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策

2017-05-06王会平梁丽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网络环境德育影响

王会平 梁丽

摘要: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各种各样新的问题和新挑战,这既需要学校德育工作者勇敢面对,同时也提示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该了解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新趋势,进一步学习德育工作的新方法,通过创新德育模式,以获得更多的网络教育资源,来丰富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网络环境;德育;影响;对策

随着网络的深化发展,互联网已成为绝大多数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网络环境既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就当前的网络发展情形来看,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生活,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渠道,学生群体已然成为网络社会的主体。对此,当前的学校德育如何应对网络环境的新挑战,已然成为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实践课题。笔者为了配合本课题的研究,专门设计了三份调查问卷:《中学生网瘾的现状调查》《对当前中学生校园内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调查》。这次调查,分别选取了长春市第五中学、白城市第一中学、吉林市第一中学三所学校的4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每份问卷共发放和收回有效问卷400份,同时对问卷进行了相关的数据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当今世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形式的电子产品早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很显然,网络世界已然成为广大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致使当代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与以往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一)网络对青少年认知领域的改变

基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青少年学生可以越来越快捷、越来越多地获取各种新鲜的、丰富的网络信息,比如各种网络资讯,大量的书籍,世界各国的美景和风光,都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同时也能拓展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参与生活的范围。总之,网络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特别丰富和广阔的认知空间,上网已成为青少年学生最为时尚和热衷追随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当然青少年学生这种大量的“触网”现象,如果不加以限制,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很多学生热衷于聊天和玩游戏。在《对当前中学生校园内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的问卷中,我们设计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你最喜欢的手机功能是什么?共设计了5个选项:结果显示其中玩游戏的比例竟然占到了37%;社交占21%;听音乐占11%;看视频占12%;而用于查找学习资料的仅占19%。我们设计的第8个调查问题是:你使用手机做什么事情的频率最高?其中选择打电话,发短信占27.5%;玩QQ、微信等占48.5%;上网看新闻之类占16%;其他占8%。同时我们还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学生都曾偷偷地浏览过色情网站,一些学生甚至陷入网恋中不能自拔,这些数据已经充分地显示了当今学生的生活方式比之传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网络给青少年学生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交往方式

产生于网络并在近些年来大行其道的微信、微博、QQ、MSN等各种新颖有趣的交流沟通和互动体验方式大大改变了原有的人际信息传播模式,使青少年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聊天、互发邮件等各种形式来广交朋友。《对当前中学生校园内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中的数据显示,当前的青少年学生无论是和父母联系、和同学联系、和陌生人联系,都无法离开手机。也就是说,通过网上交流,青少年学生可以不断地扩大和更新自身的交友范围,可以把世界各种地方的人都纳入到一个交往圈子里,而且还可以在网上基本实现自由平等地交流和沟通,这样会更加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和广泛的人际关系,使他们能够更加方便地与人交往,以此来获得他们在日常真实生活中所得不到的情感交流。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也不例外,在我们设计的第三套调查问卷《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调查》中设计了一个题目是:网络聊天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其中的选项比例分别为:A.神秘感和新鲜感占20%;B.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占28%;c.隐蔽和匿名性好占14%;D.容易获得情感支持占9%;E.没有话题限制,想聊就聊,不想聊可以马上离开占22%;F.没有压力,轻松,可以和别人去斗嘴占7%。很显然,这样长期地迷戀网上交往活动,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弱化青少年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加剧青少年的自我封闭,久而久之会导致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情感的萎缩和淡化,更会引发诸如网络封闭、网络成瘾、网络信任危机等众多的交往障碍问题,甚至也会导致一些青少年学生产生抑郁症、焦虑症、孤独症等心理疾病。

