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建党前后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研究

2017-05-08任芳瑶

魅力中国 2017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摘 要:在中共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深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所关注的焦点。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反复探求、慎重思考和认真比较,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一成立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通过创办报刊、各种学会及研究团体来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通过开展工人运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农大众相结合,使更多人了解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建党前后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问题,对于新形势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有着重要的经验借鉴和历史启示。

关键词:中共建党前后;早期共产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潮和学说,于19世纪末期传入中国。然而,它在当时仅被少数人译介、传播和研究,社会影响甚小。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尤其是中共的创建,直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从而加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进程。中共早期组织以各种研究团体、学校等为平台,积极创办报刊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通过开展工人运动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农大众结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尽管在这一时期,早期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并未全面和深刻,但也为后来发展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提供了经验借鉴。中共建党前后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创办报刊媒介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后来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也随之搬至北京。《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舆论阵地,成为推广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一面旗帜,在知识青年中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1919年5月,李大钊主编的《新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出版,刊登了大量马克思的著作译文和研讨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此外,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对此,毛泽东评价道:“我们那个时候学习白话文,听他说什么文章要加标点符号,这是一大发明,又听说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 继创办《新青年》之后,李大钊、陈独秀在1918年创办了《每周评论》杂志。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在发表评论,大力宣传十月革命,热情支持工人运动,对于世界革命高潮和工人运动亦有诸多报道。这充分表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了大量工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利用研究团体平台

中共建党前后,早期共产主义者除了创办报刊媒介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外,还充分利用各种研究团体、学校等平台,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倡导下,高君宇、邓中夏等发起在北京大学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的比较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团体。

此后,各地纷纷效仿相继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王尽美、邓恩铭在山东建立“励新学会”。这些研究团体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和印刷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为工人运动及中共创建作了组织上的准备。当时,高校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非常重视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平台。作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高校讲授唯物史观课程,有关讲义和文章汇集成册的有《唯物史观研究》、《史学思想史讲义》、《史学要论》等,在青年学生中培养了一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队伍。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编辑了《劳动周报》,作为推动工人运动的机关刊物。工人们称《劳动周报》是一盏指路的明灯。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共产党》月刊称赞其“办得异常完善,大可以增进劳动者的知识,真是教育训练劳工们一个最好的机关报” 。

三、开展工人运动

在中共建党前,早期共产主义者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活动中,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革命实践层面上展开,而这一时期中共最主要的革命活动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各地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在工人中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早在1920年1月,李大钊就号召和组织进步分子到人力车工人的居住地调查以了解工人群体的生活现状。5月,陈独秀出席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成立大会,并发表《劳动者底觉悟》的演说,“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 ,号召广大劳动者赶快觉悟,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毛泽东曾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1921年”。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根据这个中心任务,不久便成立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随后各地劳动组合书记分部相继成立。这表明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转折点。在中共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到“自为的阶级”的根本转变。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上看,它是工人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正如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己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中共一大通过了《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决议案》,论述了开展工人运动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工运的任务、方针和要求,决定集中力量开展工人运动。中共建党后迅速成立了领导工人运动的机构,立即投入到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直接促使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

建党以来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是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1922年1月,香港海员在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和林伟民、苏兆征的领导下,反对英国资本家的压迫,要求增加工资而举行罢工。这次罢工坚持了56天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2年8月,邓中夏领导的长辛店罢工,长辛店工人俱乐部3000多工人手持白旗,上书:“不得食不如死”、“打破资本专制”、“不达目的不止”等字样,涌向娘娘宫,开始全厂总罢工。罢工胜利后,工人中流传着一段颂歌:“书记部,真不赖!立工会,多自在!领头罢工有担戴,长工钱,歇礼拜,年节包饺子,姑娘把花戴!今后谁禁咱罢工,咱就打破他们的脑袋!” 9月,为领导安源路矿工人罢工,毛泽东、刘少奇和李立三等先后来到安源指导路矿工人罢工,工人们提出了增加工资、废除把头制、承认工会有代表工人权利等合理要求,经过3天的英勇斗争,罢工取得了胜利。在安源路矿工人罢工的胜利鼓舞下,南方各省工人运动高潮迭起。1923年2月发生了影响最大的京汉铁路工人罢工。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召开总工會成立大会,军阀吴佩孚派来警察前来阻止,双方发生冲突,致使会场大乱。4日,京汉路全路总罢工以反对吴佩孚禁止成立工会。7日,吴佩孚强迫汉口江岸分会会长林祥谦复工,林宁死不屈,英勇就义,京汉铁路工会法律顾问施洋随后也被杀害。在这次惨案中,前后牺牲者52人,受伤者300多人,被捕入狱者40多人,被开除流亡者1000余人。二七惨案后,工会组织遭封闭,工人情绪一时趋于低落,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了低潮。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了工人罢工运动轰轰烈烈的进行,而罢工运动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广泛传播。从中共建党前后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来看,直接向工人群众灌输了马克思主义,有利于工人运动的发展,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作者简介:任芳瑶,女,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师从高中华教授

注释:

1.《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4页。

2.刘明逵、唐玉良主编:《中国工人运动史》第2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256页。

3.《陈独秀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

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7页。

5.马齐彬:《中国共产党创业三十年(1919-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60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1页。

7.罗章龙:《椿园载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4年版,第185页。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基于农民传统文化视角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几个问题的深层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