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如流
2017-05-07汪应果
汪应果
摘要:朱寿桐的散文写作,努力追求讲真话,而且是“个我化”的真话。在这里,散文集标题的“俗”字就不仅仅是“普通人”“远离庙堂”的意思了,它更包含着对大陆高层精英社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一种反讽,一种价值颠覆。他“从俗”却绝不“合污”,朱寿桐选择的人生道路准确地说,应该是:“从清如流”。
关键词:从清如流;朱寿桐散文;真话
中图分类号:I2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7)2-0012-04
作为一位知名的中年学者,朱寿桐教授为人们所熟知的往往是他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汉语新文学”倡导,以及在鲁迅研究方面所做出的卓越的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他同时还是一位成熟的散文作家这一点常被忽略。《从俗如流》散文集的出版令我们得以窥散文家朱寿桐之一斑。他的散文写作有追求、有建树,在当代散文创作中应能脱颖而出。
一
这些年来,中国大陆上很时兴了一股散文热,从“文化大散文”到各类“心灵鸡汤”,可谓是应有尽有。然而喧嚣过后,沉淀下来的金子竟然寥若晨星,回忆中真正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也只有一部,即巴金的《随想录》。其它那些作品不是完全不好,但至少相当一部分“大家”,没有把自己摆进去:有的是扭捏作态地在屎堆上贴金,有的是故作高深地卖弄有明显谬误的学问,有的是面对雾霾般的现实要人们用“心灵鸡汤”化解……他们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一句话,他们遮掩了自己的真实的心灵,说白了,就是不讲真话。
朱寿桐的散文写作,努力追求讲真话,而且是“个我化”的真话。他自己的认识是:“散文这东西,只有充分个我化的书写才能够拿得出来,也才能够获得被别人阅读的资格。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散文,一般都是在情感表现和灵魂书写的个我化意义上展开的”①。这的确是讲到了散文这种文体的精到之处。
《从俗如流》这部散文集最吸引我看下去的地方正是它真实地展示出作者本人坦诚而真实的心灵。集子标题中的“俗”字,我的理解就是“普通人”、“远离庙堂”、“边缘化”的意思,这个字概括得非常准确传神,是作者给自己的人生定位。作品里我们可以清晰看出散文人格主体前半生一条从“俗”字开始的人生轨迹。作者本人出身农家,绝不“高贵”,即使是跟朱元璋同姓,他也自认是“野路旁系的子弟”(《家世何处》)——当然,退一万步说,就算是贵为朱麻子的嫡系,也不能改变朱皇帝的乞丐出身的卑贱。朱寿桐的出生地是江苏苏北偏远的大丰,在江苏这样的文化经济大省,当时也属“老少边穷”地区。他中学毕业后,当了一段时间的农民,直到二十二岁才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苏州大学,从此一步步踏上了学术之路。他做得很努力,也很成功,按照常理,此时的他已经跻身于学术殿堂,已经“脱俗”了,已经由丑小鸭变天鹅了,事实上,他也确实变成了天鹅,成为学者、教授,成为江苏省政协委员,成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然而现实是“孜孜矻矻与狗苟蝇营含混于斯,神圣之地与名利之场夹杂交并”(《抵达的梦想》),这迫使他最后不得不舍弃这一切光环,屡次跋涉南行,从全国著名的学府南京大学独自“南行”到中国南方的边陲之地,再次“返俗”,并且在那里打开了另一片天空。这其中的痛痒,在这部散文集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虽然这部散文集并不是作者人生和心灵的痛史,但隐约其中的人生疼痛感非常真切。
其实这又何止是朱寿桐一个人的痛?作为百年老校南京大学的前身“国立中央大学”曾经有过历史的辉煌,五十年前,曾排名亚洲第一、世界排名第四十九,无论是日本的东京大学,还是日本的“国立中央大学”,都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这是中国现代大学曾经达到的最高排名,至今无出其右。那时候它拥有一大批像张大千、徐悲鸿、赛珍珠这样的世界级的大师人物,它的中文系系主任陈瘦竹就是老中央大学的资深教授,也是资历最老的系主任,无论学术、人品均享有很高的声誉。朱寿桐从南大中文系博士毕业后就被留校分配做陈瘦竹教授的助手,这原本是他一生中的大幸,但也成了他的大不幸。他被划入了“陈门”弟子之中,这些人都先后被边缘化,连他们的学生都被剥夺了发展机会。朱寿桐在这种情势逼迫下,不得不告别这座曾经的世界名校,毅然“吾道南矣”。诚如作者所言,“‘南的意思是什么?是离‘北而去,是边缘化。‘北意味着什么?……是‘北斗之‘北,‘北面事之之‘北,代表着方向,代表着权力”,作者从此远离庙堂,完成了“打从边缘来,回归边缘去”的“从俗如流”的人生轨迹。
