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革课程节律的理论与实践

2017-05-08韩燕清

江苏教育 2017年8期

【摘 要】为顺应儿童自然生长的规律,新桥实小因校制宜,从时空节奏上打破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匀速发展的样态,用符合儿童生命成长节律的整体课程观来观照学生成长,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创造特殊“节点”,通过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项目研究性学习与大型活动相互整合的方式,重构了一种从传统程序式到因需生成式的课程节律。

【关键词】课程节律;自然成长;因需生成式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6-0032-03

【作者简介】韩燕清,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000)校长,高级教师,常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课程要想真正变革,学校就必须突破知识本位、碎片化“课”的意识,用符合儿童生命成长节律的整体课程观来观照学生的成长,课程节律的变革便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这种变革,于学生而言,是一段自由而开放的学习之旅;对教师而言,是用个体的文化自觉促使自身智慧迸发的成长过程;就学校而言,则是课程与教学变革路上的理性选择与实践智慧。

一、以生为本,依序而教:变革课程节律的基本理念

所谓变革课程节律,即指在遵从儿童自然生长规律的基础上,打破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匀速发展的样态,对原有的以知识为线索的课程时序进行变革,形成以学生自然发展为线索的时序建构。

1.守望儿童的诗性智慧:变革课程节律的最终旨趣。

儿童的诗性智慧充盈着、涌动着儿童特有的天真、幻想、憧憬、灵性和自由。它是那般感性、浪漫,是直觉的、具体的,同时又是个体的、多样的、活泼的、生动的,它充满着自由创造的精神和人性萌动的智慧。对儿童诗性智慧的守望,兼具护佑、存养、等待之意,这是学校儿童教育的起点与基本前提,也是学校的整体文化生态。如何共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筑就儿童充满诗性、乐趣与灵性的时期,成了学校教育的核心使命。我们深知,在学校教育系统中,无论是学生的心灵,还是学校教育的客观存在,抑或是具体学习活动的展开,都是置身于某种文化范畴与文化情境之中。故而,对课程节律的变革同样遵循着此逻辑境脉。学校教育的核心使命与重要作为就是要让处于诗意文化范畴和文化情境中的儿童在新一轮的课程节律变革中寻得一种能安身立命的认同感、亲近感和归宿感,进而使其诗性智慧与诗意气息能够在这充满田园自然气息的精神家园中尽情地洋溢。

2.减少教育浪费:变革课程节律的实践价值。

所谓减少教育浪费,其指向为儿童在校时的生命浪费与学校各部门之间的资源浪费。在教育现实与课程实践中,传统的课程节律因其控制性与守旧性非但没有让儿童洋溢那诗意的本真浪漫,反而常常让其沦为“镜像中的他者”。

课程节律的变革创造了不一样的校园生活。今天,每一个走进江苏省常州市新桥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新小”)的人,都能够感受到这块土地上流动着的绵绵不绝的勃勃生气,涌动着的活泼向上的生命气象,呈现出激扬蓬勃的发展态势。这,是通过新一轮的课程节律将学校各部门各组织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通过新一轮课程节律的变革,学校各个部门与组织以课程为中心,以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协同参与到儿童的学习过程之中,借助于课程节律充分唤醒儿童心灵中飽含的一切智慧的种子,以“探照之光”激发起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各部门与组织打破了孤立的工作状态,在协同交流互动过程中建立起相互开放和支持的合作关系及互相理解和分享的思维方式,并拥有了共同专业发展的集体记忆与特有的话语体系。每一位教师都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深层次的专业化发展,这一切都来得自然而然,一如水到渠成。这,便是减少教育浪费的又一指向。

3.教育节律理论:变革课程节律的哲学基础。

教育节律又称“教育节奏”,是怀特海在1921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中提出的一个教育原则。怀特海认为,人的生命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人的智力发展也是如此。他指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心理发展也表现出阶段性、节律性或周期性的特点。一个完整的学习循环包含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浪漫阶段,是学生的发现阶段,是理解的初始阶段;精确阶段,是学生能准确详尽地阐述那些新知识和他们熟知的知识之间的关系,是对具体知识的详细分析与研读,使第一阶段的认识具体化、系统化;综合运用阶段,这是每个学习循环的终点,同时也是下个新循环的起点。

基于此,我们开展了学期范围内的课程节律变革:以“期初课程”为学生开启浪漫的学期之旅,激发其无限浪漫的遐想与期待;以标准化的国家课程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奠定扎实的学科基础,使其知识能够进一步地具体化、精确化。而精确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与方法运用于生活,运用于新的认知——综合训练阶段。我们根据这种周期性来安排教育过程,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不同的智力发育阶段适当采用。

二、转化理论,落地实践:变革课程节律的操作要领

课程节律的顺利变革离不开系统性的实施方案作为保障。这其中既涵盖精细的整体节律设计,又内嵌着细化的课程内容安排。具体而言,课程节律的实施框架入里入微但不失整体,有框架却不封闭,有结构而不机械。

(一)宏观规划,形成方案:变革课程节律的版图设计

学校以“共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成就每一个人”为办学理念,聚焦新小学生的诗性DNA,形成了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田园课程”方案。方案中提出,以护佑儿童的“诗性精神”为价值取向,以保持儿童的“自然性、生长性、超越性”为课程目标,以培养“有灵性、能自主、会创新”的田园之子为育人目标,建构了“三种类型四大领域”的课程结构,实施多主体介入、多中心治理的“扁平化”分级自主管理,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课程活动。而“多形式多渠道”的课程实施离不开对课程节律的宏观变革与规划,这是让学校课程方案真正落地的基点。为尊重儿童自然生长的权利,我们因校制宜,从时空节奏上打破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匀速发展的样态,通过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项目研究学习与大型活动相互整合的方式,重构了一种能够顺应儿童智力发展规律、凸显教育节奏的课程节律。

