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问题、目标:有效教学的三要素
2017-05-07殷敦新
殷敦新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教师在践行“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应着力创建浓厚的课堂氛围、清晰的脉络结构、可预期的教学效果,它涉及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问题设计与目标达成等三大环节。其中,适合的情境让学习“生趣”,恰当的问题引学生“激疑”,明确的目标使课堂“聚神”。
关键词:有效教学;情境;问题;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B-0062-03
一节“好课”需要浓厚的课堂氛围、清晰的脉络结构、可预期的教学效果,它涉及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问题设计与目标达成等三大环节。笔者认为,这是当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教师践行“有效教学”特别需要系统思考的重要因素。
一、适合的情境让学习“生趣”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八课《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时,切实感受到尚处高一学段的学生对于“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这类较为宏观的内容缺少一定的认知基础和情感体验,对于诸如“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样的外交名言也缺乏足够的理解。
因此,笔者在开课的阶段便以时下沸沸扬扬的“中菲黄岩岛争端”热点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菲律宾军舰抓扣中国渔船,我方海警船巡航执法,双方针对黄岩岛主权归属问题激烈论战、对峙、僵持,所谓海牙国际法庭指鹿为马,某些国家和域外势力暗潮涌动、跃跃欲试……”在国人十分关注南海局势,甚至担忧我国海洋实际管辖权正遭受挑战的社会舆论环境下,以上这些鲜活的信息很快便抓住了学生的眼球,迅速提起他们参与课堂的兴趣,教学气氛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就是兴趣,那些生动形象的事例、对比鲜明的数据、引人入胜的情境,往往最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营造气氛,掀起波澜,从而有效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消极与倦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内心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探求欲望。
从客观上看,高中学生身处繁重课业负担的背景下,对那些与自己并不直接相关或没有亲身感受的知识和问题往往缺乏足够的关注与兴趣。例如《经济生活》中“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政治生活》中“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生活与哲学》中“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以及《文化生活》中“文化的影响和作用”等这些政治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对于社会阅历尚浅、综合能力不强的高中学生来说,要想达到充分的理解和领悟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见,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在思想层面,高中政治学科的许多内容事实上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实际存在着不小的落差和距离,如果不能正视和科学应对,很容易让我们的政治课堂陷入“假、大、空”的尴尬困境,使学生习之无味,探之无劲,学无激情。
但是,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理应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位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场”。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应该尽力促成课堂内外的知识有机融合,关注和搜集生活当中人们熟识的、关注的热点与焦点素材,通过巧妙搭配为我所用,创设切合课堂需要的教学情境,营造相应的教学活动氛围,站在“学生立场”,讲好“学科故事”,把书本知识拉近现实生活,将基本理论回到具体实践,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使原本相对枯燥的书本结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润色和丰满,进而引领我们的学生带着兴趣和激情在情境中明理,在情境中导行。
二、恰当的问题引学生“激疑”
笔者在“中菲黄岩岛争端”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挖掘新的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如“多任菲律宾政府与中国的关系一直比较密切,未直接发生领土或领海争议。前任总统阿基诺三世的祖籍是福建漳州,属于第五代菲籍华裔……现任总统杜特尔特的祖籍是福建晋江,其祖父是中国人……”
据此设置相关问题:①“从中菲关系的变化来看,国与国之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常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情况,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②“请你为当前相对冷淡和紧张的中菲关系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此调动学生通过前后比较、讨论分析,揭示并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共同的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同时,引导学生为处理国际关系树立正确的观点并寻找合适的解决途径。
“好奇和疑问是人的天性”,学生的知识习得、能力锤炼以及探究精神的逐步塑成无一不是孕育在对问题的主动质疑和倾力解决的过程之中。如果说课堂中的教学情境好比是戏曲表演中的“开场锣鼓”,旨在制造气氛、奠定基调,那么接下来需要的是实质性的“唱念做打”,即紧扣教学内容来设置问题与解答问题。简言之,课堂情境实际上是为提出和解决相应的教学问题而作的外围铺垫,一个个从情境素材当中衍生出来的问题构成了政治课的血肉和脉络,也体现出一节课的内在水平和质量。
相对于陈述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效果与作用已经毋庸置疑地被绝大多数老师所认可和接受。但是,“什么时候提出问题?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等等这些还确实是个“大问题”,如何做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并成為思维和行动的自觉,着实需要每一个课堂引领者去潜心思考和摸索。
