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魁北克华人文学及其地域特征

2017-05-07赵庆庆

华文文学 2017年2期

赵庆庆

摘要:加拿大华人最为集中的三个区域——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以温哥华为中心)、安大略省(以多伦多为中心)和魁北克省(以蒙特利尔为中心)——是加拿大华人文学发展最为成熟的地方,聚集着该国大部分的最主要华人作家。由于前两个区域的华人文学受到学界关注已经颇多,本文将着重描述受到关注尚少的以蒙特利尔为中心的魁北克华人文学,评介其重要的英语、法语和华文作家及其代表作,并论述其具有多语种性、社团性、草根性和法裔文化性这四个地域特征。

关键词:魁北克华人文学;多语种性;社团性;草根性;法裔文化性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7)2-0117-07

据加拿大国家统计局公布,截至2015年10月,加拿大总人口为35,985,751,近3600万,拥有200多种族裔。①华人超过134万,②以安大略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为最多,分别有华人65万③和44万④,聚居于多伦多和温哥华二市。多伦多是加拿大华人最多的城市,有54万华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0%。⑤温哥华是加拿大华人比例最高的城市,有40万华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20%,为该市最大的少数族群。⑥和上述二省相比,现居魁北克省的华人移民则相对较少,但也约10万人,⑦主要居住在蒙特利尔,共8.5万,约占该市360万总人口的2.6%。⑧

由于魁北克省所在的地域,最早由以雅克·卡蒂尔(Jacques Cartier)为代表的法国殖民者在1543年所开拓经营,目前居民80%为法裔,所以法语占据绝对优势。这使得该省有别于华裔集中、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安大略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形成了以法语为主导、同时流通英语的双语特色。它也是加拿大全国十省三区中唯一一个不遗余力保护法语的省份。省政府不仅为移民开设免费法语课,而且给予学法语补助。它盛行天主教,设有魁北克天主教总教区,全省天主教徒600万,占省总人口80%,占加拿大全國天主教徒的一半以上。⑨它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双语城市蒙特利尔,聚居着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因此,魁北克省的华人文学就在汉语、英语和法语创作方面都有所作为,而且年轻的一代不乏三语兼通者。

加拿大华人最为集中的三个区域——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以温哥华为中心)、安大略省(以多伦多为中心)和魁北克省(以蒙特利尔为中心)——是加拿大华人文学发展最为成熟的地方,聚集着该国大部分的最主要华人作家。鉴于前两个省份的华人文学已受到国内学界较多关注,本文将着重描述受到关注尚少的魁北克华人文学,评介其重要的英语、法语和华文作家及其代表作,并论述其具有多语种性、社团性、草根性和法裔文化性这四个地域特点。

一、魁北克华人英语文学及其先驱

——伊顿姐妹

魁北克华人的英语创作,最早可溯至19世纪下半叶一对善写小说的混血姐妹,伊迪丝·伊顿(Edith Eaton,1865-1914)和温妮弗雷德·伊顿(Winnifred Eaton,1875-1954)。自她们以后的很长时期,由于魁北克盛行法语,华人忙于谋生且英语能力有限,魁北克华人英语文学没有长足的发展。

国内外重要的加拿大文学史类著作,如威·约·基思(W. J. Keith)的《加拿大英语文学史》(1985)、威廉·赫伯特·纽(William Herbert New)的《加拿大文学史》(1991)、威廉·赫伯特·纽主编的权威的《加拿大文学百科全书》(2002)、逢珍获国家社科基金的《加拿大英语文学发展史》(2010)等,都没有提及伊顿姐妹以后有魁北克华人英语作家出现。加拿大华人学者赵廉(Lien Chao)的《打破沉默:加拿大华人英语文学》(Beyond Silence: Chinese Canadian Literature in English, 1997)为国外探讨加拿大华人英语文学并荣膺加布里艾尔·罗伊(Gabrielle Roy)评论大奖的专著,访加学者严又萍的《族裔性及其超越:当代加拿大华裔英语文学研究》(2013),为国内专论加华英语文学的唯一一篇博士论文,在她们的论述以及其他相关论文中,也都不见涉及魁北克华人英语文学的文字。

