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识”成智:让专业生长富有张力
2017-05-08洪亮
【摘 要】教师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大胆探索,锐意进取,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而教师只有具有厚实的理论根基、瓷实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教学实践,才能在课改大潮中勇立潮头,敢于创新。拥有如此底气的捷径唯有终生学习,从肤浅走向深刻,从自在走向自觉,在“积识”中“成智”,丰盈自己精神世界的同时,专业生长也将获取更大的张力。
【关键词】终生学习;专业生长;实践探索;教学智慧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6-0074-03
【作者简介】洪亮,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江苏苏州,215021)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名校长。
迄今为止,我自为师,30余载。寻径、探路、求法,传道、授业、解惑。斗转星移,历数春秋,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回眸走过的教育生涯,心中感慨良多,抚今思昔,肩负使命,从未懈怠。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对教学研究的痴迷与热爱,是超越自我的不竭动力。虽数易单位,屡迁岗位,但始终未变的角色就是数学教师,始终坚守的信念就是教研求真,始终执着的追求就是专业的蓬勃生长。从教学到管理,从实践到研究,读书学习已然成为我生活和工作的主旋律,专业跋涉也让我的精神世界更加明净、丰富。
迷茫:因困惑而起
1981年,我荷锄杏坛的人生开始了!年少轻狂的我从江苏省苏州师范毕业后,热情满怀地跨进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区实验小学,三尺讲台,让我踌躇满志。从学堂到讲堂,从学生到教师,几年经历的琐碎一言难尽。刚开始的激情澎湃、血脉偾张,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消退了,在年复一年的“耕耘”中磨平了。我和所有刚入教门的中师生一样,从当初想大干一番到后来的百般无奈,较为封闭的学校生活,刻板单调的教书生涯,我看不到一个有志青年的路在何方。觉得自己就像是一片鹅毛,终日浮在水面,激不起半丝生活的涟漪。我犹豫,我徘徊,我究竟该往哪里去?
正当我在困惑时,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局局长走进我的生活。听完我的课与我聊天,谈教学,谈人生,年轻的我感慨万千,忧形于色。他就像一本饱经风霜的书,静静地听我诉完,然后,沙海拾贝般讲起自己一段段难忘的教育人生经历。有亮丽如虹的光彩,也有平淡如水的寂寞,还有起伏如波的磨难。临别,他语重心长地说:“人应该干一行爱一行。干什么或不干什么有不少命運的因素,爱不爱干是自己所为。有爱,有恒心,一切就会好起来!”这一席话犹如古寺晨钟,静谧美好,叫“醒”迷茫的我。苍苍白发,句句衷肠,我在膜拜,更在沉思。
接纳“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使命与天职。但拿什么给你,我亲爱的孩子们。我要给自己正确定位,要找准前行的方向,更要静下心来脚踏实地,不能只仰望星空。课堂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原来我一直“在场”。走出迷茫,从无助感中彻底摆脱出来,只有一条道路:将自己置身于研究之中,把课堂作为研究现场,把每一次教学活动作为思考的对象,在问题的寻找与问题答案的索解中重新认识自己的生命价值,重新认识教学的取向与实施方式。
只要开始,就不会晚;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探索:因方法而生
一切教育教学都有规律可寻。为了寻找小学数学教学规律,探索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方法,一方面,我涉猎心理学、艺术学、审美学等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换个角度看数学世界,用艺术的情趣、审美的心理,观察人文,观察数学,“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另一方面,每天课余,研读教学文本,钻研教法与学法,与特级教师神会,与一线专家意连,与贴心师傅聚首,彼此分享对方的思想甚至生命。深夜,读一点文章,摘一些书录,写几篇感悟,描绘教坛足迹,抒发胸中意气,神游太虚浑然忘我。
立志做一名好的数学教师,就要准确把握教学,对教材反复观照多次扣问,“千锤百炼”“千呼万唤”。每次课前,我总不忘对教材和设计反复研读感悟,基于学情,仔细推敲,力求互动生成,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引导得法,条理清晰,简易高效。争取做到教路、学路和文路三路统一。因此我的教学倍受学生欢迎和家长的称赞,第二年便获市区青年教师评优课一等奖;第三年,所教毕业班在全区会考中各项成绩指标均名列榜首;第四年,作为全市最年轻的教师代表,被推选为苏州市团市委常委、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并担任团区委专职副书记。
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知识的最高境界。每个教师都必须花大力气去深究教材、研读文本,只有炼好“内丹”,不断提升自身内涵底蕴,才能准确而敏锐地把握教材设计与编排的走向,否则便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我加强自修,提升自身学力水平,增加学科基础功力,明了数学的悠久历史,陶醉于数学应用的无穷妙用。
在系统的阅读、屡次的实践、深刻的思考、多元的借鉴中,我的数学课堂终于形成了“学导评”一体化的数学教育思想和个人教学主张。集中体现在“四化、四学、四导、四意识、四评价”的数学课堂策略实践与研究上。在指导策略方面,体现“四化”要求,即教学观念现代化、课堂教学目标化、获取知识过程化、训练方法科学化。在学习策略方面,突出“四学”机制,即明确目标,唤起需求——使学生想学;学用结合,发掘魅力——使学生爱学;诱发情感,学中感乐——使学生乐学;教给方法,培养习惯——使学生会学。“四导”即诱导、指导、引导和疏导并重。教学策略方面,我努力强化“四个”意识,即参与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评价策略方面,我主张推行四项评价,即形成性评价、自我性评价、鼓励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等。该研究几十余篇重要文章发表在全国二十多家教育教学期刊,在区域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挫折中吸取教训,在成功中积累经验,在反复的自我锤炼中增进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学会用思考行走。