笔者的实践体会是力争做到“三度”。一是问题要有“梯度”。每节课围绕2-3个主干问题有序展开,起点力求偏低,这样便于学生广泛参与,提振获得感与自信心,形成积极研讨的氛围;台阶不宜过少,这样便于引导学生抽丝剥茧、拾级而上,一步一步攀登新的能力平台。二是问题要有“厚度”。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种简单化、表态式的设问应尽量避免。教师要通过对学情的充分研究,预判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疑惑点、模糊点,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和拓展,以此让问题有“嚼头”,能调得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胃口”,产生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思考价值。三是问题要有“生成度”。每节课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准备、设计和安排,课前预设的问题能让教师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画龙点睛,但是,面对各具个性特点的课堂主体,教学活动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事先构想而依次运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并且还会碰撞出“火花”,进而派生出各自不同维度的“新问题”。这才是同样的课堂所展现出来不同的魅力和精彩,也体现了教师作为课堂活动主导者的灵活驾驭能力和智慧。
三、明确的目标使课堂“聚神”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三方面:①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②正确认识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做法;③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以上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关于国际关系决定因素的基本知识,还要求树立处理国际关系的正确观点和做法,维护本国正义的国家利益,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
因此,笔者再次搜集了关于南海问题的信息。如“美国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高调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宣布将战略重点转向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在南海问题上主张维护航行与公海自由,不承认任何国家声称的主权……中国已明确表示将南海列入核心利益,地位与台湾、西藏同等重要……”。
根据以上教学情境进一步设问:①“你认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国际关系有哪些?”②“我国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国际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③“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我们青年学生应当如何做到理性爱国?”引导学生从具体、个案的南海问题发散开来,启发已具有一定思维广度和深度的高中生逐步认识到维护国家利益的现实性和重要性,使教学活动从外部感性的层面发展到内在理性思考的层面,进而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
“目标是追求的方向和奋斗的动力”,对每一节课教学结果进行评判的最终标准是其有效性,即基于具体教学对象的课堂目标的达成情况。笔者在实践中曾以一种基层的视角对有效性的课堂教学做过通俗化的描述——“让学生学得有兴趣,使教师教得有意思”,具体考量三个直观性问题——“课堂有没有笑声”“过程有没有互动”“师生双方有没有所获”。所谓“有笑声”,绝不是喧闹戏笑,应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及欢悦;所谓“有互动”,即克服教师单向式的“讲”或学生单纯的“练”的倾向,开展双向多边式的合作探究;所谓的“有所获”,即师生双方通过课堂中的和谐、合作与支持,实现知识、实践和身心三个层面的体验、提升。
如果从情境、问题及目标三者的相互关系来看,笔者认为情境是“形”,问题是“线” ,目标是“神”。“情境”营造的是学习的背景,“问题”牵引的是教学的线索,而“目标”的达成是课堂的直接追求和宗旨,也是有效教学的质量标准。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探究过程绝不能一味追求“眼花缭乱”的“热闹”场面,必须自始至终围绕教学内容,并将“生成知识、形成能力和培养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觀”的教学目标融入到具体的情境和相关问题中去,既要蕴含特定的“情”,又要注重不变的“理”,还要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师生的发展与进步,真正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
以上观点其实是回答了情境和问题设置的依据问题,即教师为什么要在此时创设如此的教学情境,提出这样的教学设问?对此,那些目标明确的课堂和思路清晰的教师一定能够自信而准确地回答出来,而一些“依葫芦画瓢”或“人云亦云”的课堂和老师必然稀里糊涂,没有了主张。因此,一名称职的课堂组织者也应当具有自己的“战略”与“战术”,不管是什么课,首先必须考虑“这节课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要实现什么目的?”这就是战略思维,是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大前提,然后才可能进一步思考“这节课应该怎么教?怎么才能教得更好?”这便是战术措施。可见,教学的“根本大法”是课程标准,教师的“第一意识”应是目标意识,有目标的课堂方向明确,教学才有“奔头”,有目标的课堂动力充沛,教学才有“劲头”,有目标的课堂活力彰显,教学才有“看头”。
责任编辑:赵赟
Situation, Question and Objective: Three Elements of Effective Teaching
YIN Dun-xin
(Zhenjiang Experimental Senior Middle School, Zhenjiang 212003, China)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politics teachers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should, in the process of effective teaching, try to create a strong atmosphere of classroom teaching, clear structure and anticipated teaching effects, which can be realized by three steps of situation creation, question designing and goal attainment. Suited situation can spark students interest, proper questions can activate their desire of questioning, and clear goals can highlight the key poin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effective teaching; situation; question; obj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