(三)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

由于网络的特殊环境,青少年学生可以在网络中隐瞒自己真实的性别、年龄、地域等各种信息,使他们能够轻松地摆脱现实生活中诸如学校和家庭对他们的种种束缚和管教,这些学生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释放压力,传递和共享各种网络资源,也使他们能够在较低成本或无成本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娱乐资源,还有电子游戏所能带来的各种新奇的视觉刺激,都能在一定程度使多数青少年学生得到彻底的身心放松,同时获得相应的心理成就感和满足感,提高其存在感和自信心,也使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放下各种心理包袱,带着更加轻松和愉悦的心态来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格林菲尔德所说的:“网络之所以有让这么多人上瘾的强大力量,就是因为它能让使用者产生亲密感、无时空感和无压抑感,而这种力量是其他任何事物都不曾有过的”。正因为网络的这些特点,也容易使一些缺少自制力的青少年学生形成上网成瘾的问题。我们设计的第二套调查问卷《中小学生“网瘾”的现状调查》,其中的几个问题数据统计都显示当前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不同的网瘾问题:比如在调查学生的上网时间时,选择利用业余时间90%的比例为上网时间的学生占大多数;在调查每次上网时间持续为4个小时以上的为25%的比例;而在调查学生上网的时间控制主体上,选择学生自我控制的占高达57%的比例,这也说明如果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就会增加上网的时间,甚至导致学生的网瘾性增强。很显然,这样长时间地沉迷于网络,不仅耗费了青少年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同时也势必减少他们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与精力,进而对他们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四)网络对青少年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

当今的网络世界不仅拥有海量的爆炸式的信息源,同时因网络的载体——电脑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还将以其高度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等特性,来有效地使人类的大脑和感官得以延伸。换言之,网络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导致人类思维具有平等、便捷、自由和共享等特征,同时也使得学生在利用网络传播、交流、共享信息时越来越觉得方便和随意,这些都对开阔青少年学生的眼界,促进思维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与此同时,海量的信息又构成一个刺激过度的环境,造成信息的超载和污染,各种流动的冗余信息也会成为干扰青少年学生选择有用信息的噪音。首先,信息网络化会使原本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单一的数字化世界,无限多样的自然、社会存在形式(包括人本身)都可以变成为同质化的和均等化的事物,即信息的同质化会导致青少年学生注意力的贫乏;第二,网络信息的高度图像化总是诱导青少年学生用“看”的方式而不是“想”的方式来认识世界,与纸质图书相比,网络媒介会使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更发达,而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最终影响了学生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发展;第三,互联网的高效性和共享性,也会使青少年学生过度依赖网络的信息功能,造成相应的思维定势,一遇到不会解答或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就习惯于上网来搜索解决方案或答案,这必然会形成思维的平庸化和大众化,也就是说“电脑单向度的工作方式不利于培养青少年多层次逆向思维能力和随机思维能力”。因为总是习惯于接受网上他人的思维引导,一定会扼杀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灵活的创造力,容易导致其思维方式的渐变,也会一定程度上导致思维的碎片化和模式化。可见,网络正在无形地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成为影响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

二、网络环境带给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挑战

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应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漸形成、发展和稳定的关键时期,对此,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都非常注重抓好德育工作,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是当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却离不开网络,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群体已构成“网络社会”的主体,网络对青少年的现实生活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网络不仅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了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影响,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冲击,其主要原因就是教育渠道的多元化和网络化,必然会导致学校的教育对象——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易变性和庞杂性,这些都将会使传统德育工作的弊端进一步显现。

