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王冕》教学实录与反思

2017-05-07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王冕故事情节刻画

一 初识小说、梳理情节

师:同学们,了解王冕吗?把你知道的说一说。

生:王冕是一位成就很高的诗人,为后世留下了300多首好诗。

生:他更是一名成就很高的画家,尤其以画梅花著称。

生:他不仅是一个文人,还是个武士,研究过兵法、剑术。他是元朝的“全才”。

师:大家预习很充分。《少年王冕》是根据王冕这个真实的人物创作的一篇小说,课文节选了小说的前半部分。读小说首先要关注人物和情节,课文选取了王冕的哪几个年龄段来写的?每个年龄段安排了怎样的故事情节?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生:王冕七岁时父亲去世,十岁时停学放牛,十四岁开始学画荷花,十七八岁开始卖画读书。

师:你们看,因为父亲去世,所以王冕停学放牛,因为停学放牛,他才会有机会向大自然学画荷花,因为学画荷花,画得很好,所以才卖画读书。从这些情节的安排你发现什么秘密了吗?

生:这些情节前后都是相关联的。

生:故事情节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师:那这四个故事情节详略一样吗?

生:不一样,停学放牛、学画荷花写得很详细,而父亲去世、卖画读书都很简略。

师:是啊!小说就是这样,特别讲究情节的安排,前后关联,详略得当。

反思:要使学生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生活情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整体认知,对故事情节进行探究,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掌握小说的大概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也为理解人物思想的发展提供铺垫。

二 焦点阅读、感受形象

师:课前大家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你觉得少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生交流,师板书:孝敬母亲、勤奋好学)

师:这个不难,大家一读都能感受到。那小说到底是怎样把人物形象刻画得这样鲜明的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用横线画出描写王冕孝敬母亲的词句,用曲线画出描写王冕勤奋好学的词句,再品读感悟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1.聚焦人物语言。

(出示)

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生:这句话从人物语言刻画出王冕的孝顺。

师:王冕是真的闷得慌吗?是真的不想读书吗?音乐有弦外之音,语言往往也有言外之意,细细揣摩,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王冕想:母亲也希望我去读书啊!可是她实在是没有办法,我要体贴她,我要表现得开心些,母亲才不会那么愧疚。

师:这句话结尾的“呢”字可以去掉吗?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不能去掉,这个“呢”字是王冕要让母亲相信他。

生:不能去掉,有了这个“呢”字,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王冕的孝顺。

师:一个字也能体现人物特点!你们看,小说的人物语言不在于多,只一处就恰到好处,折射出复杂的内心活动,怪不得有评论家称赞小说中的这句话“出语就是不凡”。一起来读读品品这不凡的话语。

2.聚焦人物行动。

(1)孝顺母亲。

(出示)

王冕一一答应,母亲含着眼泪回去了。

生:这句话中的“一一答应”几个字,说明母亲说什么王冕都答应,因为他知道母亲心里很难过,写出了王冕对母亲的孝顺。

(出示)

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生:“总舍不得”“用荷叶包了”写出了王冕非常孝顺母亲,一遇到好吃的就想到母亲。

师:腌鱼腊肉,难道王冕不想吃?

生:不是不想吃,只是心里想着母亲。

师:一个十岁的孩子强忍着,舍不得吃,老师读到这里都要流泪了。你有同样的感受吗?

(出示)

王冕得了钱,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

生:只要一有钱,王冕就买些好东西给母亲。写出了王冕时时处处想着母亲。

(出示)

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母亲心里十分欢喜。

生:这句话写出了王冕一直十分孝敬母亲,他用行动关爱辛劳的母亲。

师:文中又是怎样写王冕的勤奋好学的?

(2)勤奋好学。

(出示)

(秦东家)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

生:他家境贫寒,却渴望读书,爱好读书。东家给的一点点心钱也攒下来买书。

师:点心钱一点儿也舍不得花,难道王冕放牛时真的一点都不饿吗?

生:不是不饿,因为王冕知道读书能改变自己,他要发奋,他要学习,所以不舍得花!

