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众创”文化培育机制研究与思考
2017-05-08张凤
张凤
摘 要:城市“众创”文化是指城市中创新要素竞相释放,人们创新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创业创造财富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培育城市“众创”文化,激发城市创新创业文化基因,是提升城市创新创业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城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开展,特别是南方发达城市创新创业发展势头强劲,创新创业工作理念、顶层设计、运行模式和氛围营造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值得其他地区城市深入研究和学习借鉴。
关键词:“众创”文化;培育机制;核心竞争力;创新创业平台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06.012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当前引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激发民众创造活力的巨大浪潮。在全社会各行业、各地区、各部门全力出击、千方百计推进创新创业工作中,南北方城市在创新创业顶层设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创业实践探索,特别是城市“众创”文化培育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和特点。这是值得相关人员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在工作过程中,吸收和借鉴发达地区城市创新创业工作经验,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众创”文化,对推进城市创新创业工作,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南方地区活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1.1 创新创业顶层设计和前瞻性布局突出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一座城市持久竞争力的秘诀永远是技术和创新。在这一点上,南方城市展现出更为坚定的战略定力和前瞻性布局能力。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广州,确立了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战略目标,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深圳市政府着力打造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为科技创新培育优良的环境,实现政府政策创新链与企业科技创新链的对接。长沙市委、市政府联合召开全市创新创业大会,出台了《长沙市全民创业带动就业五年行动计划(2015—2019年)》,提出未来五年“率先建成中部领先、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武汉市将市委全会与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动员会合并召开,出台了1个主体文件和9个配套文件的“1+9”一揽子促进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文件,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制订了最坚实的行动指南。
1.2 “众筹”“众创”的城市创客文化氛围浓厚
以“众筹”“众创”为特征的城市创客文化是培育、滋养创新创业主体的土壤,是城市母体创新的精神血脉,是富集创新创业资源,激发创业者创造活力的磁场。以杭州为例,杭州有创业者的“朝圣地”——阿里巴巴;有毕业生创业率全国居首的高校——浙江大学;有大量的民间资本和相对开放的政治生态。名企、名校、民资构建的创业生态圈,成为了“创客”们追逐的圣地。我国首届以“创客”为代表的“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科技创新论坛在杭州举行。颐高创业园、杭州湾信息港、浙大科技园、滨江高新技术园,等等,到处都能发现创业者们奋斗的身影,以“互联网”“云计算”“电子信息”为关键词的创业,也让杭州这座城市充满了浓厚的创客文化气质。
1.3 “企业主体+政府服务”的社会创新创业模式
随着创新创业实践的不断深入,南方城市在社会创新创业运行模式上逐渐实现由政府主导向企业发力的转型升级。企业为主、政府为辅,企业发力、政府助力的创新创业模式突出。以成都为例,仅在成都高新区,就有创新创业企业近2万家。其中,估值超过十亿的创新创业企业就有15家之多。据当地政府部门测算,到2020年,成都全市创新创业企业孵化载体总量要达400家,将吸引天使投资资金总额超过200亿元。在政府服务方面,以长沙为例,长沙市政府各部门有效联动,服务举措具体得力,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长沙创新创业网;市人社局为初创企业和各类创业人员提供创业项目资金扶持;市科技局开展长沙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认定等。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细致服务下,2015-01—09,长沙市新增创业主体5.84万户。
1.4 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实践
近年来,南方城市在创新创业理念,特别是在以科技创新推动高水平创业理念上达成强烈共识,并得到了实践检验和印证。以深圳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先后出现了“深圳速度”“深圳质量”。众创时代,深圳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积极推进“深圳制造”向“深圳智造”转变,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城市发展和升华的第一要务,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创新向源头、引领式创新跃升,科技创新从量变走向质变。在深圳,高新科技企业超过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 700多家。正是因为有了足够厚重的科技企业作为“基身”,深圳才有可能出现诸如华为、中兴、腾讯、光启、三诺和大疆等世界级的顶尖科技创新企业。
2 沈阳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2.1 创新资源丰富,基础扎实,起步稳健
沈阳是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聚集了丰富的创业创新资源,特别是在工业转型升级、企业升级改造、技术更新换代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一直以来,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沈阳市委十二届十次会议指出,当前沈阳市的重要工作任务就是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2015-09,沈阳市政府制订、出台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萬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沈政发〔2015〕40号),《意见》共41条,对推进沈阳创新创业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和要求。沈阳市委市政府和市直各部门推进创新创业的各项举措扎实稳健,企业创新创业主体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大众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逐渐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城市愿景值得期待。
