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策略的实践与反思

2017-05-07李琴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实践反思问题设计高中历史

李琴

摘要:问题教学课是以问题为主导,引领学生思考探究,啟发学生思维,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教学课的核心是问题设计,教师通过激发兴趣,实施逆向式提问;注重引导,实施渐进式提问;巧用比较,实施迂回式提问;精选史料,实施开放式提问等方法,不断创新问题设计的策略,提高探究问题的实效性,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设计;实践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B-0055-03

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有经验的历史老师在教学中,总是十分注重从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密度上设计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老师设计的问题也并非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从笔者的调查看,目前历史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存在一些弊端,如问题设计难易失当、问题指向不明确、问题缺乏梯度和层次性……这些都会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导致课堂没有生机、教学效率低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我校历史教学的现状,2012年我们历史组开展了“问题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经过理论研究与课堂实践,笔者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问题设计——引导探究——启迪思维——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2]并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不断创新问题设计的策略,提高探究问题的实效性,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策略

1.激发兴趣,实施逆向式提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的。高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具有比较自我和偏激的特点,其心态发展具有逆反心理的倾向。利用逆向式提问,对历史的一些观点进行假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如果孙中山不把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辛亥革命就会成功。对此你怎么看?”我要求学生不要忙于下结论,要用史实来说明,这也是历史学习中要遵循的一贯原则——论从史出。之后,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认为会成功的同学提出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如果有孙中山的正确领导,革命的成果得以保留,革命就会成功;认为不会成功的同学指出革命的成功离不开民众的支持,而辛亥革命没有广泛发动群众,因此即使孙中山不让位于袁世凯,革命最终因缺乏群众基础而不会成功。

围绕同学的争论,我进行了追问:“如何分析历史事件成败的原因?”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最后,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得出了结论:辛亥革命不会成功。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注定了革命不会成功……在此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认识: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等的分析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运用科学的辩证的观点进行评价,才能有全面、客观的认识,由此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通过对逆向式问题的探究,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历史思维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2.注重引导,实施渐进式提问

渐进式提问是指教师通过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交流中,逐渐向主题靠近,一步步缩小师生间或生生间的信息沟,完成从已知领域到未知领域的探索。这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如在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时,关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会产生?”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为什么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会产生?(3)那这些条件是如何具备的?和哪些历史事件有关?(4)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了什么认识?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决,学生不仅认识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领悟到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原因的基本规律,而且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设疑和释疑的过程。在渐进式提问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生成新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逐步解决……由此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3.巧用比较,实施迂回式提问

迂回式提问是指先不直接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提出与此有关的其他问题,然后瞄准时机,托出要点的提问方法。[3]这样的提问能使学生对问题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将学生的思维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在学习《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时,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在第一次进行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我直接提问“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得到的答案均是回答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课后我和学生进行了交流,学生告诉我不知特点应从哪一方面进行回答,即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经过思考,在第二次进行教学时,我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首先设计了一个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有何不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问题,“从两者内容的对比中,你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学生经过思考和合作交流,提出了:从农业和商业措施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允许商品货币流通;从工业措施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存在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然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归纳,说明新经济政策‘新的表现也就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学生一听,恍然大悟。通过对比分析,学生不仅认识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加深了对新经济政策内容的理解;而且学会了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精選史料,实施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是指教师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4]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要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作出评判,这就需要一种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因为,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会出现持不同论点的材料,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结论。

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这一内容时,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我利用史料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材料一 从根本上说,上帝是一种说教,而久已死去的孔子却凝结为几千年来的封建宗法体制……因此,排孔比反上帝更易搅动人心和世情。打倒孔家店,不仅冲击了维系传统小农社会的精神支柱,而且冲击了传统的是非标准和价值标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缺点是:一是在批判传统时缺乏公正与同情,忽视作家和民族传统的良好方面;二是对于新观念过于轻信,而又不免混乱模糊;三是他们对于复杂问题过于性急”。

—— 周策纵《五四运动》

材料三 一方面,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几乎都是以这一时期为开端的,鲁迅的小说、梁启超和胡适等人的著作,实质上都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思考:三则材料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是否正确?你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材料一、三是从思想和文学的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材料二是对新文化运动缺点的评价。结合三则材料,让学生在自身经验基础上,分析评价新文化运动,由此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史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多元评价视角,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开放式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回答言之有理、有据,教师都应该给以肯定,同时应鼓励学生富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长此以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基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策略的实践反思

通过对问题设计的实践研究,我校学生和教师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如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探究精神、解决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力、驾驭教材、学生和课堂的能力等也均有提高。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问题提出后担心时间紧完不成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在学生回答过程中,迫不及待地进行点拨、引导,由此影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和历史思维的提升。

通过研究我们深刻体会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要转变观念,明确教师在新形势下的“角色”;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关注学术研究动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要不断加强自身教学基本功的修炼,如处理教材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读史料的能力等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3]何国宏.试谈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方法与实施[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1).

[4]朱邪.采访领导干部技巧谈[J].新闻窗,2010(12).

责任编辑:颜莹

Strategy for Teaching Question Design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Class

LI Qin

(Shaxi Senior Middle School, Taicang 215421, China)

Abstract: Question teaching class is a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which teachers use questions to guide students into thinking and exploring, activate their thinking to solve problems, and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to promote their historical thinking. Its core is to design questions, and teachers should ask questions in a reverse way, attend to guidance with a gradual questioning, delicately compare to question in a roundabout way, and select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ask open-ended questions, so that the efficiency of questioning can be enhanced and students historical vision can be expanded.

Key words: history; question designing;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猜你喜欢

实践反思问题设计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关于在高校行政干部中开展轮岗的实践反思
对课堂教学能力的反思和评价
精设计,巧提问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打造魅力语文课堂,张扬学生个性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实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