师: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

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生读)

师:王冕学画有老师吗?

生:没有。

师:谁是王冕的老师?

生:大自然。

师:学了多长时间?

生:三个月。

师:没有一处不像真的,到底有多真?原著中是这样说的:(出示)“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着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

生:这句话说明太像真的了,画得太好了!

师: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师:这就是小说家的高明,一句话写出了王冕的勤奋好学。

(出示)

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

师:这句话大家都没有找到,你们肯定觉得不重要,可以去掉吗?

生:不能去掉。因为读书,他才会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因为读书,他后面才知道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师:你有一双慧眼!和下文有关系啊。看来,这句话还真不能少!你们看,这一串串王冕的行动写尽了他勤奋好学,不断丰满着人物形象!咱们串起来读一读。3.聚焦人物内心。(出示)

王冕不禁看得入了迷,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真是一点不错。可惜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下来。”随后转念又想:“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师:这里是通过什么来刻画人物的?

生:这里是通过人物内心来刻画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小说是通过什么来刻画人物形象的?研究到现在,你发现了吗?

生:小说通过故事情节中人物的语言、行动、内心,不断地刻画、丰满人物形象,处处写出王冕孝顺母亲、勤奋好学。

反思:小说的重要特征就是故事性较强。学生都爱读故事,但如果仅仅满足于读懂故事是不行的。小说阅读就是要教学生读小说的方法,欣赏小说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内心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该是教学生以审美的态度来鉴赏小说中所写到的人和事,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受到感染和启迪,更好地品味文学元素。

三 赏读环境、揣摩用意

师:我们读小说,除了关注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还要学会关注环境描写。课文中间有一大段的环境描写,自己读读,看有什么感觉。

生:太美了!简直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师:到底美在哪儿?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出示)

(1)自主学习:雨后的景色美在哪儿?圈画出你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想象美景,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这一段大雨过后的美景呢?

生:美在颜色,“黑、白、青、绿”这么多的颜色,就像一幅图画一样,五彩缤纷。

生:美在动态,“镶”“透”“照”“洗”给人感觉特别美,特别亮。

生:作者还很讲究描写顺序,天空中—山上—山下—湖里,从上而下,显得更美了。

师:颜色美、动态美,再加上有序的描写,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美。可是,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这一段大雨过后的美景呢?

生:王冕尽管家里很穷,但他应该是很快乐的,才会看到美景。

师:是的,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欣赏到美。生活中总会遇到艰辛,但只要你始终热爱生活,美丽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生:有句话,阳光总在风雨后!前面是大雨,正好衬托出王冕生活很苦;大雨过后,阳光出来了,一切都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说明生活越来越好了。

师:环境描写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暗示着王冕人生的转折。

生:大自然太美了,才让王冕成了画家。

师:对啊!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滋润了他的心灵,人景合一,正像王冕说的“人在画图中”。

反思: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小说中的“环境”其实就是人物得以生存的场所,故事情节得以发展的背景。所以,小说中的“环境”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的点,具有渲染性、审美性,起衬托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 总结方法、拓展阅读

师:同学们,你们看,小说就是这样,人物活在情节中,情节中的语言、行动、内心刻画着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烘托着人物形象,环境又不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这篇小说选自哪里,知道吗?

生:选自《儒林外史》,作者是吴敬梓。

师:对,在《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中,王冕是作者所称赞的正面人物,作者在这本书中还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出示画面)迂腐的范进,吝啬鬼严监生,贪官汤奉等。课后去读读,看这些人物又都是怎样的。相信读后也会给你留下深深的思考,从别人的人生中体会到不一样的生命意义。这就是小说的魅力——“读懂一本小说,就是多活一次人生。”

反思:学习语文的目的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篇达类。所以课文只是个引子,目的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由节选引向长篇作品”,“由选篇引向整本书阅读”,引导有效阅读。

猜你喜欢

王冕故事情节刻画
王冕学画
王冕画荷花
刻画人物如何『传神』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刻画细节,凸显人物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王冕 墨梅白梅》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情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