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白守黑
2017-05-06王六一
王六一
刘知白 (1915-2003),原名庭坦,号白云、如莲老人、老藤、野竹翁等。1915年11月生于安徽凤阳,2003年8月于贵州仙逝。1920年随外祖父学习书法、经史,1925年经《芥子园画谱》学习中国画。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国画科,1935年拜顾彦平为师学习吴门画法,同时潜心研习历代名画,其间又随师拜访苏吴藏家,得览更多历代名家书画遗迹,耳濡目染,由此奠定坚实传统山水画学基础。晚年以造化为师,在自然中印证传统,将古法化为己用,终臻随心所欲之大境。先生襟怀坦荡,意存高古,始终坚守着一个文化人的自由品格和独立思想。其早年作品文雅清逸,晚年笔写泼墨,清奇诡美、大气磅礴。2012年年底由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重读经典,搜尽奇峰”——20世纪中国山水画选展对刘知白的评语为:“其艺术上承宋元,下接明清,既继承传统精髓,又注重形式的创新,最终法古变今,创造了中国泼墨大写意山水画的新技法,成为中国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泼墨大家”。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百年知白艺术展”是我至今看到的最具创意和最有意思的国画大师展。一进展厅,我即被知白先生的墨宝所吸引,它表达了中国古老哲学“上善若水”的精神。
整个展览空间充分体现了知白先生国画创作“知白守黑”的理念。大厅所构成的黑白相间的艺术空间厚重而不压抑,单纯而不单调,知白的作品放置其中,恰如其分,尽显大师气象。
令人惊喜的是策展人完全摒弃了传统的用画轴来挂画和用框子来装画的方式,在展厅所展示的知白先生的作品全裱在背板上,极富创意和现代感。
使人称奇的是,通常在画展中见到的仅显现出部分的手卷,经过全裱出现在迎面的一堵黑墙上,分外醒目。左右两则全部用背板装裱的每幅泼墨国画,在射灯的照耀下,产生了极好的视觉效果。用现代的布展和表现方式,别开生面地呈现传统国画,真是绝妙的设计。
有机会观看这一较为完整表现知白先生一生作品和文献的展览,使人兴奋,感动不已。知白先生在不同时期的创作都在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了他开宗立派的泼墨,将中国国画推向了又一高峰。
我们尽情欣赏在三个展廳展出的知白老从年轻时代到晩年所绘的山水、花鸟、指墨画时,无不为先生精妙的艺术所感染、打动。展厅里一位观众在观赏先生的一幅山水小品时,情不自禁地指着画对我们说:“以小见大,仅凭知白先生这张小画,就能发现中国画的精髓。”
知白先生入黔半个多世纪,多年居家城南小学內,在一陋房里作画。在这间仅有9平米的小室中,知白先生能源源不绝创作出传世之作,非中国水墨画圣徒之心、中国艺术传人之志,所不能为也。
我读小学时,与先生女公子同学,曾有机会登楼到刘宅观看刘伯伯作画,可惜少不更事,不谙丹青,只觉得知白先生的梅花画得好看。后又见到知白先生与我所知的岭南画派吴乾惠先生唱合之作,为贵州乃至中国画坛留下一段合壁画作的佳话。
“百年知白艺术展”中可发掘的文化意义和精神甚多、甚广,需要热爱祖国文化艺术后生晚辈专研学习。从知白先生在1978年题写的一幅画作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中,我们能捕捉到大师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其题辞为:“千山风雨过,万壑水云流”。无独有偶,知白先生的同乡、胡适之先生也有这样一首表现不断拼命向前,总会有前途的小诗:“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暄。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这两位不曾谋面、各自东西的同乡,通过画作与诗作的夫子自道,达到跨越时空的共鸣,值得我们敬仰,更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系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