是故,伊顿姐妹一枝独秀的英语作品及其独特身世就倍加引人注目。其父是英国丝绸商人,其母是自小受过西人传教士熏陶的上海女性。在14个孩子当中,伊迪丝·伊顿排行第二,是长女,出生于英国麦克莱斯菲尔德(Macclesfield)小镇,5岁随父母移居蒙特利尔。家道没落后,她少年失学,却自强不息,从25岁起在当地英文报上发表诗歌和短篇小说,数年后担任《蒙特利尔每日星报》(The Montreal Daily Star)和《每日目击者》(Daily Witness)记者,报道华人生活。后旅居牙买加和美国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波士顿等地,以“水仙花”(Sui Sin Far)为笔名,继续发表反映华人喜怒哀乐的作品,并出版了英语小说集《春香夫人》(Mrs. Spring Fragrance, 1912)。伊迪丝·伊顿笔法诙谐,态度温和,在其回忆录《一个欧亚混血儿的思想录》(Leaves from the Mental Portfolio of an Eurasian)中自云“把右手伸向西方人,把左手伸向东方人,希望他们之间的微弱纽带不要完全断裂。”⑩。虽然她在外貌和穿着上和西人无异,却敢于公开自己的中国血统,并不畏惧严重的排华世风。伊迪丝·伊顿未婚无子,死后葬于蒙特利尔的皇家山墓园,墓碑上刻有“义不忘华”四个汉字。在安息该墓园的20万死者中,她被列入墓园名人名单。

妹妹温妮弗雷德·伊顿,在家中排行第八,出生在蒙特利尔。14岁便在登过姐姐“水仙花”作品的当地报纸上初露文学才华,21岁成为报刊记者。同年移居美国后,鉴于日裔在北美的境遇要好于华裔,便以杜撰的日本女性名字“小野の小町”(OnotoWantanna)为笔名,发表了众多描写日本风情的文章,并出版了《日本的梅花小姐》(Miss Numè of Japan,1899)、《日本夜莺》(A Japanese Nightingale, 1901)等数十部日本题材的畅销小说和自传体小说《我的记忆之书》(Me: A Book of Remembrance, 1915),进而转型成为加拿大作协卡尔加里分会会长和成功的好莱坞编剧。温妮弗雷德·伊顿育有四子,自1931年起,和石油大亨丈夫定居加拿大卡尔加里市,直至逝世。

异族的故事、流畅的文笔、突破刻板形象的书写和有效的自我包装策略,使得伊顿姐妹的作品颇受当时西人欢迎,然后一度被世人遗忘。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美国两位亚裔文学研究者萨·爱·索尔伯格(S.E. Solberg)和林英敏(Amy Ling)的挖掘,她们重返阅读视野,备受学界关注。林英敏的论著《两个世界间的华裔女作家》(Between Worlds: Women Writers of Chinese Ancestry, 1990)中关于姐妹俩的评介带动了北美的“伊顿研究热”,引出了众多硕博论文,以及安妮特·怀特-帕克斯(Annette White-Parks)的《水仙花评传》(1995)、戴安娜·布查尔(Diana Birchall)的《温妮弗雷德·伊顿》(2001)、多米妮卡·费任斯(Dominika Ferens)的《伊顿姐妹》等专著。伊顿姐妹作品还被收入在美国亚裔英语文学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哎咦!美国华裔和日裔文集》(The Big Aiiieeeeee!An Anthology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1991)、著名的《希斯美国文学选》(Heath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1995)等文集。

伊顿姐妹亦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出现了不少论述,专著则有潘志明的《作为策略的罗曼司:温妮弗蕾德·伊顿小说研究》(2008)和李贵苍的《书写他处:亚裔北美文学鼻祖水仙花研究》(2014)。

因此,伊顿姐妹,尤其是姐姐伊迪丝·伊顿,不仅可被冠以“加拿大和美国华裔文学的祖母”之称,也可被视作魁北克华人文学的滥觞,是魁北克华人英语文学的早期重要代表。近年来,曾在国内大学任教并做过高级翻译的张芷美出版了英文回忆录《狐狸精》(Foxspirit, 1992),回忆其在大陆成长、被卷入政治运动而后移民魁北克的坎坷经历。该书有德语版《百花》(HundertBlumen, 1997),法语版《我的红色生活》(Ma Vie en Rouge,2008)还获得魁北克法语文学促进会奖,可谓为延续魁北克华人英语文学做出了贡献。

