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民族地区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2017-05-05包其锋
【摘要】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钢琴教学是数年来学界一直关心的问题。边境民族地区作为国家的特殊区域对于民族音乐融入钢琴教育有着特殊区域意义。本文以崇左地区的山歌艺术融入边境民族地区钢琴教育为例,进而探讨崇左山歌音乐元素的融入对边境民族地区钢琴教育的促进作用,最后通过展示民族音乐元素融入钢琴教学的一系列实践举措来实现和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边境民族地区 民族音乐 钢琴教育 崇左山歌
【中图分类号】J6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00-02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边境城市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533公里。世居着壮、汉、苗、瑶等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3%,是典型的“壮族之故,壮人之乡”。发展边境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事业是响应国家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钢琴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边境民族地区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钢琴教学中是学界一直讨论的中心问题,作为边境民族地区的崇左市将崇左山歌艺术融入本土钢琴教学之中有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性的。
一、民族音乐元素钢琴在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民族音乐元素是钢琴艺术创作的根源,民族钢琴作品是钢琴艺术的生命力,无论是肖邦、李斯特,还是格林卡,斯美塔那,这些大师的作品之所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可以流传至今,究其缘由就是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但现如今在钢琴教育中对于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显得不那么主动和积极且收效甚微。首先,对于钢琴教育而言,教师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接触钢琴教学初始一般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我国自钢琴引入,钢琴教育体系就是依据欧洲音乐体系建立的,这使得钢琴教师们从琴童时期开始就接受着西方钢琴体系的教育,从而淡化了对民族音乐元素的关注和民族钢琴作品的学习的意识。其次,作为学习钢琴的学生,一般都是从《厄钢琴初级教程》、《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车尔尼钢琴教程》等书籍开始学习钢琴的。在学琴初期很难接触到民族钢琴作品,当学生的钢琴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具有自主选择曲目的能力时受社会环境环境的影响潜意识就会觉得只有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才是高雅的钢琴作品,而民族钢琴作品总是显得土里土气,自然而然的就会对民族钢琴作品避而远之。
二、崇左山歌之于边境民族地区的钢琴教学
(一)崇左山歌的基本概况及艺术特色
崇左市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多民族杂居的边境新兴城市。崇左市左江流域壮族先民留下了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山歌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经过千百年的代代相传,崇左山歌已经成为壮族民族文化苑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广西壮族山歌一般分为五个称谓,分别是:
“欢” 武鸣、马山、上林、田阳、平果等壮语北部方言区
“诗” 德保、靖西、天等、大新等壮语南部方言地区
“伦” 那坡、龙州等壮语南部方言
“比” 河池金城江、東兰、巴马等县市
“加” 邕宁、扶绥、隆安等县市
崇左市位于广西西南部,辖江州区和扶绥、大新、天等、龙州、宁明5个县,属于壮语南部方言,山歌称谓主要是“诗”和“伦”两种为主,当然也有部分“欢”存在。崇左山歌演唱形式自由,常以曲填词,惯用比喻、比兴等手法,即兴性强,曲调一般使用地名命名。常见的曲调有:龙州调、左州调、寨州调、夏石调、龙门调、凭祥调等。崇左山歌按照歌词内容分类可分为:(1)反映生产劳动的山歌,如《黄豆芝麻样样栽》、《龙眼荔枝颗颗甜》等;(2)反映社会生活的山歌,如《天等迎客歌》、《交情歌》等;(3)反映人生礼俗的山歌,如《初见妹》、《双飞凤凰》等。
(二)崇左山歌在边境民族地区钢琴教学中的特殊意义
钢琴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崇左山歌作为壮族山歌的一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崇左山歌在调式上大多是宫调式、徵调式居多,如《双飞凤凰》、《天等迎客歌》等。这样的五声调式性乐曲在弹奏时可锻炼学生相邻三五度的五声性级进指法,与此同时在旋律线条较长的连贯音上,左手的跨度也会随之增大,双手配合方面也会不同于西方系统中常见的平行三、六度,以及穿插性的平行四、五度。在双声部的崇左山歌中,往往会出现句尾非三度音程的和声,这样的复调效果嫁接在钢琴演奏上对于学生手指的敏感度和准确性有很高的要求。崇左山歌在演唱的过程中除了其音乐结构方面的特殊性,对钢琴教学产生帮助以外,特别的演唱技巧对钢琴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崇左山歌因其演唱过程中的即兴性,所以在旋律上会有加花的部分,会出现大量的装饰音。而在钢琴教学中,这种装饰音往往可以锻炼学生短节奏的演奏,对于节奏感较弱的学生有很好的训练效果。当然崇左山歌不仅在对于钢琴教学中手指方面的训练有独到的优势,崇左地区的学生在演奏这类民族题材的乐曲时也更易产生共鸣,演奏的过程中会成发自本心的表现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情感,最终达到演奏技巧和情感的完美结合。