我们遵循儿童智慧发展的教育规律,将三类课程灵活地播撒于儿童智慧流淌的长河之中,按照儿童生长的规律和步伐,为儿童生长经验与诗意气息的扩展提供“有准备的课程内容”和“有节奏的课程序列”,进而让学生在这种顺应儿童智力发展规律、凸显教育节奏的课程设置中获得自然天性的涌现与发展,获致有灵性、能自主、会创新的核心素养。

(二)依据流程,严格实施:变革节律的操作路径

变革课程节律,依教育节律而教,是对儿童自然生长这一法则的尊重。对“童性美”的呵护与存养,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在六年的学习生涯中永远怀有一份对自然的美好与敏感,获得自然而不做作的品性。正是源于这份对自然、对诗意的追求,我们建构了极具学校文化特色的“田园课程”:精耕课程、牧养课程、放歌课程。

1.精耕课程的标准化实施。

所谓标准化实施,是指每个年级严格遵从各年级学科教学质量标准展开教学,通过学校师生与家长的合力,不断提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底线与效率,进而通过缩短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时间,为牧养课程与放歌课程的实施留下更为宽裕与自由的时间。学科教学质量标准是为衡量教与学的过程是否达到规范性要求而制定的准则,是实施教学过程质量评价与监控工作的一个标准性工具。这是教育过程的精确阶段。

这一阶段的专业化学习使浪漫阶段掌握的内容更为精确,学生可以通过对事实的详细分析,使第一阶段的认识更加具体化、系统化。为此,学校对每门学科在不同学段都提出了极为细致的质量标准。

2.牧养课程的集中式植入。

所谓牧养课程,即指学校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所开发的拓展型课程。牧养课程集中以三天时间植入课程序列之中。学校课程框架中的拓展性课程包括学科拓展、艺体特长和实践活动三部分。

以语文学科拓展课程为例,“诗意读写说”具体涵盖了儿童剧、儿童诗、绘本阅读、汉字英雄等多门课程,其中以儿童诗这门课程最具代表性。儿童诗的核心精神,即以纯真的童心来感知、想象和创造事物,在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中起着支点作用。这种诗意课程能够充分地将学生的创造力量与诗性智慧诱导出来,使其内在的生命感、价值感得以唤醒,并一直延伸至每个学生精神生活的根中。这,就是对儿童浪漫阶段的尊重与守望。学生们在儿童诗的国度里诗意地栖息着,他们在同样充满着浪漫与诗意情怀的教师的引领下,不断迸发出无限浪漫的遐想。

3.放歌课程的分散式融入。

所谓放歌课程,即指具有广域融合性的综合课程。具体包括期初课程、文化课程与项目学习。

(1)期初课程

期初课程遵循“承上启下、综合融通”原则,在每一学期伊始开设,以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学习期待。从2015年秋学期开始,学校基于每个年段学生的成长特点,整合各课程内容,渗透我校特有的“诗性”元素,开发出综合课程。一、二年级的主题词为“喜爱”,三、四年级主题词为“探究”,五、六年级主题词为“责任”。以活动模块为单元设计课程内容,开发出“艺术与审美”“科学与探究”“体育与健康”“人文与社会”等领域综合课程。课程定位在回顾学生的暑期生活与规划新学期愿景上,学生假期生活与成长、学科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未来的期许与展望都在“星星鸟起飞”课程这一平台中得以呈现。在实施过程中,尝试一班多师、多班一师的教学模式和期初课程学习的评价方式探索。

(2)文化课程

文化课程,以节庆式为特征,以学科综合为基本原则,重视不同学科知识和各种关联性知识经验的融合贯通,强调消除森严的传统学科界限,涵盖各种领域。诗歌文化节成为学生展示以诗性素养为核心的缤纷舞台,体育文化节则以学生身心健康素养为核心,融科学、心理、研究性學习等为一体,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校园节日的多元价值。这些具有生活特质与综合特色的活动板块让学生们在更加广阔的学习场域中获得“有灵性、能自主、会创新”的核心素养。

(3)项目学习

所谓项目学习,即指学校以统一的主题统领不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把多种学习方法统整后以小组的形式解决某一具有挑战性的真实难题。我们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科素养融入课程,使学生通过现实的项目研究提升其核心素养与实践智慧,进而使他们更为综合地、统整地学习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该课程试图打破学科界限,将各门学科知识融入学生生活,这样的综合课程是我校课程改革的最新尝试。田园课程是一种整合课程,体现了整合后“1+1>2”的优势。课程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展开,主题设计是以季节更替为暗线,以学生感兴趣的专题为明线,四大主题“春播希望”“夏育缤纷”“秋收喜悦”“冬蕴沉思”,共分为“诗意读写说”“动感数学”“童眼看世界”“生活科技玩中学”“艺体俱乐部”五大领域,每个领域均有十几门课程可供学生选择。

变革课程节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节律的平衡与和谐,尊重学生内在的发展规律,使学生能够真切地在课程生活中迸发充满诗意的灵性与光彩,获得性情的陶冶和提升,促进儿童人性的健全发展。因此,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准确理解儿童智力发展三个阶段的内在关联,做到整体把握,有机推进,关注过程,把握节奏。同时,我们需时刻自觉思考与探索,将变革课程节律由观念层面的“知”逐步渗透、融入教师的情感与意志的肌理中,进而由“理知”不断提升为新桥人的“信知”与“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