二、魁北克华人法语文学

及其佼佼者——应晨

相比魁北克华人英语文学,魁北克华人法语文学起步甚晚,很长时期乏善可陈。威廉·赫伯特·纽的《加拿大文学史》(1991)和他主编的《加拿大文学百科全书》(2002)没有魁北克华人法语创作的记载。魁北克法语文学史方面的专著,如加拿大教授雷内·狄奥尼(René Dionne)的《魁北克及其文学》(1984)、劳伦·梅伊豪(Laurent Mailhot)《魁北克文学史》(2004)、国内魁北克文学研究专家孙桂荣的《魁北克文学》(2000)等,亦无相关文字。直到20世纪末,魁北克才出现一位法语创作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华人作家——应晨(Ying Chen),轰动了加拿大和欧洲的法语文坛。

应晨1961年生于上海,1983年复旦大学法语专业毕业后,于1989年到蒙特利尔市的麦吉尔大学法语系攻读文学。1992-2006年期间,先后用法语出版了《水的记忆》、《自由的囚徒》、《忘恩负义》、《磐石一般》、《悬崖之间》、《骨瘦如柴的妇人跟她影子的争吵》、《家门口捡到的孩子》和《食人者》8本小说,以及1本题为《黄山四千仞,一个中国梦》的文论集。此后,移居温哥华,在西蒙菲沙大学从事创作和研究。应晨的小说曾荣膺魁北克-巴黎联合文学奖和魁北克书商奖,以及加拿大最著名文学奖总督奖、法国费米纳奖和爱尔兰读者奖等多项提名,被译成英、意、西、德、波兰语等多种文字。她本人曾于2001年担任总督奖评委,并于2002年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骑士勋章。从2002年起,其作品在加拿大和法国同时出版。这说明,应晨似可堪称加拿大华人文坛最为成功的法语作家。

应晨的第三部小说《忘恩负义》为其成名作,也奠定了她日后小说创作的荒诞风格和内心探索主题。该小说描写在改革开放年代,年轻的女性燕子为追求自我价值,不惜以撞车自杀来反抗母亲的专制,质疑了母亲所象征的男权、夫权、族权至上的儒教统治。故事虽荒诞不经,却包裹着坚硬的现实内核,具有明显的讽世性。该作文笔冷峻简练,有加缪、卡夫卡之风。而在对封建礼教扼杀人性和个性的抨击上,又似和鲁迅呼吁“救救孩子”的《狂人日记》如出一辙,因为燕子虽是自绝于世,但元凶应是“吃人”的有几千年历史的封建礼教,以及执政者对民主和自由思想的压制。

《忘恩负义》后的连续五部小说可被视作一个系列,主人公是一位经过数次转世投胎、非人非鬼、有精神分裂症的教授夫人,以第一人称“我”描绘了其迷惘混乱的内心世界。这五部小说延用了荒诞手法,但在时空背景、故事脉络、人物形象方面均显得飘渺游移,令读者如入迷宫,如坠雾里。应晨也坦言:“时空的参照变得非常模糊,甚至没有。读者在读这些书时别指望获得有关中国、加拿大、移民之类未经加工的信息。”{11}作者试图通过虚化时代、国家、社会、地点、事件,以及富有象征意味的语言,来探讨人的普遍性和生存的最本质问题,但其效果如何,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应晨的后期小说,读者不太能看懂。魁北克拉瓦尔大学的学者张裕禾教授肯定了应晨对现代文学技巧的探索和应用,但认为现代写作手法是文学的“佐料”,而非“主料”,应晨未能分清主次,过于看重形式实验,追求另类的唯我的朦胧,所以会失去部分读者。{12}但是应晨并不以为然,表示要坚持己衷,认为“这也多少是诗学上的反叛,以抵制常常过于受族裔分类误导和极为注重作品社会特性和民族特性的阅读行为”。{13}而据《加拿大百科全书》介绍:“应晨是新生代小说家之一,以其对社會和个人的细致阐释和深入剖析而独树一格。”{14}她还被录进了加拿大文学资深学者威廉·赫伯特·纽主编的《加拿大文学百科全书》。{15}