2.2 获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2015-09,沈阳被正式列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获批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2016-04,沈阳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国家对沈阳参与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点名召唤,更是对沈阳不断取得振兴发展新成就的期待和鞭策,是改革开放以来沈阳迎来的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这说明,沈阳不仅在国家区域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还具备了创新成果多、体制基础好、转型走在前、短期能突破的基础和条件。
2.3 价值共识和文化氛围尚未形成
全社会参与创新创业价值共识和文化氛围尚未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地域文化制约创业创新文化的培育。与沿海开放城市相比,沈阳地处东北腹地,黑土地的农耕文化和老工业基地的传统工业思想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不少人存在着浓厚的“土地情结”“单位情结”,小富即安、求稳怕变的思想根深蒂固,创新创业的价值共识短时间难以完全形成。②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城市“创客”文化氛围还不浓厚。目前,沈阳市众创文化氛围还在兴起酝酿阶段,有影响的创新创业典型不突出、不集中,没有有效发挥出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全市层面推进创新创业的平台、载体和鼓励创业创新的政策落实还待完善。个别干部、职工对创新创业工作重视不够,一些单位的创业创新工作还停留在面上,活动开展有一阵风的现象,没有后续长效的跟踪服务,缺乏对各种活动和举措的督导、问效。
3 推动城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思考
3.1 顶层设计
在顶层设计层面,提出打造“创新创业型城市”的构想。对于政策制订者和社会管理者来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要强化顶层设计,更新发展理念;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全过程,将创新创业作为推动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战略举措;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成果导向,制订高质量、高水平的工作方案;要调动全市力量,把城市打造成为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型城市”。
3.2 政府服务
在政府服务层面,要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中,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将引导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为创新创业搭好舞台。具体工作可从以下3点入手:①做好创新人才储备。要出台政策,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将重点大学、发达地区、留学归国人才作为重点引进对象,发挥创新人才聚集效应。②加强对创新创业的政策引导。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各个层面,包括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个人主体参与创新创业,通过成立创新创业基金调整税费政策,给予萌芽期、初创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一定的支持。③要逐步降低创业成本和门槛,为每一个有创新想法、有创业梦想的个人和企业提供支持,释放蕴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中的创意和财富。
3.3 氛围营造
在氛围营造方面,要加强先进典型选树和新闻宣传。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推动创新创业发展,构建创新创业文化是关键。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的冒险和创新精神不强,与我国南方发达省份相比,在东北地区,人们的观念比较保守,创业精神不强。以沈阳为例,在调查沈阳高校大学生创业情况时发现,沈阳高校大学生创业比例远远低于全國大学生创业平均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通过选树先进典型、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培育创新创业文化,让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3.4 主体培育
在主体培育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创新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想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创新活力,具体要做到以下2点:①引导提高认识,企业转型升级,将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命,树立企业创新“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观念。②支持、培育、做大做强重点创新型企业。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的传统装备制造型企业比较多,但是,缺少类似于阿里巴巴、腾讯、中兴等知名的科技型、网络型、文化型创新创业企业,归根结底,还是企业和社会的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创新升级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新兴高知识、高技术型企业的培育支持,提高沈阳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3.5 动力生成
在动力生成方面,挖掘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创新实力。高校和科研单位集聚重大创新力量,高校大学生是大众创业的重要力量。2014年,国家提出“2014—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以沈阳为例,近年来,沈阳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超过10万人。其中,留沈就业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比例逐渐增高。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既可以有效缓解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还可以提高沈阳城市创新创业的质量和水平。沈阳市委相关部门和沈阳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连续多年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创意设计大赛”,举办创新创业导师培训班和先进事迹报告会,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各高校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同时,高校还围绕沈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创新力度,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创建大学科技园和创新创业中心,推动沈阳高校和科研单位创新创业发展,为沈阳打造创新创业型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