(一)网络道德的失范性对德育工作内容的挑战

在网络环境中,青少年学生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都与真实生活中有很大的区别。在网络环境中,广大青少年学生可以轻易地摆脱现实社会角色对其自身的道德约束,致使传统学校中所形成的各种道德运行机制在网络环境中并不完全地适合。第一,网络言论的无限制对学生的道德取向有放纵的作用,互联网上曾经流行过一句话:“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狼”,正是由于网络具有这种天然的隐蔽性,致使一些青少年学生在网络上使用非文明语言,甚至进行网上暴力、欺诈、黑客等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犯罪活动,对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诸多的不利影响。第二,网络也容易助长青少年学生自我中心的膨胀心理。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自我意识最为强烈的时期,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使一些学生形成极端的自我中心或自私自利等不良的品质。第三,网络上传播的各种广告和信息,为了吸引和刺激网民的眼球,用的大多都是具有诱惑和煽情的图片和文字,有些内容甚至是在挑战道德底线和钻国家法律规定的空子。可以说,网络上这些不良信息和消极文化的大肆泛乱与传播会诱发和导致一些青少年学生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道德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阻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第四,面对网络上的各种诱惑,传统的法律制约和道德操守常常会遭到不堪一击式的土崩瓦解,对于网络鱼龙混杂的不良环境,我国相关方面的法律系统还不是特别完善,导致了青少年学生的网络行为所依据的主要是其自身的道德制约和情感约束,可现实情况却是青少年学生又处在自制力和约束力非常有限的年龄阶段,这势必会造成其道德责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大肆泛滥。

(二)网络的开放性对传统德育方法的挑战

在网络的开放式系统中,网络成员之间的沟通具有交互性,网络使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相互感染性不断增强,网络环境所具有的这种大众广泛投入、积极参与的特点,造就了网络交往中双方主体资格的平等地位。现有的网络环境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被调动和激发起来,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情感评价产生相应的感染和共鸣,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识过程。而面对网络环境下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传统德育一味地单向灌输和教化的权威式方法已不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其空洞的说教、单一的宣传形式,缺少特色和情感的传统活动方式,都很难反映当前的社会现实,难以得到学生们的心灵共鸣,甚至会引起一些学生的强烈反感心理。

(三)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对德育模式的挑战

网络每天都在与日俱新地发展着,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诉求纷繁杂陈,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倾向,各种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和新颖的思想观点也具有层出不穷的特点。传统德育在教学的内容上、教材的设计上、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上等诸多环节都远远跟不上网络时代步伐的发展。而且传统的德育总是把德育过程看作是学生掌握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过程,让学生掌握的是固定化和绝对化的道德观念,学生的行为规范必须遵守确定的义务责任,学习的是概念化的道德教条。如果在网络的环境下,仍然采取这种确定性和固定性的德育模式,就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因为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已使得我们的社会发展体现出价值多元化的趋势,但我们却还有许多的德育工作方式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过分追求高高在上的共性和大一统的价值观念,对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道德需求缺乏必要的重视,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距离越拉越远,同时也会引起学生对传统德育价值观的抵触情绪。总之,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和动态化会对传统德育工作的保守性和确定性提出严峻的挑战。

三、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应采取的新对策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德育工作者对学生的网络行为采取强制性的做法,甚至通过剥夺学生上网的权利和自由来限制和束缚学生,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有相当大的弊端:一方面,网络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进步作用,一味地严禁学生上网,会使学生无法接受到网络的先进性和发展性,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种专制性的家长作风很难让学生心服口服,一味残忍地“堵”和“禁”会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人格尊重,同时也使德育自身所倡导的民主、平等、诚信的育人氛围遭到破坏,也必然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叛逆心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积极地应对挑战,而不是消极地应付回避。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应积极协调学校德育与网络环境之间的关系,应迅速地将德育与网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现代化的高效德育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网络德育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共时性和便捷性等特点,改革传统的德育方法与模式,创新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新机制。

(一)提升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

可以说,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作为德育工作者既不能任凭网络对青少年产生消极的价值影响,也不能一味地采取消极批评和封堵的立场,而应抢先占领网络这个德育基地,通过相应的手段兴利去弊,使网络真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大战略要地。

在互联网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德育工作者应积极借助网络环境资源,来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达到对各种道德观念丰富的理解和深层次的掌握。首先,一些年纪较大的德育工作者,往往对网络这些新事物接受起来有难度,应及时地转变自身的观念,提高自身对网络的新认识,应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了解和学习,在工作和业余生活之中多留心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充分了解社会发展的走向和趋势。其次,针对网络的开放性和相对平等性,德育工作者应放下自身的权威地位,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应关注青少年学生们所关心的重要热点和焦点事件,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努力使师生双方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和交流话题。同时德育工作者应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变“堵”为“导”,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和是非观念,同时也要正确地指导学生处理好虚拟的网上世界与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关系,不能因为过分的休闲娱乐而影响学习。