2002年,应晨的成名作、获奖法语小说《忘恩负义》的中文版以《再见,妈妈》为名,在中国发行,反映平平,没有获得在西方读书界的知名度。

三、生气勃勃的魁北克华文文学

相形而言,用汉语写作的魁北克华人则更多,作品更丰富,个人文集也陆续问世。周宝玲在香港出版的随笔集《纵然迷失》、紫云医生在大陆出版的海外女性写真集《女人一枝花》(2009)和古典诗词集《紫云清卷》(2012)、静水子博士在魁北克出版的纪实古诗集《丹枫雪雁集》(2009)、《风流魁北克》(2011)、《琴瑟魁北克》(2013)和《千里魁北克》(2015)、枫子在大陆出版的散文集《那一城枫红枫绿:生活在加拿大的法裔社会里》(2011)、英语教育专家张廷华在香港出版的长篇小说《五味人生》和随笔集《岁月牧歌》(2013)、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会长郑南川在蒙特利尔出版的中英双语诗集《一只鞋的偶然》(2013)、诗人兼画家苏凤在大陆出版的自传《自由的灵魂》(2013年)、文艺评论家和作家陆蔚青在大陆出版的小说集《漂泊中的温柔》(2014)和散文集《过去的好时光》(2016)、蒙特利尔《华侨新报》上由诗人白墨主持的长达15年的诗词专栏等等,均含有作者在魁北克真切的移民体验,多带浓厚的草根性、地域性和跨文化性。恰如《千里魁北克》序中所写:“表面上是个人生活的叙述,其更深层意义在于,它展示了华人移民在魁北克的生活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魁北克华人移民史的记录。”{16}

就现代诗创作而言,郑南川、苏凤、陆蔚青等人的诗作值得品读。郑南川来自云南昆明,拉瓦尔大学历史系毕业,移居蒙特利尔三十多年。其诗体现草根性和地域性,朴质真诚,犹如少年热烈的直白,美在其“情”。比如他的短诗《春天的蒙特利尔》:

春天/不在二月里/在寒冷,飘雪中/春天没有时节/寒冷是春天/飘雪也是春天/因为/我的家园醒了/我的心儿发芽了/我的热血在深深地/恋爱中{17}

苏凤的诗,如其水墨小品和泼彩油画,超越技巧又自有章法,或秾丽,或淡雅,或深沉,或恬静,独具灵之美、人之爱和与自然之融契,美在其“韵”。她出生越南,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曾师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庄严先生和禅画大师叶世强学习书法和水墨画,在巴黎国家高等艺专学习油画。后在联合国语文部门供职多年,常在联合国的中文书会《文荟》上发表诗作。移居蒙特利尔后,为当地《七天周报》诗歌专栏《凤歌》作者。苏凤曾发表纪念联合国成立40周年的诗作,以灵动、深沉而又富有画面感的诗句,描绘出对生命本质的不懈诉求,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恒久忆念,颇能代表其诗特色:

攀摘山岩上/淡淡的花魂/小心夹入书页/酿酒般的心情等待/压出/彩瓣如画/辉映/深山春光烂漫/属于母亲的诗情/曾经遗落在/硝烟的天空/抄袭/她梦里的笔迹/许下/万古长青的誓言{18}

陆蔚青原供职于黑龙江省社科院,擅文艺评论,做过记者。移民蒙特利尔后,以开书店为业。除文艺评论外,她亦长于短篇小说、散文、童话、现代诗和古典诗词,属多才的实力派作家。其现代诗清爽、健朗、多彩,可见其哲思的流动和思考的结果,仿佛树的四季变化,无论是花叶葳蕤,还是花谢叶落,总有理性的枝桠亭亭净植,不灭不减,美在其“思”。如她的诗作《孤儿》

人生而即为孤儿,即使/有人照顾你的身体,却不能/照顾你的灵魂。所有的/选择要你一个人做,怎样/活,是你自己的事情/自救与救赎,始终是个难题/最终也难以解释得清/有些人会陪伴你走一程/做过这一程,可能突然失踪

