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上口,声声入心——诵读教学法感受
2017-05-06张家立
张家立
摘 要:有语文味的课堂是每位语文老师追求的方向,而让语文回归语文味的功臣之一是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一种理想的学习模式。诵读是诵与读的合成,是学生接触和深入文本的最初与最直接的方式。本文以浙江省郭吉成名师工作室课堂教学展示之周吉琳老师的《李凭箜篌引》为例,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诵读方式解读文本,再现诗歌教学重难点的落实过程,反思诵读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课外活动中的培养。
关键词:诵读;语文教学;培养方法
一、诵读的意义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由此可见,诵读在语文学习中的意义不言而明,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有效方法,因而培养学生诵读的意识,掌握诵读的技巧,是语文教学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或多或少将诵读置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有些课堂上的诵读也仅仅只是将诵读作为一种演示手段,并没有有意识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诵读技巧,进而通过诵读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浙江省郭吉成名师工作室课堂教学展示的三节课,虽然课型不一样,但三位老师都在课堂中运用诵读,有意识地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议论文写作的逻辑性,诗歌鉴赏的唯美感知和文言学习的情感体验,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二、课例的赏析
以周吉琳老师的诗歌鉴赏课《李凭箜篌引》为例,整堂课四个环节,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感受音乐描写的形象美,品味诗歌的韵律与情感,感受李贺诗歌风格,以诵读为基本手段(前后有11次朗读,不包括齐读),由具像内容、文字品读到情感体验再到作家风格的赏析,在层层深入中,引领学生掌握赏析诗歌文本的技巧,将这首深奥难解的诗歌上得深入浅出,易于掌握。
从这节课的四个环节来看,在第一个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环节,教师让两位学生诵读的方式,在注重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更加关注读出节奏,两位学生的诵读清晰,教师又引导学生在朗读诗歌时要注意“2212”和“2221”的节奏变化,并再深入引导学生关注韵脚的变化,为下文诗歌情感解读埋下伏笔。从诗歌学习的基础入手,初步解决字音,体会诗歌的音韵节奏美。对于没有个性解读需求的部分,这样的处理能提升课堂的有效性,节约时间。
在第二个感受音乐描写的形象美环节,教师选择学生自由诵读的方式,让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来描绘你感受到的视觉和听觉形象,更加细腻地通过词句来体会文字对音乐具像化描写的美感。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想象来解读诗歌是必要且有效的,而自由诵读能更加突出个体对于诗歌解读的个性化体验。
在第三个品味诗歌的韵律与情感环节,运用名家诵读的方式,让学生感知诵读对于诗歌语外之音、情感再现的重要性。在指导朗读时,关注“啼、愁、碎、泣、冷、破、寒”等字的重读与感知,把诗歌的冷寂与李贺的人生遭遇联系在一起,读出“对身世凄寒怀才不遇的吟唱与悲慨”。
在第四个感受李贺诗歌风格环节,运用读背的方式,让学生将诗句深入内心,可持久咀嚼品读。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的目标。
从整堂课的教学来看,教师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在“读讲”“讲读”的交替中,运用多样诵读形式,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引导诵读,避免了单一的说教,使课堂气氛得到更好的活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在诵读方式的选择上,又以诗歌的内容、教学重难点为依据来确定朗读的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很好的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精粹,解决了教学重难点,使课本上的知识最终通过诵读潜移默化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课堂的运用
纵观课堂诵读运用的方式,不外乎全体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单人诵读、自由诵读,或是名家诵读、教师范读,配乐朗读等,这些诵读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容的需要。
如以男女生分别诵读为例,在不同的音色与音调的基础上,使学生感知情感的不同,如《寡人之于国也》第四段,孟子将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分成两个阶段来完成,其中运用了“也”和“矣”两个不同的语气词来表达情感,如各由男女生来完成一部分的诵读,利用女生声音的轻脆和男生音色的浑厚引导学生体会“也”字背后的兴奋与“矣”字背后的期待,就能体味孟子希望梁惠王采纳自己主张时的自信与期盼。这恰如叶圣陶所说:“读文言文的声调铿锵,足以传出原文的情趣。”
又如以教师范读为例,教师是学生模仿的最直接对象,教师个体的眼神、手势、姿态以及语音语调都容易感染学生,而且教师的范读,带有对课文的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能引领学生在聆听中进入情境,更好的感知文本。如果在范读中加入学生的伴读,一起感受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带来的变化也是理解文本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课外的培养
一节公开课,或许不能真的培养出学生的诵读意识,但日常课里课外的渗透却是诵读能力培养的关键。学生对诵读的兴趣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诵读能力的提升空间,因而不妨在课堂之外开展一些有利于诵读能力提升的活动,来强化引导。
1.竞赛型。通过诗歌、散文等的朗诵比赛方式,有意识培养学生掌握更多的诵读技巧,感知语言的节奏、音韵及情感,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2.表演型。通过话剧表演、课本情境剧设置,引领学生在角色的展现中把握人物语言的表现,使之在课本理解时能反过来通过语言的再现理解人物心理情感。
3.配樂型。给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要求学生给自己的诵读配乐。这种形式能以音乐的的氛围来引领学生的诵读,使之能更加沉醉在声与声的交融中,从而体会文本的情感内涵。
4.配音型。通过选择外国影片,让学生对角色进行配音。根据影片中人物所提供的所有特征,去深刻地理解、体验人物感情,在演员直观的表演中,将台词的内涵通过学生的诵读“说”出来。也可利用原音与配音二者的不同,去感知配音演员通过本身的声音、语言的可塑性和创造性去贴近所配人物,使经过配音的片中人物变得更丰满、更富有立体感的效果。
一节课所展现的诵读教学,可能仅是一位老师对于诵读方法的重视,对生本课堂的导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