今天回顾起来,陈瘦竹教授留给他的弟子们最大的精神财富是什么呢?就是他把国立剧专、国立中央大学在民国时代形成的学者文人的高风亮节、传统学风传给了他的弟子们。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埋头做学问,对时下盛行于大陆高校中的“蝇营狗苟”乌烟瘴气不屑一顾。只要看看他的弟子们,如骆寒超教授、朱栋霖教授、王文英研究员以及朱寿桐教授等等,无一不是学术上的出类拔萃的领军人物。他们学风端正,淡泊名利,人格独立,富有批判和创新精神,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几千年来以屈原为代表的“士文化”的“清流”传统。朱寿桐身上流的就是这一股血脉,只要看看这部散文集,他前半生的人生轨迹,可有一丝一毫与“蝇营狗苟”同流合污的印迹?他的应对办法就是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一次次地出走,一次次地决裂。“我的勤勉与自强不息常常表现在人生的旅途,其中自然包括着学术的途程”,用“豆粒大的汗水”“灰蒙蒙的盐水味”“挑灯苦读”(《抵达的梦想》),用正直的劳动来应对大陆高校无孔不入雾霾般的“蝇营狗苟”,我想这正是陈门弟子的共性,“从俗”而“脱俗”,这也正是朱寿桐人格的高贵之处。
在这里,散文集标题的“俗”字就不仅仅是“普通人”“远离庙堂”的意思了,它更包含着对大陆高层精英社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一种反讽,一种价值颠覆。这種“俗”就类似于《红楼梦》中一癫一疯僧道二人的“俗”,实则是人间高人之境界。
散文集的点题之作就是开篇《从俗如流》,写的是作者主事母亲丧事期间的心理活动。散文开始是带着自嘲的语气自比于鲁迅小说里的魏连殳,对丧典中种种迷信愚昧的仪式心里是始拒而后从,最终结合自己的“内心体验”,理解了魏连殳的那句话“都可以的”其中的另一层意思:“最无稽的迷信也能承载一些悲痛,于是所能做的便只有放弃自己,从俗如流。”不妨说这是对鲁迅小说《孤独者》的另一种阐释,虽然未必符合鲁迅写作此小说的初衷,但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很能站住脚的创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形象大于思想”,形象的内涵产生了“溢出效应”。如果仔细推敲,我们能否说,要刻画魏连殳放弃原先的反封建立场并非能在参加不参加旧习俗的葬礼这一细节中得到准确的体现。试比较一下另一场西方人的葬礼——曼德拉的葬礼,这应该是世界最高规格的葬礼。在这极其庄严的仪式上,奥巴马、卡梅伦和丹麦女首相施密特玩自拍。根据西方传统,葬礼上是可以嬉笑幽默的。也就是说,不论是中国式葬礼上的悲,还是西方式葬礼上的乐,都是他们的情感寄托方式。你说中国乡村的就一定是封建迷信,西方的盛典就一定代表着科学文明,你能从实证科学上得到证明吗?我们很难说魏连殳参加的葬礼跟奥巴马参加的有什么本质不同,它们都是一种宗教仪式,只不过一个在形式上庄严的要命,一个则土的掉渣。奥巴马乐呵呵地参加,跟魏连殳、朱寿桐悲兮兮的参加,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符合中西文化及民间习俗所要求的,都是“从俗”之举。这么一来,从俗如流的“俗”字在这个意义上就根本不存在任何褒贬的意味,而仅仅带有自我戏谑的成分了。
真正嚴肃的是什么呢?还是朱寿桐前半生踏踏实实奋斗的脚印,这里突显出作者的人格,这就是“从俗”绝不“合污”,这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朱寿桐选择的人生道路准确地说,应该是:“从清如流”。
二
散文集《从俗如流》中还有一条作者的情感流,一条心路的轨迹,它生动地反映了一个艰苦跋涉者在通往“抵达的梦想”途中的艰辛的情感历程。这才是这部散文集最能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地方。
当整个社会资源被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当所有的学术资源被集中在少数学霸学匪们手中的时候,任何拒与主流合污或遭到主流挤兑的人,其存在条件必然是极其严苛。只有明白这个集权制的大背景,我们才能理解、才能体味到弥散在这部散文集中的那份与明月为伴的孤独,那份艰辛、沉重、无奈和疲惫。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可我还是得走,得飞,往南,再往南,背上越发沉重的行囊”,“可我很少有这样的喘息,我的学术行囊中,还背着不怎么沉重的忌嫉与谣诼”,“比起年富力强的他们来”,我“更显得疲惫”(《抵达的梦想》)……
而与跋涉者心路相伴的却是散文集中最为亮眼的母子、父子、师生、友人的温情线,它不是游离在心路之外的,而是这条心路上的有机组成的风景,它就像是崎岖的山路上,漫漫的荒原中,突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漫山遍野盛开的山花,点缀着跋涉者一路的行程。当孤独的跋涉者疲惫了,想歇息下来了,正是这些温馨的回忆在温暖着跋涉者的心,正是母亲、父亲、老师、友人对他的殷殷期盼,对它的深厚情谊,在作者的心里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感恩之心,最后集中到上帝的面前,作者感悟到,“这半生走过来,总以为一切都靠自己,靠自己的聪明才智,现在方明白,靠自己所能抵达的人生境界实在有限,要靠上帝,要靠天使,才能让一个人的人生体验达到幸福而美妙的巅峰。上帝是主宰,天使是幸运,他们足以赐予我这一切,这一切从此提升了我的人生。”(《感恩的心》),也正是这种感悟,在给他提供克服孤独、疲惫,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