在每个路口,都会有失联的人/我们不停地挥手告别,形成/一个固定手势,无论是微笑/还是哭泣,我们都必须孤独/地踏上最后的旅程{19}

魁北克华人写作人中,也有一位,在移居加国前就出版了不少文学书籍,且水准颇高。他就是被认为“不属于文学界,而只属于文学”的薛忆沩。{20}薛忆沩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蒙特利尔大学英美文学硕士学位,以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语言学博士学位。曾任教深圳大学,受聘为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和中山大学驻院学人。除为知名的《南方周末》和《随笔》撰写读书专栏外,他出版甚多,包括长篇小说《遗弃》(入选2012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白求恩的孩子们》(台湾版)、《一个影子的告别》(台湾版);小说集《不肯离去的海豚》、《流动的房间》、《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出租车司机》;随笔集《文学的祖国》、《一个年代的副本》、《与马可·波罗同行》等。其新近长篇小说《空巢》(2014)以空巢老人遭遇电信诈骗的真实事件为素材,描绘了一位知识女性扭曲的“一天”和异化的“一生”,隐含了“救救老人”的疾呼,同时有力再现了充满荒诞的中国现代史。薛忆沩是一位成熟自律的作家,懷慈悲心,笔调精准、朴质而冷静,富有内在的诗性和自发的哲理洞察力。

对于在异乡甘守寂寞的写作,薛忆沩表示,“我接受了自己的局限,借用了乔伊斯的三种武器——沉默、流亡和精巧。沉默是对浮躁的颠覆,流亡是对同化的逃避,而精巧是对粗俗的反抗。在异乡,写作的自由和完整因此反而容易保存。”{21}

四、魁北克华人文学的地域特征

综上所述,魁北克华人文学在创作语言上,英、法和汉三语共存,与发生地域的多语种性不谋而合。除此,魁北克华人文学还具有社团性、草根性和法裔文化性这三个地域特征,下将分而述之:

1. 社团性

在加拿大华人聚居最多的两大城市: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哥华和安大略省的多伦多,活跃着各种华人文学社团,如温哥华的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加拿大华人文学学会、加拿大华文作家协会、加拿大华人笔会、大华笔会、含作家在内的漂木艺术家协会和三维艺术家协会、加拿大亚裔作家工作室等,如多伦多的华人作家协会、加中笔会、加拿大华语诗人协会等。这些文学社团编辑当地华人报刊的文学版面,组织出书,联络文友,举办文艺沙龙乃至国际研讨会,致力于与国内外文坛和学界的交流,有的还创建了自己的新闻简报、网站或博客,成为促进加拿大华人文学发展的有力推手。

在魁北克省,同样存在着生气勃勃的华人文学社团,像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魁北克中华诗词研究会、弘毅诗社等,它们为魁北克华人文学的存在和发展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

其中,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1997年在蒙特利尔成立,是该省最大的华人文学组织,现有会员60余人。除上文提及的郑南川、陆蔚青、苏凤、紫云等出过文集者,该会还有邵云、刘爱丽、陈丽霞、杨格、九如、高高、绿萍、穆彦、飘尘永魂、婉冰、冯捷、雷门、云涛等长期笔耕者,组成了“魁北克华文写作群”。{22}该会踊跃在当地华文报纸发表作品。如1997年在蒙特利尔最大华文周报《路比华讯》上设立了文学专版“笔缘”,设有“诗情”、“一叶语”、“小小说”、“小说连载”、“创作语丝”、“新诗集”、“菜篮子”等专栏……2000年代中期,分“文友投稿版”和“作家专栏版”栏目。协会10余人参加了“作家专栏”写作,其余版面作者100余人。迄今“笔缘”已出800多期,600多万字,是魁北克省为期最长、产量最丰的华文报纸文学版。2002年4月,魁北克华人作协的“红叶”在《蒙城华人报》创刊,偏重新诗、文化随笔和纪实散文。郑南川的“落雪的小诗系列”、黑小子的《画在蒙城》、冰蓝(陈丽霞的笔名)的《钱伯伯好》、远航的《冬天里的雪猫头鹰》和胡宪的《都市的野狐狸》,都是此中佳品。“红叶”迄今已出100多期,45万字。另有9期特刊刊登各類文学奖获奖作品。魁北克华人作协还编有《笔缘百期荟萃》(1999)、《红枫叶诗抄》(2005)、会员作品集《岁月在漂泊》(2011)、短篇小说集《太阳雪》(2014)、散文集《皮娜的小木屋》(2014)、诗集《一根线的早晨》(2014)等作品集。《岁月在漂泊》由该会主编,在蒙特利尔出版发行,是魁省首部在加拿大本土正式出版的华文作品集。该书收集了60多位魁北克华人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和评论,逾700页,超40万字。

