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背景下的诗歌教学

2017-05-06刘平凡

速读·中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意蕴层面语感

刘平凡

浙江省临安市昌南初级中学

T·S·艾略特说过,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无数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汇聚成了中华民族宽广的文化海洋,形成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积淀。诗歌在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较重要的位置,我们需要通过诗歌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使其在阅读、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感悟和美的熏陶。

在“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教学理念引领之下,对于诗歌教学,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立足语言,发掘诗歌意蕴美

诗歌学习一般可分为三个层面:语言层面、意象层面、意蕴层面。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而且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对于学生而言,比一般的文学语言更有陌生感,所以诗歌教学应该从诗歌语言入手。但是,语言理解毕竟只是诗歌的手段,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意蕴”层面,最好能“得意而忘言”。但是传统的诗歌教学过多关注语言层面的内容,而忽视了意象方面特别是意蕴方面的内容。如何突破语言层面去体悟诗歌的意蕴恰恰是诗歌教学的成败关键,引导学生去发掘潜藏在诗歌中的内在意蕴和萦绕在字里行间的情与美,应该是诗歌教学的核心目标所在。

二、改变教法,提升学生诗歌鉴赏素养

目前,诗歌教学的现状是良莠不齐,不容乐观。有的老师只是停留在“读读、讲讲、背背”的层次,浅尝辄止,未能触及诗歌的根本和拓展延伸,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有的则是从写法和修辞学角度肢解文本,将一首完整的诗歌,撕成碎片,丢失诗歌的独特韵味。这些做法无不违背了文学欣赏、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学习规律,更可怕的是也抹杀学生的个性、灵性和悟性,从而扼杀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创造力。

學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诗歌具有多义性、含蓄性、暗示性等特点,这些特质恰恰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解读提供了合适的材料,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这些特点,通过点拨、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验、自主建构。

笔者认为,诗歌教学比较有效的是比较鉴赏的方法,在教学中尽可能不要孤立地学习一首诗歌,而是以文本为依据,选择与该诗同一主题或者风格相近或者迥异的;可以选择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甚至可以把诗歌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例如,在教学《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时,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以下比较:“这两首诗既然都是写乡愁的,那么两首诗所表现的愁绪的程度一样吗?”学生经过比较会发现不同。“那么,是什么使得两首诗所表现的愁绪程度不同呢?”学生经过阅读会发现不同的景物描写在诗歌里面起到不同的烘托作用。这就使得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这一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

比较阅读的角度是多样的,比如教学余光中《乡愁》时,我将其与台湾现代诗人舒兰的《乡色酒》进行比较阅读:“这两首同一个主题的诗歌在意象选择和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异同?”在教学陈与义《登岳阳楼》时,我选择了杜甫的《登高》,并补充“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与杜甫的关系,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两首诗首、颔、颈三联写景、身处其境,尾联抒情。另外,诗中的用词有许多相像之处,如:“霜鬓”和“白头”,“长江”与“江水”等。诗人身处不同的时代,但两诗的感情十分相似,这可能与两人的遭遇相近有关。学生能通过对比阅读发现这三点,实在值得欣慰。在教学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我选取了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和杜甫《旅夜书怀》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进行对比赏析,让学生评价孰优孰劣。比较阅读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在这种能力迁移和思维的横向比较之中不仅能够扩大阅读面和增加积累,还能自觉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

三、注重积累,建构学生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知识水平对诗歌的学习鉴赏有很大的影响,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养要靠长期的积累。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为了建构学生的诗歌鉴赏知识体系,学生必须积累一些必要的知识。笔者以三年为周期,阶段性补充如下知识点。

1.古代文化知识,如风土人情、历史典故、政治制度、自然风光、建筑器物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诗歌。

2.民族“语码”。“语码”是叶嘉莹先生的说法,她认为这些浓缩了历代情思与观念、经过历史沉淀的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这些意象表面上看是简单而普通的景象或事物,实际却蕴藏着许多文化信息。如“杨柳”“丁香”“子规”“东篱”等意象,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诗歌的理解,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

3.艺术鉴赏的实践经验。诗读多了,读熟了,就有了比较,有了鉴别和欣赏,也就会慢慢形成语感,而这里说的语感就是对语言美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力。诗歌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驾驭语言的技巧,没有语感很难欣赏其中细微的妙处。

四、开发课程,扩大学生诗歌阅读视野

课程资源的开发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方向。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而母语课程的资源开发往往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诗歌学习具有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利用意识。凡是有利于且有助于诗歌教学的自然风光、文化古迹、风俗民情等都可以利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诗歌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建构开放创新和富有生机的诗歌教学。在拓展性课程开展如火如荼的当下,我校语文组群策群力,以古诗为突破,开设了“二十四节气诗歌”兴趣拓展课程,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同时扩大学生诗歌阅读的视野。

诗歌语言精练,形式优美,意境深远,有利于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人在少年时期,正是丰富语言、发展思维的大好时期,语言思维的发展,需要诗歌的滋养。诗歌教学应更好凸显诗歌这种特质,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的愉悦和享受,情感的陶冶和升华,对于诗歌教学,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些。

猜你喜欢

意蕴层面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名师读意林
横看成岭侧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