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中的快乐探究
2017-05-07苑毅楠
苑毅楠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把探究性学习作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八年的工作实践更让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是科学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每位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如何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舞台,拓宽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让孩子们学会探究,经历体验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唤起学生探究意识
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只有在强烈的探究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树立探究目标,充分发挥探究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探究激情。而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探究意识的起点,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构建探究环境,扶持探究意识。
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 好奇是探究意识的潜能,是探究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地去探究,这种好奇心像花朵一样,如不培养和浇灌,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指导。正像苏州教育出版社自然教材主编徐康毅同志所说:“孩子能想别人没想过的,说别人没说过的,做别人没做过的,这是一种探究行为的表现,我们不仅不能批评,反而应大加称赞……”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教师将学生引入自行探究知识的第一步。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点拨、诱导,不断激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养成勇于探究的好习惯。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探究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成为整堂课的主人,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的“奴隶”,这样教师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教师为学生构建情境,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扶持,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就会油然而生。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精心設计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且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潜就能得到无限发挥。例如,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后,要求学生实践自制“潜水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眼药水的塑料瓶,把底端剪开,再用胶布把底端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车上的气门芯,一段插入水里,一段露出水面含在口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无疑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思维与能力。当然,探究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和增长。所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经历“搞科学”的过程,比获取最终结果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这样有序的安排,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自始至终都能投入探究学习,并且深刻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
引导学生开发探究活动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学生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例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哪些秘密等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到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科学教学只有具有生命的灵性,才能具有生命的创造力和包容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应从科学教学活动入手,在学习活动中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经历,使科学课的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生命的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向往生命和体验生命的一种方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在体验中学习,在探究中发展”的境界,让学生探索科学的奥秘,体验人生意义;才能使教育的生命境界得到提升。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才能自豪地说:探究让学生在科学课中其乐无穷。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