魁北克华人作协亦热衷与国内外文学团体的交流。早在1999年,该会就和加拿大作家协会建立了联系,一起圣诞联欢。2001年,该会举办了加拿大“詹锯辉文学奖”(Raymond Tsim Literary Awards){23}的评选,收到了当时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的贺信,也得到了魁府官员的祝贺。中国作协委派评论家何镇邦到蒙特利尔参与全程评选,中国著名作家王蒙、王安忆、杨文瀚等也都参评。魁北克华人作协还接待过铁凝、项小米、蒋子龙、周大新、迟子建、徐晓斌等中国作家,保持着和中国作协的互访和交流。2014年,在加拿大华人作协主办的“加华文学奖”评比中,魁北克华人作协的紫云、陆蔚青分获散文组一等奖和小说组二等奖。2014年11月,魁北克华人作协主席郑南川和理事陆蔚青应邀到广州参加由国务院侨办和暨南大学合办的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并做发言。2015年11月,郑南川和苏凤到江苏镇江参加国际诗会,同月陆蔚青和紫云则赴台湾参加全球诗坛盛事——汇聚了29个国家150位诗人的第三十五届世界诗人大会,并朗诵诗作。

2. 草根性

就魁北克华文文学而言,写作人来自各行各业,完全是凭兴趣有感而发,走笔为文。魁北克华人作协主席郑南川直言:“喜欢写一点东西,也就参加了‘作家协会,只是这个协会是海外的,是一群爱写作的人跑到了一起。既是民间的,也是业余的,中国有个名词叫‘草根,我们也就自称‘草根派了。”会员除了业余写作外,还互助以求尽快适应海外生活。魁北克华文文学尚未得到加拿大政府的强力支持,尚未出现为加拿大华文读者或中国读者广泛关注的较多作家,受到中加学界的关注亦比较有限,是以带有鲜明的民间性和草根性。

以郑南川为例,魁北克华文文学的“草根”性,不仅体现在他对魁北克移民写作人的定位上,亦体现在他笔下的人物塑造中。其首部诗集《一只鞋的偶然》承载着魁北克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感情,表述了魁北克普通华人真切而多元的移民体验。如以下二首:

寄走的人生

我的梦/是背包里装着的那张纸/连同我的记忆/被寄到了圣劳伦斯河畔//打开背包时/一阵海风带走了它/也带走了上面写下的文字/更可惜的是/丢失了童年曾用过的/那支毛笔//走过圣劳伦斯河的古城/男女人都喜欢品着法兰西的红酒/接吻/红烛下的一抹唇光/划过眼前/我发现/圣劳伦斯不需要/我的感觉 还有/脚下那双/黑白的布鞋//还记得/那张留着一个手印/旁边写着家址/只是/带走的记忆/像是断了的风筝/飘散了心灵的路/母亲寄出的包裹/已变成一张/退色的邮票/贴在了/圣劳伦斯河边{24}

一个瓷碗

那个瓷碗/像是我的爱人/每天和我一起吃饭/喝汤甚至交谈/我把它从山村的那头/带到了海岸的这头/如同它身上画着的燕子/与我同飞//尽管我们的生活有了改变/吃起了意大利面/披萨和土豆条/它仍与我同甘共苦/只是到了春节的时候/会提醒我吃顿饺子//有一次搬家/碰坏了它的腿/我曾想把它留在旧屋/当我离开时/看见它坚硬地站在那里/我突然想到/如果我们同为一场战争/不能把受伤的战士丢弃/如果我是一个朝代/它就是一段历史/我决定把它带走/它是我生活的古董{25}