散文集中写了许多的人物,作者在这方面表现出了高超的驾驭散文艺术的能力,这就是“于平淡见深情,于细处勾人物,于反差突性格”。
集子里写的最多的是作者的母亲,也是作者倾注感情最深的人。母亲的去世给作者带来的悲痛是极其巨大的,以致有关母亲的话题作者在许多篇散文里都一再提及。但是作者很少正面直诉自己的悲情,而是从环境、气氛、性格的反差错位里抒写个人的感受。最典型的是开篇之作“从俗如流”,在一场民俗浓厚的丧事中,场面的热闹、伴哭者的假做,唱词的荒诞土俗,仪式服饰的令人哭笑不得,和作为著名学者的身份,漫游世界的丰富人生体验,科学文明的文化素养,以及作者内心的深沉的悲痛,对仪式内心的反感、抗拒,都构成了极大的反差错位,一方面是哀思如潮涌,一方面是世俗如山倒;一方是真情,一方是做戏,最后是假做真时真亦假,两者调和的过程恰恰反衬出作者本人母子情深的哀情。
作品中写人也很有特色,作者常选取一个带有反常意味的细节一下子就把人物的性格勾勒得活灵活现。比如作者小时母亲为责罚犯有错误的哥哥,常常把做弟弟的作者本人连同一起责罚,要打一块打。这个看起来很不合理的细节,取因于哥哥是抱养来的,而弟弟是亲生的,母亲为了避免让哥哥心生委屈,干脆连亲生的一块陪绑。母亲没有文化,不善于言辞,只能用这种简单略带点粗暴的方式进行教育,这就把做母亲内心的善良和无奈的心理描画得跃然纸上。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写裴显声教授在邹恬遗体告别式上的一声“哈哈”豪笑以及紧跟着一句话“轮到我们这一辈人了”,就把裴显声教授与逝者的非同寻常的关系以及裴教授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表露无遗。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留给读者细细体味吧。
散文的最高境界是哲学。散文形式上的“散”却能够最大自由度地抒发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宇宙的哲思,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往往就是散文中的佳作精品。“从俗如流”从开篇的“从俗”起步,以后跟随着作者一路前行,足迹遍及大陆海洋和天空,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作者也随着见识的开阔,阅历的丰富,学识的积累,思考的深入,渐渐地进入了哲学的佳境。这部散文集中充满着有关雅与俗、清与浊、斜与正、情与爱、美与丑、爱与恨、含与露、成与败、光明与黑暗的辩证意象,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感恩的虔诚等等,都给人以心灵的启迪。诚如作者所言,“天堂是走不到的,因为它可能就在身旁;天堂是走不到的,因为它需要心钥开启,开启的时候往往还要回过头去。”我想对一部优秀散文集的阅读欣赏,是不是也跟探寻天堂一样的有共同之处呢?
① 《从俗如流》,作家出版社2015年版,第288页。
(责任编辑:庄园)
Following the Clean Flow: A Review of Following the
Vulgar Flow, a Collection of Essays by Zhu Shoutong
Wang Yingguo
Abstract: In his writing of essays, Zhu Shoutong tells the truth, and the individualized truth, and, for that reason, the word‘vulgarin the title of his collection of essays does not simply mean that‘the ordinary peopleare far removed from‘the temple; it is more an irony against the mainland elite society that is gold on the outside but rotten cotton on the inside, a subversion of the values. He may follow the‘vulgarbut he never mixes with the sewer as Zhus chosen path in life can be more accurately described as‘following the clean flow.
Keywords: Following the clean flow; essays by Zhu Shoutong, truth-tel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