自觉:因快乐而来
一路不紧不慢走来,读着写着思考着,才发现读书学习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习惯,让我自觉而来,成为我专业成长的内驱力,也找到一座精神的家园。它可以让你在纷繁芜杂的教育选择中方向迷失时,牵你回到本原上来。在这里,不仅能够让你重新调整你的教育罗盘,而且还会让你获得更多的教育灵感。
高尚的思想情操就像明媚的阳光,渊博的知识就像甘甜的雨露,能唤醒学生心中理想的种子,能激发起学生心中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我总是透过课堂把眼光放在课外、校外,生活有多宽学习就有多广。一年四季,看不尽的风景道不完的亮丽,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悦纳自然拥抱自然;生老病死,历不尽的沧桑写不了的磨砺,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关注生活感悟生活;雪月风花,读不完的名著猜不透的翰墨,把学生带到书的海洋中去。一片枯黄的落叶,带给他们整个秋天的深邃;一声清脆的鸟鸣,送给他们满怀温暖的殷情。
这就是体验的力量。所谓体验教学,就是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起点,用他们的心或他们的感官与数学规律做一次心灵的探索,激活数学世界,唤醒心灵世界,洞悉书本世界。执教过程中,我常常是先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究,然后让学生回顾知识和生活,找到最近发展区,从自己了解中寻找相似、相关、相连或相反的例子,将新知与教材相互印证相互冲撞,从印证和冲撞中把握内容提炼教材。还要引导学生评说,阐述其中的规律和道理。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换位思考、相磁印证,将间接的知识与直接的经验结合起来,将自觉进入到主动学习中去经历体验。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火光”。生动的课堂来自师生思维的活跃,来自师生情感的交融,来自师生思维的碰撞。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师生对话教学和共享。所谓对话,就是话语双方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会心的微笑,有热烈的讨论,有不乏针锋相对的驳斥。师生在课堂中通过语言和心灵的交流,知识、经历、精神、情感等直接或间接地展示在双方面前,影响大家,感染大家,启迪大家。虽然诗人海子曾说过:“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但我知道,远方除了遥远,还有我的梦想和追求,我分明看到了一直在前方召唤着我的巅峰佳境和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
享受讀书,享受教育,快乐前行!
开悟:因智慧而成
如果说,我现在取得了一点点成绩,那么这成绩应该归功于多年的阅读积淀,多年的学习提升,多年的不断思索,以及大师们无形中给我的点染与觉醒吧。这些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学习状态,所汲取的知识都将化到我的骨子里,成为滋养我向上的力量与源泉。在我的案头书桌,摆满了苏格拉底、尼采、朱永新、钟启泉、朱小蔓、于漪、李镇西等中外名家、名师的大作。教育大师的思想使我激情满怀,教育名师的实践经验又使我心潮澎湃。我决心追随名家的足迹,采他山之玉,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咀嚼教师生涯,我深感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听课、切磋教艺,也是滋润自己的清泉一泓。
在读书学习的海洋里尽情徜徉,智慧也会在这里自然生成。多年后的今天,正像《江苏教育》主编张俊平先生对我的激励:学校风度气质的彰显,更多地体现在“适合”上。从外力推动走向自主发展,从同质优化走向个性卓越,从改变当下走向未来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切又离不开文化的力量,只有文以化之,率性修道,才能有“每一个”的成长,才能形成“每一群”的盆地或高峰,才能涵育学校“让师生焕发生命的活力”的境界、品位和气质。洪亮校长从“人人成功”的教育理想出发,向着“自由自在”的幸福一路高歌。在他看来,教育是一件幸福的事,是唯一面临全面人性的幸福事业。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在完成繁忙的日常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同时,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本,潜心钻研,坚守课堂,锤炼自己,与青年教师携手共进。“工作着,研究着,收获着,幸福着”,这就是我全部的教育生活。三十多年的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与探索,凭借先进的教育理念、执着的探索精神和开创性的实验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和育人体系,在省内外获得形成较为突出的学术影响力。1998年,我被评为“苏州市小学数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94年和2001年,我两度被评为“苏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2012年获得江苏省中小学校创先争优先进个人、江苏省感动“教海探航”人物奖;2013年,我获得“苏州市名校长”称号;2014年,我获得“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走上教育之路至今,匆匆三十余载。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历程,既是一条教书育人之路,也是一条不断探索之路。正如我的人生格言:热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石,探索是事业成功的桥梁,奉献是事业发展的动力。“登罢高峰回首望,淡淡清风淡淡云”。虽已是知天命之年,但我还会一如既往地读书学习,把终生学习当成责任,用心重思教育的使命、重寻教育的本真、重构教育的未来,认真思考、潜心研究,以“适合”为船,以研究为帆,将“适合”的数学教育引向更为广阔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