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年教育绽放光彩
2017-05-07陈大勇
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规划中指出;“老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未富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全面而深远影响,特别是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增长较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形势和任务更加迫切。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的社会问题,而且也是世界性的问题,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各国政府都出台了不同的应对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理念。“积极老龄化”是指最大限度地提高老年人“健康、参与、保障”水平,确保所有人在老龄化过程中不断提升生活质量,促使所有人在老龄化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体力、社会、精神方面的潜能,保证所有人在老龄化过程中能够按照自己的权利、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的照料和保障。
国务院出台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精准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提出了应对的举措,制定了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具体途径和方法,那就是在基本解决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五老”的基础上,要增加“第六老”,那就是“老有所教”,即老年教育。
阎村镇地处北京市西南的房山区,镇域面积48平方公里,有22个行政村、5个社区,常住人口4.5万人。据统计,到2016年底,全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万人,约占全镇总人口的22.2%,到2020年,全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1.25万人,约占全镇总人口的27.8%。阎村镇的老年教育可以说是起步早、做得实、效果好。一是得益于房山区教委的顶层设计。在2001年房山区教委成立之初提出了“1123”工作思路,就把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念明确地列入房山教育发展蓝图之中。在此之后紧紧抓住北京市教委在2004年至2005年推出的中小学规模办学、布局调整和为推进乡镇成人学校建设而实施乡镇成人学校市级示范校的评估工程,利用腾退的中小学校舍推进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成人学校建设,2005年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性质的公办幼儿园;2009年基本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了一所同样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性质的乡镇社区成人职业学校。二是得益于阎村“文化名镇”的打造。早在2004年阎村镇党委、政府就提出了“城市新镇、经济强镇、文化名镇”的发展战略,并把“文化名镇”作为阎村对内激活、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精心打造。建设占地80亩的镇文化广场,各村、各社区建有文化大院,创办“中国农民合唱培训基地”,成立全国首家乡镇级“文联”组织,投入资金上亿元改扩建中小学校舍、新建镇中心幼儿园,将撤并后的中心小学校舍创办镇社区成人职业学校,开展书法艺术、群众合唱、文学创作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阎村的老年教育经过近10年的时间,走出了自主发展、开拓创新之路,形成了具有阎村鲜明特色的老年教育发展模式,那就是以乡镇成人学校为平台,以老教协组织为依托,以离退休老教师为骨干,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核心,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为主要内容,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即“镇成人学校+老教协”的老年教育模式,深入扎实地开展老年教育工作,十年如一日,常抓不懈,使阎村老年教育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以终身教育理念,构建老年教育
明确一个思路 回顾阎村老年教育发展的历程,首先是思路清晰。离退休老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是文化水平比较高。二是组织观念强,教师在大局意识、纪律意识、思想意识等诸多方面的素质高,易管理。三是组织能力强,他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无论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都有着丰富的组织能力和管理经验。四是学习意识强。他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离退休老教师是一支水平高、素质强的队伍,是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中不可低估的宝贵资源。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市教委就成立了以离退休老教师为主要对象的“老教育工作者協会”,各区县教委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房山区教委还要求各中小学、幼儿园等基层单位都要成立分会。可以说,当时的离退休老教师人数少,规模也不大,“老教协”很大程度上还是个福利组织,组织外出旅游、年底开个茶话会,仅此而已。阎村在这个时候就开创性地将以各中小学为组成单位“老教协”分会改为以镇教委为单位,将全镇中小学(那时还没有幼儿园、成人学校)退下来的老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了“阎村镇老教育工作者分会”,并成立了“阎村镇老教育工作者分会党支部”,由退休教师中政治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党员担任书记和支委,实现了在镇教委领导下的一个高度自治的组织。