总之,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学校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和新情况,比如学生心理困惑的大幅增加,学习压力的增强,网络犯罪的大肆兴起,这些都要求德育工作者要转变原有的角色观念,提高自身的德育专业化程度,德育工作者只有具备高素质和高能力,才能胜任网络环境下德育的各项工作。

(二)选择多元化的德育内容与方法

众所周知,德育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在现有的德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德育工作仅仅被简化为“上课、开会、搞活动”,随着网络环境下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的大量出现,以往的德育内容更显空洞和方法单一,也得不到学生们的心理共鸣。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种优势来改变传统落后的德育方法,丰富德育手段,使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从平面转为立体、由静态转为动态、由枯燥轉为有趣、由呆板转为灵活。也就是说,德育工作要以自主教育和实践活动为主,多搞德育活动,活动要新颖具有兼容性,要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针对性、全员性和艺术性,能打动学生的内心。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利用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等各种德育主题内容,经现代化网络教育手段打造和演绎为富有情趣的德育内容。学校也可以根据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开设网络活动课,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载体,使各种网站、网页都时时处处地体现出寓教于乐的德育内容,引导学生将相应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德育内容的学习和创造当中去,从而使学生更加轻松和愉快地接受德育情操的熏染和陶冶,有效地领略和感受德育活动的内涵,激发他们思考与改变自身行为的乐趣。

(三)创新丰富多样的德育模式

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者思考各种德育问题的角度应发生相应的变化,设定的德育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应选择学生有兴趣的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就会降低德育工作的机械性和枯燥性,增强德育工作的艺术性和创造性。第一,创建学生主体性的德育模式。学生在网络环境背景下主体意识的增强使我们进一步看到,道德知识的获取和其他各科知识的学习是一样的,其主体就是学生自身,但现有的德育工作者却常常将自己当作德育传输的主体,把学生当作被传输的客体。实际上,德育的根本宗旨就是要让学生的主体德性得以更加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当然要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如何发展,都应该是学生自身的事,德育工作者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和开展相应的德育工作,德育决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自己主动的选取。可是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往往一厢情愿地“为学生打算”,而学生往往并不领情也不买账,这主要是因为德育的目标是教师的,而不是学生的,这样将严重地违背网络新环境下学生品德自主发展的内在需求。第二,创建多元开放性的德育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必须具有开放的意识,德育工作者只有精心梳理和理性地审视多元文化的价值,才能清晰和准确地定位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目标,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辨别能力。同时由于网络环境下德育过程具有交互性和平等性,德育工作者一定要通过与学生双向互动交流的形式,民主平等和真诚地与学生对话,细心地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形成独特的德育认知观点。对于那些由于性格内向,或者有某种思想顾虑的学生,他们不敢面对面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和请教积压在内心中的各种困惑,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以匿名聊天的方式对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或困扰进行及时的疏导和化解。第三、创设环境陶冶型的德育模式。学校传统德育工作的开展往往都是以政策性文件、教育法规和教科书等为载体模式,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实施正面和正统的教育。而网络环境的出现,恰恰改变了这种局面,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新颖,形式灵活多样等特点。这样一来,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就应有意识地在网络上创设较为浓厚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使受教育者顺其自然地接受相应的教育和熏陶。也可以说,德育的模式要有新变化,要进行一场网络化的革命性转变:比如可通过开发德育情境模拟软件,如模拟法庭、模拟社区等生活情境,来让学生在多种渠道、多境遇的选择中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锤炼坚强的道德意志品质。同时也可以在德育网站上设置一些学生平时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道德案例或德育情景,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辨析和广泛地参与讨论,教育者要从中做好引导工作,有效地培养或训练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感。

猜你喜欢

网络环境德育影响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