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课程实践与研究
2017-05-05郑立国王海萍
郑立国 王海萍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导向和校企合作依托,从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等六个方面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课程项目化教学新模式的建立和实践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工作过程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54-02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污水、垃圾和畜禽养殖粪便得不到有效处理;工业和城市污染有向农村转移的趋势[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将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推进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2]。
结合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以及高职院校课程鲜明的职业特征,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课程实践与研究势在必行。
一、课程设置与设计
(一)课程目标
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和污染特点,熟悉适合农村的相关污染防治技术和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掌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支持的内容,以及具备编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村容村貌整治等工程技术方案的能力。
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农村环境污染现状,熟悉相关概念、政策、工作指南,掌握相关的污染防治技术及文本编制格式、要求。(2)能力目标:能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具有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评价的能力;能对农村环境的实际问题拟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技术方案的能力。(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表现、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设计思路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具备环境类专业课的相关知识,以后能够从事农村环境保护相关工作。通过企业调研,我们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开发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一一列出,并进行分类,与此同时,把工作任务细化,确定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将项目(任务)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构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课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形成一系列职业活动导向的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保证理论课时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选择
本课程系统的介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提出和发展、相关概念、支持内容;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和特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相关污染防治技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申报指南和技术文件编制要求,并对典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进行实例分析。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中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讲解每个学习情境的基本理论后,马上让学生根据讲解的原则和实例进行实践。
(二)教学手段
重视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课堂以及实践教学过程当中,着力以具体案例的方式,引導学生共同参与,积极锻炼,从而弥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部分弊端。同时通过图解启发和组织讨论教学,不断延伸学生的思维触角。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借助多媒体教学设施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模拟和查找相关资料,设计教学实训项目,通过项目化、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切实加深学生对职业岗位需求的了解,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
三、课程资源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课程建立比较丰富、完整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材料,数字化资源,实训资源及教学指导团队建设。
(1)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课程书本教材及配套练习
在教材结构编排方面,以项目或探究性活动为主线、采用理论知识和范例式实践知识相结合的教材结构编排类型;在教材内容方面,编排内容的选择力求坚持科学性、前沿性、实践性、多元性、丰富性等原则。在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系列专题性或综合性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和研究模拟项目配套练习,让学生在校内学习平台上获得初步的工程和设计能力。
(2)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课程数字化资源教学平台
基于农村环境整治实践素材和案例,进行针对性强的专业图片素材库、情景视频库、项目资源库、课件资源以及课程网络空间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3)具备多层次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训平台
校内和校外实训教学齐头并进。校内有湖南产学研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湖南清洁生产审核中心等集教学、实训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教学实体,是本课程具备“校中厂”特点的实训基地。校外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长沙市环境保护局、湖南鑫南风安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厂中校”模式的实训基地。
(4)组建专门的教学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均为硕士以上学历,且有5年以上的环境保护及相关行业工作经验或项目实践经历。
四、教学效果评价
“农村环境综合”课程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方式。过程考核占50%,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堂及作业表现、实际项目任务的完成能力。为强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培养,在过程考核中,“实训项目”模块的考核比重占到了过程考核的60%。
结果考核占50%,主要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考核,占到了结果考核的64%。
五、教学改革的方向
(1)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习过程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强调实践,根据专业定位和课程特点,邀请行业专家一起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发展规划、课程设置、课程定位等进行研讨;不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总监来校讲学,通过开设讲座、座谈答疑等形式,向学生传达最新的行业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
(2)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加强授课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交流合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3)鼓励学生参加企业实践。学生到企业实践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结合学生专业水平制定企业实践方案,确定实践的重点内容,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丁建臣,刘亚娴,等.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新视野,2012(05):32-35.
[2]环境保护部.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Z].2010-02-08.
作者简介:
郑立国,男,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评价与咨询服务;
通讯联系人:王海萍,女,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职业教育课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