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三农”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2017-05-06王良存

大陆桥视野·下 2017年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三农高职院校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指引下,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任务。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的重任。本文试图指出当前高职院校“三农”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改进高职院校“三农”人才培养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三农”;人才培养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然而人才短缺是制约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高职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重责任,义不容辞承担着服务“三农”的重任。在新形势下,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是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之一。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做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又确定为“三农”服务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两大主要任务之一。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对服务“三农”的人才培养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职院校“三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农业或涉农专业较少。

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发现,安徽省虽然是职教大省,全省各类职业院校共计73所,除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这一林业院校外,目前我省没有一所完全农业性质的职业院校,仅在个别院校中开设涉农专业,如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的农村金融专业等。根据2013年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报告,目前我省高职教育中布局多的专业集中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鼓励发展的专业即布局较少的专业有农林管理类和农业技术类。而在这些农业专业或涉农专业中,又是以园林、园艺设计专业居多,而像比较符合当前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如观光农业经营、农资连锁经营与管理、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等鲜有涉及,专业布局的局限性,导致了“三农”人才培养数量的匮乏,这与当前社会对农业人才的大量需求现状是不相符的,并从而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2.专业教育与地方需求脱节。

在农业或涉农专业中,从学生培养方案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存在办学定位不准、培养目标虚高的情况。譬如在有的院校开设的涉农专业中,虽然在其专业培养目标设置时,都制定其目标是培养适应新农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很多学校并未考虑学校自身师资力量、 生源情况、学生的硬件条件和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很多农业或涉农专业其课程设置与其他相近专业基本雷同。这就造成了后期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融入地方经济社会主动性不足,无法利用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农业、农村发展做出贡献的情况,所以高职院校需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量身打造的地方特色专业,制定符合实际的专业培养目标,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开设符合专业实际需求的课程,使培养的“三农”人才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行业能力能够满足地方特性需求,从而使得人才培养和地方需求二者间达到供需平衡。

3.学生就业观念错位。

笔者走访了解到,很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尽管高等教育已趋于普及化,然而毕业生的就业转念仍较为保守,大部分毕业生都不愿意去农村 ,宁愿选择在城市就业。换言之 ,涉农专业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扮演着 “跳板”的角色。很多学生认为毕业后在农村工作会让自己和家人觉得没有面子,在亲戚朋友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城市生源的学生认为在城市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且,绝大多数的父母也不会允许自己的子女毕业后去农村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相当于“跳农门”,好不容易走出农村,毕业之后再回农村会被人笑话,无颜面对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所以,无论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的学生都宁可漂在市,拿着微薄的工资,也不愿到农村基层工作。 还有学生认为在农村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认为农村发展潜力有限,机会少,缺乏人才发展提升空间,几乎没有人员培训、进修这方面的工作安排,他们担心一旦到农村工作,就有可能终身套在农村。

二、完善高职院校“三农”人才培养机制的策略

1.完善高职“三农”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符合当前农村、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如上所述,高职院校在“三农”人才建设培养中,存在专业开设重复率高的现象,而有些符合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专业则比较少的情况。所以各级教育行政机构要加强对高职办学思想的指导,统筹大局,加强人力资源需求和相关专业的设置及调整,通过对涉农专业学生培养规模的适当调控,引导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减少专业的盲目设置,避免重复培养,做到供给于需求相结合。

2.高职院校要为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坚持正确的择业原则。

高職院校在为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课时就要告知学生在就业时要立足全局,以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把个人的意愿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同时考虑个人的性格特点、 兴趣爱好、能力素养等个性化特征,以上述为准则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另外也要让学生在对自己有个准确定位,正视当前的现实。因为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渐在年轻一代中普及化,因此学生们应该放弃以前“天之骄子”的想法,找准自身的定位,要深刻认识到当前的农村和城市一样,都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要积极利用国家和政府为他们推出的优惠政策和宽松环境,树立主动竞争、自主创业、多渠道就业的观念,在农村也能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

3.实施校企联合办学的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机制已经在高职院校中已经普遍采用的培养方式。而农业由于其特殊性,并不像其他专业一样,有很多对口的企业。但是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很多大的乡镇龙头企业和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开始崛起,高职院校要积极的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农业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使这些农业企业参与“三农”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广校内培训基地和校外生产基地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企业全程参与高职院校农业或涉农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研究项目的确定,并接收学生到企业去实践,把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接起来,实现供需衔接。

4.政府要完善就业政策,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要合理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政府要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和优惠待遇,对去农村地区就业的毕业生,通过优惠政策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帮助。国家需进一步完善政策并落到实处,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需求,在选拔或选调公务员时,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这样使他们不会对未来感到迷茫。其次,国家要提高农村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工资待遇。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地区去就业,给予他们工作、生活和学习上的政策优惠,着实为他们的职业发展考虑。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践,完善“三农”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天 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中国大学教学[J] 2008(11).

[2].胡太芳 面向“三农”培养优秀人才的思考 天津农学院学报[J] 2004(21).

[3].王良存,高职院校学生服务“三农”意识问卷调查 安徽农业科学[J] 2015(43).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机制三农高职院校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跨学科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