三、边境地区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一)钢琴教材的选择方面,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钢琴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弘扬和发展中国钢琴音乐”。在钢琴教材的制定和选择方面自然应侧重于具有民族音乐元素的中国音乐作品钢琴教材,自1913年赵元任改编的《花八板与湘江浪》开始,就开启了我国民间钢琴曲的创编之路。数年来,一代代的钢琴家、作曲家孜孜不倦的努力,创作出了大量民族音乐钢琴作品,如:黄虎威创作的《巴蜀之画》、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同时身处边境民族地区,选择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钢琴作品是很有必要性。如蔡世贤创作的《刘三姐主题幻想曲》和《DOSOLRE—白裤瑶印象》、陆培《山歌与铜鼓乐》这三首具有典型广西特色的钢琴作品,作为钢琴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也要因材施教,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钢琴作品,这样才能使边境民族地区的钢琴学生将其天然对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感知力发挥到极致,才能使具有广西民族音乐元素的钢琴作品更加完美的演绎。
(二)教学课程的设置方面,《钢琴》是“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基础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也是高师专业技术训练的重点。高师钢琴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1]笔者作为一名崇左地区高师钢琴教师认为在边境民族地区高师钢琴教育中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设定及课程,这对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钢琴教学是极其重要的。如今的高师钢琴教育中,大部分的钢琴学生偏重于钢琴技巧的训练,在文化内涵和理论支点方面并不重视。理论课程上可以尽量多的开设如《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赏析》、《少数民族音乐赏析》、《壮族音乐史》、《中国传统乐理》等有关民族音乐理论培养的课程。作为边境民族地区高师钢琴教育,应尽量多的让学生接触和学习到具有民族音乐元素的钢琴作品。可以开设在每学期的钢琴课程安排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曲目是中国钢琴作品,作为期末的专业课考试也可采用必考一首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机制。这样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每一位钢琴专业的学生自然就掌握了数量众多的具有民族音乐元素的钢琴作品。
(三)“走出去”、“请进来”的联合教学方式
“走出去”是指利用身处边境民族地区的天然优势,在每个学期定期组织学生下乡采风,去到民族音乐发生的第一现场,回归母语环境感受原生态民族音乐的特殊魅力。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的民族音乐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返校之后再组织采风专题汇报演出,让学生们在天然的民族艺术场中去感受和学习最纯正的民族音乐。“请进来”指的是将本地的民间艺人请进高校,为学生的表演和授课,让更多学生可以零距离的接触到民间音乐。如每学期可以邀请崇左各地区的山歌“歌王”来到学校表演山歌艺术,以音乐会的形式让学生们感受现场的崇左山歌。表演结束后可以开设一节山歌教学课,让有兴趣的同学和“歌王”面对面的进行崇左山歌艺术的沟通和学习。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联合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更为真切的体验和感受边境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魅力。
四、结论
民族文化是我们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丧失了民族特色,再好的钢琴作品也只是浮于表面,究其内涵必定是空空如也。我们要意识到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边境民族地区钢琴教育作为国家特殊区域的艺术教育不仅担负着艺术人才培养的责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教育方式来大力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周梅.浅谈高师钢琴教学中的民族音乐传承[J].专题研讨,2012(27):44-46.
[2].徐芳.民族音樂的改编曲如何融入钢琴教学[J].大舞台,2013(11).
[3]王晓娜.中国作品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运城学院学报,2007,25(2):97-98.
作者简介:
包其锋(1974—),男,广西浦北县人,汉族,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