝制造商为没有结婚的情侣设计价格便宜的首饰;家电制造商售卖小型电饭锅;外国生育服务机构向中国女性宣传卵子冷冻技术等。稿件关注了单身经济的兴起,让人耳目一新。

路透社今年1月26日刊发文章《中国春节推动租女友应用兴起》,讲述了新年期间父母催婚,导致租女友回家过年的手机软件异常火爆。独特的视角让稿件更具感染力和可读性。今年情人节,《纽约时报》又发文《中国百万单身男性孤单的情人节》,则将关注点放在了单身男性身上,指出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造成男女性别比例失衡。

新华社稿件《焦急的中国父母为未婚子女打广告》则将焦点转到了中国父母身上,体验式采访了北京天坛公园相亲角。虽然包办婚姻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中国家长们仍深度参与到孩子的婚恋关系中,这其中有文化、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原因。其实早在2010年、2011年和2013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就多次报道了上海公园的父母相亲角,可见外国受众对这一话题的兴趣由来已久。

除了相亲角,新华社在今年年初相继播发了关于农村媒婆以及彩礼致贫的报道。1月25日播发稿件《中国农村媒婆正淡出历史》,描写山东一位农村媒婆“生意”渐淡,准备退休的故事,反映中国农村破除封建思想愈发开放,以及现代通讯手段打破农村婚姻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实,凸显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2月4日播发稿件《结婚彩礼致使中国农村家庭贫困》一稿,以农村家庭为儿子结婚准备彩礼的故事出发,反映了许多农村地区家庭出于面子考虑,或者说是在传统的农村嫁娶思维的逼迫下,在孩子结婚时,需要准备大额彩礼和婚房的现状。

可以看出,中外媒体对中国“单身潮”的报道视角丰富、新颖。外国媒体更喜欢关注这一现象引发的包括单身经济在内的连锁反应。在他们看来,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变革后,中国传统的爱情和家庭观念正在被颠覆。而新华社的稿件更倾向于展现中国人婚恋观的演变,认为这是公众对当下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的一种回应与策略,是社会转型整体之痛的缩影。年轻人在婚恋活动中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和话语权,从这个角度看,婚恋观的多元化也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打磨故事与细节

毋庸置疑,故事是现代国际传播中的最佳载体。故事比抽象的概念、直接的宣示更吸引人、感染人。今天的中国要深度融入世界,就需要让世界深入了解中国,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笔者认为,人物和细节是写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新华社外籍改稿专家曾指出,如何让外国读者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性尤其重要。故事归根结底来源于基层,需要记者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和细腻的笔触让故事中的人物活起来。

《纽约时报》文章《结婚率下降正在改变中国经济和家庭》的开篇故事十分精彩:“刘贞凤(音译)在25岁结了婚。婚姻的标配也随之而来——女儿、住宅、家具、玩具。她的女儿宋宗佩(音译)如今28岁,则在选择一条不同的路。宋宗佩在北京与两名室友合租了一套公寓,目前将精力放在职业发展和财力累积上。她觉得自己短时间内不会结婚生子。”

一对母女对婚姻的不同态度和生活状态跃然纸上。作者随即抛出本文的核心: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选择晚结婚或不结婚,这一现象正在改变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文章衔接自然,逻辑清晰。真实的故事代入感强,瞬间抓住了读者的心。

新华社稿件《焦急的中国父母为未婚子女打广告》选取的故事也令人印象深刻。四年来,无论严寒酷暑,一位77岁的母亲几乎每天都会去天坛公园父母相亲角,为自己45岁的儿子找对象;30岁的投资公司女员工,即使在经济上独立,也逃脱不了被父母催婚的命运。

工作压力大、交友空间压缩、“房车婚恋观”盛行、女性择偶条件提高等,一系列生活压力迫使越来越多年轻人推迟婚姻。这无疑是中国父母最大的恐惧之一。通过故事,稿件很好呈现了中国父母与子女的矛盾,及其背后的爱和无奈。文笔细腻,富有人情味,能够引发读者共鸣。

恰当添加背景

背景解释是新闻报道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对外报道中显得尤为重要。中外之间的文化、语言、社会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对外报道的传播对象对一些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事物知之甚少。因此要使对外报道传播效果达到最佳,就需要解释背景。

新华社的英文稿件《焦急的中国父母为未婚子女打广告》在多处恰当添加了背景,尽量弥补文化差异造成的信息流失,不至于使读者不知所云。

文章导语这样写道:“曾是明清皇帝祭天、祈求五谷丰登的天坛公园,如今被一些焦慮的中国父母赋予新的愿望:祈求单身子女尽快成婚。”精彩的对比式导语立刻抓住了读者眼球,同时解释了天坛的历史性地位,侧面指出焦虑的中国父母们的强烈期盼。

当一位为女儿寻找男友的母亲说自己来自威海时,一位男士的母亲一听对方不是北京的,干脆地回应:“我们不要外地的!”此处,作者加入背景解释:“威海是中国东部山东省的一座沿海小城市。”不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国外读者可能对威海并不了解,此处背景的添加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原文。

对国外受众而言,婚姻基于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与父母无关。作者还在稿件里添加了中国父母为什么喜欢参与子女婚事的背景,指出在家庭文化极重的中华文化中,子女的婚事成了父母的心头大事。他们担心家族血脉无法传承,担心随着年龄的增加,无力帮助照看孙辈,更恐惧在自己离开后,没有人照顾自己的孩子。恰当的背景添加让稿件读起来更合理,更有人情味。

综上所述,新颖的视角、精心打磨的故事与细节和背景的适当添加,对“讲好中国故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时代,国际话语权竞争异常激烈。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讲中国故事的意识,更要有讲好中国故事的本领。惟有用外国读者习惯的方式、切合受众心理的形式、便于大众接受的传播载体和渠道,才能把中国故事讲得吸引人、打动人。

猜你喜欢

婚恋观单身稿件
我的问题③
1亿单身撑起一个IPO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双十一,单身检察官是怎样炼成的
韩剧传递的婚恋观及其对女大学生影响的伦理思考
单身
单身的你
陈道明越俎代庖
90后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