这两首诗平易晓畅,淡而有味,白描出“我”寻找文化归属的魁北克移民生活,且带有普遍性。郑南川还特别关注普通移民,留下了像《花店》、《教授和他的面包师儿子》、《夜归的工仔》、《小娟和我》、《寻找外乡人》等多首描写打工生活的诗作。除了聚焦华人草根移民外,其他族裔的芸芸众生亦进入了郑南川的视野。他同样用白描手法记录了其日常生态,如描写魁北克小吃普丁的《Poutine》、赞美魁北克裔流行巨星席琳·迪翁的《Celine Dion》,以及素描式的《春天的蒙特利尔》、《五月,圣劳伦街的太阳》、《在圣凯瑟琳街品茶》、《街头的男孩》等等。

郑南川此类描写凡人琐事、语言朴素的草根派诗作,在其博客登出后颇受好评。有的询问,“是你的经历吧,谈谈是怎么走过来的”。有的表示,“诗歌写成生活就是最好的,你们国外的经历多写点吧。”有的表示,“你写东西很直白啊,没那么酸,很现实”。作者认为自己的“那点诗歌小情调”受到了挑战,而“那些充满现实意味,很具体的写作确有了市场”。他进而总结道,“海外生活的现实,可能是大陆读者最想知道的;而真实的写作会更加受宠。”{26}

3. 法裔文化性

鉴于魁省法裔文化的主导地位,魁北克华文文学内含了加拿大其他地区华文文学少有的法裔味。最明显的,莫过于作品中法语对汉语的渗透,法语与汉语的杂糅,显示出一种斑驳、容纳和幽默的语言效果。比如,根据音译把法语问候Bonjour!(你好)写成“笨猪”,把另一问候Salut?(你好吗?)写成“傻驴”,把Quebe?觭ois(魁北克男人)音译成“魁北瓜”,把Quebe?觭oise(魁北克女人)音译成“魁北瓜子”……

不少魁北克写作人都叙述了移民学法语的经过。虫在《法语,法语》中描述了自己移民加国后学法语十年的恍惚如梦,黑小子的《原来如此》和《老高同学》讲述了法语课上的各族裔移民,郝中康在《飘吧,蒙城的雪》讲述了不会法语的中国工程师跟不会法语的波兰面点师之间的独特交流,冯捷的《我眼中的魁北克》分析了魁北克人牢固的“法语情结”,穆彦的《移民后,女儿的脚步》回顾了13岁女儿怎样自强不息,从一句法语不会到三年后成为当地法语学校最优秀的毕业生。张芷美的《一束红中一点蓝》洋洋万字,详录自己年逾七旬还单身入住法裔居民家中,学法语,参加天主教会活动。作者感慨,“有多少人在73岁时会骄傲地说,‘我在用法语写作。”{27}

在展现魁北克法语氛围时,形形色色的魁北克风情也跃然纸上:辽阔的圣劳伦斯河——魁省的母亲河、长达半年的积雪、五彩的夏季狂欢、和人杂居的野生动物、蒙特利尔的地铁艺术家、淳朴的小镇、跨族跨国的婚恋、同性恋者的写真、天主教徒的生活……这些都突显出该省华人写作沾带上的法裔人文气息,令其有别于加拿大其他省份的华人文学。

可以说,魁北克华文文学是该地区法裔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也是法裔文化的留存再现,即在尊重“自由、平等、博爱”的基础上,延续法兰西传统,鼓励多元文化,给予各族裔个体以生存发展的机会。

结论

加拿大华人文学形成了以温哥华、多伦多、蒙特利尔为中心的三大板块,以蒙特利尔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魁北克华人文学,显然是其重要组成。它历经了一个半世纪的沧桑,其先驱水仙花甚至被视作“早期北美华裔作家中唯一从事想象性文学创作,而不是社会-人类学作品的人”{28}。它还拥有不同年代的写作人,以及英语、法语、华文三个语种的创作,体现出多语种性、社团性、草根性和法裔文化性这四个特征。

目前,魁北克省华人中,除少数专业作家埋首耕耘外,还有一批默默无闻、孜孜不倦的写作爱好者,繁荣着当地中文报刊的文学版面,并积极通过国内外的中文报刊、出版社发表作品,为魁北克华文文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另一方面,在魁北克省出生或长大的华人移民后代,不少都受过高等教育,能熟练地使用英、法、汉三种语言。他们将是魁北克华人文学的后继军,有望促进该地域华人文学的多语种发展。