阎村镇“老教协”在镇教委的直接领导之下,党员有正常的组织生活,退休老教师在分会组织下外出旅游参观、开阔视野,深入学校,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不仅如此,阎村镇“老教协”还把有特长、有文艺爱好的老教师组织起来,成立了民乐队、腰鼓队、秧歌队常年开展活动,还曾一度成为京郊教育系统小有名气的文艺表演队。2009年9月,“北京市郊区县老教协工作座谈会”在阎村举行,与会领导听取了阎村老教协工作的汇报,观看了老教师的现场表演,市老教协会长马叔平及与会领导对阎村的老教协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健全一个体系 2008年8月,阎村成人学校在经历了挂牌阶段和起步阶段之后,终于在迁址的原阎村中心校的办公楼落地生根,并于同年10月9日通过北京市教委的乡镇成人学校示范校验收。阎村成人学校也正式更名“阎村镇社会成人职业学校”,成为了一个有独立场地、设施、教师的开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的实体。阎村成人学校正式成立之后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向镇党委申请撤销原隶属阎村中心校党总支的老教协党支部,成立成人学校党支部,将离退休老教师中的党员纳入成人学校党支部,将由离退休教师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委员改为在职教师任支部书记、委员,并明确将老教协组织纳入到成人学校的管理范畴。这个体系的构建明确了阎村老年教育工作思路,奠定了今后发展的基础。
组建一支队伍 离退休老教师是乡镇成人学校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这一点在成人学校成立之初就形成了广泛的共识。我们充分发挥成人学校学习、培训、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及家庭教育的平台作用,并紧紧依托老教协组织这个纽带,积极吸引离退休老教师到成人学校来参加学习、参加培训、参与活动,像磁铁一样,把他们吸引在我们周边,使他们成为学习、培训、活动的骨干力量。此外,我们通过老教协组织,培养他们的组织观念、大局意识、参与热情,把他们培养成成人学校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及家庭教育的志愿者,通过他们将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及家庭教育渗透到社区、行政村及社会的各个角落。老教协组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奉献之路、文化传播之路,成为一支有着强大影响力的服务团队、志愿者团队,他们在回馈学校、服务社区、繁荣镇域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的火种,成为社区教育的志愿者、社区文化的传播者、和睦家庭和和谐社会的践行者。通过老教协组织的带动,将老年教育辐射到阎村内外,真正形成了以离退休老教师为骨干,社会各界老年人积极参与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老年教育的良好氛围。
打造平台,丰富老年教育内容
近10年来,我们积极打造以镇成人学校为中心各种教育、培训、学习项目,使之成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教育、培训和学习活动,倡导人人学习、人人参与、人人创造、人人精彩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氛围。
梓萌书社,让老年教育插上文学的翅膀 2008年10月,成人学校通过了市级示范验收之后,我们趁成人学校正式成立之机,乘阎村打造“文化名镇”的东风,结合阎村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的文化底蕴,成立了当地离退休老教师、社区居民中的文学爱好者为主要成员的“梓萌书社”。
“梓萌书社”以百姓生活的记忆、精神世界的家园、阎村文化的烙印、文化名镇的载体为办刊宗旨,创新乡贤文化,建设美丽乡村,激发居民百姓的创作热情。根据当地乡土文化资源,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百姓的身边小事、家庭伦理联系起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潜移默化地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从而形成美丽、幸福、和谐、向善的乡风民俗。“梓萌书社”现在已有110多名会员,八年来,举办了40次讲座、18次作品交流,组织了“庆祝建党90周年”“和梦一起飞”“阎村故事”等七次主题征文活动。2009年初我们又创办了文学期刊《梓萌》,到目前已经出版32期(约300余万字)。在阎村,已经形成了一个群众文学创作潮。“梓萌书社”的成立既满足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又实现了他们继续学习的愿望,为大家开展文学创作、展示才华搭建了平台,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教提供了契机,为繁荣农村文化、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十几位作者在市、区多次获奖,“梓萌书社”培养了一批像高祥华、刘志红、高淑琴等优秀的文学爱好者,成为我校培养的一批小有名气的“农民作家”,其中,高祥华已被房山区文联吸收为会员。《梓萌》已经成为阎村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中国农民合唱培训基地”唱出人民群众幸福的声音 2012年11月,为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繁荣阎村文化,经阎村人民政府发起、中国大众音乐协会批准,成立了全国首家以农民合唱为表现形式“中国农民合唱培训基地”,并把基地的培训中心设在镇成人学校,镇文化广场、各村(社区)的文化大院设有分部。为此,我们增设合唱体验教室、钢琴教室,开设了文艺骨干中专班、音乐理论基础班、合唱指挥培训班、钢琴班等多个的文化艺术培训班。目前,阎村镇共有37支合唱队、7000多人常年参加活动,每年一届的合唱节已经成为阎村文化生活中的品牌项目。退休教师不仅是老年合唱队的骨干和核心力量,还经常为各村、各社区的群众合唱队进行组织和辅导。以老年人为主体的“戏迷俱乐部”“葫芦丝俱乐部”也落户在镇成人学校,老年葫芦丝最多的时候达到70多人,京剧票友50多人也常年活跃于各村、各社区,送戏下乡。以绿城社区老年人为主体的“新歌合唱队”和“欢歌舞蹈队”在参加市、区比赛中多次获奖,成为京郊闻名的社区老年文艺表演队。
老年门球,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 老年门球,已经成为阎村老年教育活动一个品牌。2003年以退休教师陆文英为队长的第一支老年门球成立,将老年门球运动引入了阎村,到目前为止,阎村老年門球队已经发展成了有五支球队,参与活动的老年人有50余人,在老年门球队的带动下,阎村还成立了一支残疾人门球队。阎村镇党委、政府对老年门球运动给予了高度重视,2013年10月,投入资金20多万元,在镇文体广场专门为老年人修建了人工草坪的门球场,更加激发了老年人的参与热情。老年人在门球运动中切磋技艺、交流感受、增进感情,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在市、区门球比赛中多次获奖,还被房山区门球协会评为“优秀门球队”,被北京市老教育工作者协会评为“优秀文化社团”,退休教师王淑香还被选拔代表北京市参加中国门球协会组织“中冠赛”总决赛,在121个参赛队中获得冠军
