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应走进“学困生”的心灵
2017-05-06王战
王战
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学困生”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一直困扰着每一位教师的一个棘手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經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班主任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下面谈一谈我作为班主任的看法。
1.尊重、赏识“学困生”也许,在不经意时,班级里的优秀生没有一个学生不期盼老师的赏识,没有一个教师的赏识激发不了学生的潜能。得到他人的赏识、赞美是人的本能需要。“学困生”更需要得到老师、学生乃至家长的赏识。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思想,确立正确的学生面、教学观、质量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真正树立“为了一切孩子”、“一个也不能少”、“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等光荣”、“教育的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的观念。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真正的赏识是无条件的,“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我的孩子,我都要眼含热泪拥抱他、亲吻他、为他而自豪。”一句话,接受赏识是每一个“学困生”的权利。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赞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赫的恶迹高明。”俗话说:“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即使最差的学生也有他们的亮点。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加以赞扬,引导激励他们去争取成功,满足自尊。
2.研究、分析“学困生”教师应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学困生成因进行深刻的分析。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四个方面归因,然后寻求对策:
(1)庭教育有严重缺陷:家庭是教育的第一个源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有的家长严重忽视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老师,完全忘记了“养不教,父之过”的古训。我班的王君琳,我向他家长反馈他学习情况时,他妈妈说了一句真心话:“我家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在请家教给补课,怎么就这个数?”事后,我找来学生,向他了解家长对他的学习重视程度时,他也道出了真相:“爸爸妈妈就是问作业做了没有,我说做好了,他们也就无二话可说。”在他们眼里,父母的职责就是问一句话而已。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不是过分溺爱、百般呵护,就是严加管教,大声训斥,稍有过错,便是责骂甚至体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我班的苏号凡便是一个例子。他家离学校不到一千米,都三年级的学生了还需家长接送,经常是上课铃响了,他才匆匆赶到;放学时,家长又像书童提着书包,一步出校门,闹着要吃零食;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家长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昨天,我带他去串门了。”或:“昨天,我家停电。”或者:“我不小心,把它当垃圾整理了。”……还有的家长品行不端,父母沾有酗酒、赌博、偷盗、吸毒等恶习,或夫妻不和闹离婚,致使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和应有的家庭温暖,心灵受到巨大的创伤。此时,教师应搞好家校联系,对转化学困生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因而家庭环境造成的学困生。教师要分别对待,灵活处理。方式有召开家长会、定期家访、平时电话联系等。
(2)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变革,思想意识处于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因素,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社会思潮和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必然会影响一部分学生,致使他们偏离健康成长的道路。蟠凤的苏文会“深有感触”:“读书有啥用?我爸只会写自己的名字,照样赚大钱。大学生还不是自找饭碗,我爸厂里就有几个大学生来打工呢!”许多事例还证明,一个厌学、逃学的学生背后往往有几个或一伙不三不四的小青年。这些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元认知水平低下,而是存在他们头脑中对学习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那么教师若不先从改变学生的信念下手,做其他任何事情都是徒劳的。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清楚自己的学生是怎样看待他们自己的学习的,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3)自身内因障碍:学困生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除了受到来自外部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外,自身内在因素出现障碍也是不可否认的。大量学困生不仅学习成绩落后,往往在学习动机上缺乏明确认识、学习态度马马虎虎、学习行为懒懒散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存在着严重缺陷。教师应主动找他们谈话,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谈话,更容易使学生言出心声,从而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引导、启发。谈话过程中,教师可以摸摸学生装的头,拍拍他们的肩,理理他们的红领巾,真诚地亲近他们,关心他们,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因人施教,耐心辅导,平时作业优先批阅,课堂上尽量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有点滴进步就表扬、鼓励,增进自信心;对于思想待进步的学生,教师要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兴趣、爱好、特长,委以重任。
3.科学、客观评价“学困生”我们常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就是这个意思。树叶尚且如此,何况活生生的人呢?因此,习惯于用一个标准衡量学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学生们不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机器零件。然而,我们现行的立足于班级授课为基本单位的学校教育体制,从根本上说就是在进行“学生”的“批量生产”.就是一些分层教育的研究,有点针对性的小群体型教育教学,实质上仍是在进行“批量生产”“学生”,只不过这一次“生产数量”少了。换言之,我们在用过分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成长!拿着分数这个单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分数高就看重,分数低的就轻视,甚至歧视,犹如不管是龟还是兔非让它们赛跑一样不合理。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条件,促进孩子的发展。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每个学生都是生而平等的,学校、教师不应以任何理由将学生分成等级,也不应以简单标准来判断孩子的前途。大量的个案告诉我们,某个方面的“差生”恰恰就是另一个方面的“优生”。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个个成功,但求个个成材(不是才)”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成功的教育选拔制度和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深入细致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