总之,魁北克华人文学立足魁北克,而不囿于魁北克。它在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的同时,彰显出加拿大人和中国人的共有情感,探讨了不同国别、语言和族裔的人的命运,具有普世价值。魁北克华人文学既属于加拿大,也和中国息息相关,并具有广阔的世界视野。在写作人、文坛、学界和政府的多方努力下,它将拥有更加值得关注的未来。

① http://www.statcan.gc.ca/start-debut-eng.html2016.1.3.访问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http://www.statcan.gc.ca/tables-tableaux/sum-som/l01/cst01/demo26a-eng.htm2016.1.3.访问

⑩水仙花:《一个欧亚混血儿的思想录》,《春香夫人及其他故事》,林英敏和安妮特·怀特-帕克斯编,厄本那:伊利诺斯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原文为I give my right hand to the Occidentals and my left to the Orientals, hoping that between them they will not utterly destroy the insignificant “connecting link.”

{11}{13} 应晨:《黄山四千仞:一个中国梦》,蒙特利尔:北极出版社;巴黎:瑟伊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第120页。

{12} 张裕禾:《应晨——现代小说艺术的探索者》,《岁月在漂泊》,蒙特利尔:魁北克华人作协2012年版,第674页。

{14} http://www.thecanadianencyclopedia.com/articles/ying-chen2015年7月7日访问。原文为Ying Chen, one of the upcoming generation of novelists, is distinguished by her meticulous interpretation and thorough inner analysis of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

{15} 威廉·赫伯特·紐编,《加拿大文学百科全书》,多伦多:多伦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16} 梅子:《千里魁北克》序,静水子著,魁北克:中国国际出版社2015年版,第IV页。

{17} 郑南川:《春天的蒙特利尔》,《一只鞋的偶然》,郑南川著,蒙特利尔:魁北克华人作协2013年版,第150页。

{18} 苏凤:《女画家自述:自由的灵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27页。

{19} 陆蔚青:《中国青年艺术家联盟》,微信号:Youthart88。

{20} 周国平之语,见薛忆沩小说《空巢》封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1} 洪鹄:《薛忆沩:文学的异数》,《南方周刊》2013年第20期,http://www.nbweekly.com/culture/books/201305/33272.aspx,

2015.3.27.訪问。

{22} 郑南川、陈涵平:《加拿大魁北克华文文学散论》,《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5年第2期。

{23} 詹锯辉为魁北克省房地产商,赞助过4次“詹锯辉文学奖”评选。

{24} 郑南川:《寄走的人生》,《一只鞋的偶然》,郑南川著,蒙特利尔:魁北克华人作协2013年版,第112页。

{25} 郑南川:《一只瓷碗》,《一只鞋的偶然》,郑南川著,蒙特利尔:魁北克华人作协2013年版,第119页。

{26} 郑南川:《什么样的文章在大陆最受欢迎》,郑南川博客http://haveone56.blog.sohu.com,2015.12.27.

{27} 张芷美:《一束红中一点蓝》,《岁月在漂泊》,郑南川、邵云主编,蒙特利尔: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2011年版,第593页。

{28} 尹晓煌:《1850年后的美国华裔文学》,厄本那:伊利诺斯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责任编辑:黄洁玲)

On Chinese Literature in Quebec and Its Regional Features

Zhao Qingqing

Abstract: Since there are large Chinese Canadian populations in Vancouver, British Columbia, in Toronto, Ontario, and in Montreal, Quebec, most major Chinese Canadian writers can be found in these areas. Hence their prosperous Chinese Canadian literature. While the Toronto-based and Vancouver-based Chinese literature has received considerable academic attention, its Quebecois counterpart has not been sufficiently studied yet. This article thus describ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Montreal-based Chinese literature in Quebec, commenting on its major writers and works in English, French and Chinese. Meanwhile, the article also argues that the Chinese literature in Quebec has four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multilingualism, association work, grass-root, and francophone culture.

Keywords: Chinese literature in Quebec, multilingualism, association work, grass-root, and francophone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