阳台种植,让传统生活习惯与城镇化生活有效衔接 2012年4月,阎村成人学校利用院内原小学遗留下来的操场,结合成人学校培训特点,改造建设了“阎村成人学校种植实训基地”。基地占地约3000㎡,分为室外种植实训和室内种植实训区,其中室内种植实训区是640㎡现代化阳光温室。建设之初,学校就明确了基地的“五化”发展目标,即管理精细化、人员专业化、环境景观化、培训大众化、产品有机化。并结合城镇化发展,当地的传统种植越来越少,而搬上楼的农民对土地的依恋情节又无处挥洒的社会现实,将种植实训基地明确定位为阳台种植培训和庭院种植培训,而老年人恰恰是这项培训的参与者和培训对象。我们选择一些简单易种好管理、同时具有观赏价值、药食同源的品种,像降糖草、紫背天葵、养心菜、穿心莲、薄荷等进行推广和普及。2014年,我们又增加了芽苗菜种植培训,如香椿苗、萝卜苗、荞麦苗、松柳苗等。我们将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组织起来,讲解方法、传授技艺,培训之后,我们还免费发放培植盘、喷壶、培育纸、种子等用具,提高大家的参与热情。2015年考虑到还有众多老年人行动不便的因素,我们又采取送课下乡的形式,将阳台种植、芽苗菜种植培训送到各村、各社区,为老年人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同时又能与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分享劳动的快乐。
对老年教育的一点体会和思考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必须给予高度的关心、关注与关爱。
老年人曾经为国家贡献,为家庭付出,理应受到尊重 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退出了工作岗位;随着体力、精力的减退,他们不再身体力行。但他们为党和国家发展和建设做出了贡献,为家庭和谐幸福做出了牺牲。他们步入老年,理应得到应有回报,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是社会的义务,也是家庭的责任。
必须传承中国尊老孝亲的光荣传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些名言警句,是在提醒人们应该有感恩之心,孝亲爱老之传承。家庭中的老年人养育了一家,子女有义务让他们安度幸福的晚年。孝亲爱老是一个家庭文明和睦的重要体现,是好家风形成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成年人对待父母等家庭老年人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未成年人能否在家庭氛围中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熏陶,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个家庭如何对待老年人。
老年人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图腾,必须不断学习 老年人在家庭生活中不仅仅是被照顾的对象,更是一个家中的精神图腾。尊老爱亲是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根植于每个家庭,每个人心中。老年人的喜怒哀乐,老年人的价值取向,老年人健康与否,对家庭其他成员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家庭中的未成年人教育也起著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就是说,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正能量传播中的作用,老年人在大多数家庭中的权威和效仿效应,老年人在家庭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决定着老年人必须“身正为师,学高为范”,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家庭的积极向上,融洽和睦。
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决定着国家与社会必须高度重视老年教育 就目前来说,全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6%以上,未来几年还会急剧增加。老年群体已经关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他们在职时、工作时有组织的教育、同事的交流、自我的约束,往往掩盖了人性上的某些弱点,但当他们退休之后,似乎是脱离了组织的关注,脱离了社会的关注,游离在社会各个角落里,如果不把他们有效地组织起来,势必给社会、给家庭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国务院此时此刻出台《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也说明了对老年人群体给予必要的关注,老年教育势在必行,而要使这项国家战略落到实处,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老年教育工作体系。房山区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即以区成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以村校(市民学校)为补充三级网络建设,无疑为这项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模板,为老年教育落地生根提供了前提保障。乡镇成人学校以老年教育为己任,采取多种形式、不同手段将一个地区的老年教育抓起来、活起来,深入下去,逐渐形成全社会关注老年教育,老年群体动起来、学起来、传下去的良好氛围,传播文化、传播文明、传播快乐、传播希望。
回顾阎村老年教育的发展,基本形成了“成人学校+老教协”的老年教育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影响,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09年北京市郊区县老教协工作会在阎村的召开,更推动了阎村老年教育向深度和广度开展,不仅为老年群体提供了良好学习、培训、教育的服务,同时也提升了阎村“文化名镇”的品质,为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阎村成人学校也因此成为在北京、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乡镇成人学校。特别是近年来,阎村成人学校组织的“梓萌书社”、老年合唱队、老年门球队被北京市“老年教育工作协会”评为优秀社团组织,阎村成人学校还被评为北京市“敬老文明模范校”“全国农村老年教育先进单位”,校长陈大勇还被评为“全国农村老年教育先进个人”。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教育势在必行,老年教育是广阔天地,我们必将大有作为。我们要以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以舍我其谁的胆略气魄,积极投身老年教育,让老年教育绽放光彩。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阎村镇社区成人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