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山处处埋忠骨
——民国时期岳麓山墓葬考

2017-05-05曹隽平曾祥頔唐琳长沙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7年4期
关键词:书法

◆曹隽平 曾祥頔 唐琳(长沙)

青山处处埋忠骨
——民国时期岳麓山墓葬考

◆曹隽平 曾祥頔 唐琳(长沙)

1990年秋,我刚刚考上大学,第一次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麓山。

记得那次是从山脚的湖南师范大学进入。顺着小路蛇形而上,我突然发现一处巍峨的大墓,定睛一看,不得了,墓的主人居然是历史书上大名鼎鼎的黄兴!兴奋之余,我们又绕着附近转了几圈,陆续发现蔡锷、焦达峰等辛亥革命人物的墓。我自幼酷爱历史,无意中发现这些民国先烈的墓,兴奋和震撼真是无以言表!

时间一晃过了26年,岳麓山的先烈墓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2016年秋至2017年春,我带领青年书法家曾祥頔、唐琳、黄苏群以及儿子曹骞帆等人数次前往岳麓山考察,整理民国时期黄兴、蔡锷等人的墓葬铭文,通过反复核对、比较,终于整理出26处民国先贤的墓、4处军人集体墓。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之一些碑刻模糊,虽经多次实地考察,铭文释读依然可能存在失误,还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碑文中残缺模糊的字均用“×”代替)

一 、黄兴墓

黄兴(1874-1916),字克强,湖南长沙人,辛亥革命的重要领袖之一。

1904年2月,黄兴与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建立华兴会并任会长。1905年8月他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联合组建中国同盟会。为推翻封建王朝,从1907年起,他先后参与或指挥钦州、廉州、防城、镇南关和广州(黄花岗之役)等多次武装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后,他被推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后又致力于护国讨袁斗争。因积劳成疾,1916 年10月31日病逝于上海,1917年4月15日国葬于岳麓山。墓于195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兴墓位于岳麓山景区云麓峰以北小月亮坪上方,麓山寺后,有石级直达。墓坐西向东,由三层近百级石砌台阶至墓地。墓矗立塔形碑柱,为一整块四棱形乳白色岩石琢成,高约10米,气势雄伟,正面嵌铜制墓碑,上镌“黄公克强之墓”,墓表四周以石基柱围护栏杆,前有拜台、石凳,地面铺以花岗岩,整个墓表占地1186.24平方米,苍松翠柏环绕四周。塔形碑柱正下方共四面,正面是章太炎撰的墓志铭,背面是同盟会孙文等祭奠“黄先生克强之灵”的悼词,左侧是“黄克强遗奠辞”,右侧是孙中山、章太炎 、蔡锷 、谭延闿、于右任、黎元洪、鲁荡平6人的挽词。

墓塔铭文及挽词

1 、墓塔正面墓志铭:

南纪维衡 上摩玄苍 厥生巨灵 恢禹之疆

发迹自楚 命畴大荒 行师龙变 阖开不常

广宣汉威 莫我抗行 小叶之虏 若炊而僵

国难未艾 神奸犹狂 元功中圮 何天之盲

中兴×× 宠赂犹章 頩怒歕血 瘼此献萌

死为鬼雄 以承炎黄 章太炎撰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字枚叔,浙江余杭人。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

2、墓塔背面祭文:

同盟人孙文等谨致祭于黄先生克强之灵曰:

呜呼哀哉 夷夏之防 国家之纲 烈士之血

小人之舌 天降之殃 绝纲决防 有血已碧

有舌如簧 贪天之功 其炎熊熊 奔啸都市

敲鼓撞钟 国有天子 歌功拜起 土崩瓦解

以惑当世 爱憎之间 若操斧钺 以逆乱顺

如鬼如蜮 小人道长 君子道消 巅之倒之

丧我人豪 呜呼哀哉 缅怀当年 汉地胡天

攘夷存夏 孰为之先 亦有圣贤 为国大盗

割裂诗书 异族是保 义旗一拂 君臣变色

老生小儒 诋为大逆 公与吾侪 如骖之勒

河山百战 乃有今日 曰在东京 刑马作盟

橐矢擐甲 以入国门 投鞭断流 河口惠州

众庶梦梦 谁与为谋 公与吾侪 声应气求

师期一误 蹶于虏酋 巍巍羊石 天南半壁

负海阻山 国之岩邑 公与吾侪 斩关而入

一夕黄花 染为血色 大猷皝皝 两湖三江

中部同盟 若纲在网 公与吾侪 逐北追亡

舆榇衔璧 旗门受降 六合既一 粤修文德

漏网×舟 坐滋国贼 公与吾侪 陈师以出

一击不中 修其羽翼 申椒既夷 萧艾离披

功满天下 毁谤随之 悠悠海内 若成若败

玉垒初完 金瓯未碎 谁为长城 岳岳英英

谁树典型 炳炳灵灵 崎岖十载 天壤一人

怀此民物 以及友生 呜呼哀哉 尚飨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3 、墓塔左侧遗奠辞

黄克强遗奠辞

维中华民国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孙文 唐绍仪 章炳麟 岑春煊 李烈钧 柏文蔚 谭人凤 陈炯明 胡汉民等谨以玄酒菜香遗奠黄君克强之灵曰:

呜呼哀哉

洞庭以南 奇才所并 岷江之北 再大横庚

庚而农首 出言为屏 黄书噩梦 除惑解酲

旷三百年 遗兹典型 曾胡特起 忝尔攸生

烈烈黄君 允文伊武 忾是齐州 而戴索虏

内纠楚材 上告黄祖 趠行万里 瀛海奥阻

有械百梃 有众一旅 同盟初起 揉此兆民

义从荟集 郁如云屯 繄君材武 善循军人

智勇参会 叱咤扬尘 南暨赤道 西讫洮岷

东发受书 悉为当伦 乃临番禺 桀入其闉

死士七十 并命扣门 气矜之隆 天下归仁

赫赫黎公 振威江夏 寇如犬羊 义师弱寡

弹丸雨注 渚宫为赭 君自南岛 走集其野

坚守三旬 寇疲不暇 群帅反正 虏无扦者

南都草创 朔方假器 以彼孱夫 而歆帝制

潜志未伸 民赤小塈 林宋既鉏 戎心聿肆

秣陵兴师 三方凌厉 虽知败× 新我民气

江河异味 唯麦与秔 文化既别 更为柔刚

孰是民气 而忘国常 如彼飞蝇 走热去凉

方君得志 扬威武昌 兵挫亡奔 詈语侊侊

呜呼哀哉

飘风骤雨 势不终朝 三岁克捷 亦覆其巢

遗×未剪 俊民萧条 如何我君 既竭贤劳

曾不宿留 以靖桀枭 国亡元老 江汉沮消

呜呼哀哉

乱流不澄 善人缄齿 闻君弥留 不谈国事

遗言满牍 伊谁所志

呜呼哀哉 尚飨

4、墓塔右侧挽词:

常恨随陆无武 绛灌无文 纵九等论交到古人 此才不易

试问夷惠谁贤 彭殇谁寿 只十载同盟有今日 后死何堪

——孙中山

无公则无民国 有史必有斯人

——章太炎

以勇健开国 更宁静持身 贯彻实行 始能创作一生者

曾送我沪上 忽哭公天涯 惊起挥泪 难为卧病九州人

——蔡 锷

当世失斯人 几疑天欲无中国

遗书犹在箧 此行吾愧负平生

——谭延闿

生平风谊兼师友 天下英雄惟使君

——于右任

成功却爱身萧散 大勇那知世险夷

——黎元洪

功在国家 推翻数千年专制

名垂史册 救起四百兆同胞

——鲁荡平

谭延闿(1880-1930),字祖安、祖庵(组庵),湖南茶陵人,曾经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去世后,民国政府为其举行国葬。谭延闿有“近代颜书大家”之称。著述有《祖庵诗集》等。

于右任(1879 -1964),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监察院院长,同时也是20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之一。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汉族,湖北黄陂人,人称“黎黄陂”,中华民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大总统。武昌起义时,任革命军湖北军政府都督。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

鲁荡平(1895-1975),字若衡,湖南宁乡道林人。在北平创办民国大学,历任长沙民国日报社长、天津民国日报社社长,中央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北平民国大学校长、河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国民党五大中央监委常委、湖北省党部特派员、武汉行辕秘书长。

以上墓塔的正面墓志铭、背面祭文、左侧黄克强遗奠辞、右侧挽词均为铜牌,隶书来自电脑字库,不足观,当为后补。

墓周边13省首脑赠墓志铭

墓地周边立有汉白玉及青石多块,上刻当时湖南、湖北、热河、察哈尔、吉林等13个省的军政首脑撰写的铭文和挽诗,其中左侧四方:陕西督军陈树藩制、广西督军陈炳焜及省长刘承恩谨率全省官民敬泐、广东省长朱庆澜撰并书、新疆省长兼署督军滇南杨增新赠。

1、左侧第一方铭文(陕西督军陈树藩制):

中华民国故陆军上将克强黄公颂

陕西督军陈树藩制

惟天不愁遗 夺我民国元勋 众万靡所瞻述 兹令闻用 诏我后人其词曰 于赫先生 衡岳降神 实天生德 以拯我民其德伊何 顺时鼎革 斡运三仪 翦绥八极 噫嘻 前朝履蹈专制 环境生心 下民以奰桓矣 先生不阶尺土 火烈飙发 则莫我敢侮 曾不崇朝大勋用集 举四千余载之古邦 而为民国 上下无常 匪邪匪群 降志危身 动合乾元 功成不居 弃高位如遗 乾道变化× 侯其祎而天方艰难 哲人是畀 如何夺之 邦国殄瘁 峨峨祠墓 想象幽灵 九京可作 渺矣仪刑 中华民国六年四月穀日

陈树藩(1885-1949),字柏森(柏生),陕西安康人,民国皖系军阀,曾任陕西督军。1905年入陕西陆军小学,第二年被保送保定陆军速成学堂,读炮科。1910年毕业返陕,被分配到陕西陆军第三十九混成协炮兵营当排长,不久调任军械官。1911年10月22日参加西安起义。民国成立后,任独立混成第四旅旅长。1949年11月2日,在杭州病逝。

书法风格:书法笔画干净利落,结构结合了唐楷和墓志,带有行书笔意。

2 、左侧第二方铭文(广西督军陈炳焜、广西省长刘承恩):

勋一位黄公克强墓塔铭

甚矣 天下事固未易以成败论也 民国之兴 于今方六年 自武昌首义 今大总统王其军 蔡公松坡应滇中 不百日而民国以定 四年 袁氏叛国自帝 蔡公起滇中 倡义讨贼 黔桂首响应 霆击雷奋 不半载而民国再造 公先后归自海外 阳若无与而阴有为焉 乃事甫平而咯血不已 至于死时 蔡公就医日本 闻哀耗 疾亦不起 国人多其功 并议以国礼葬宜也 而世方訾公大言少成事 此与瞽说何异 古之圣贤 手无尺寸柄抱 觉世救民之志 有应千百祀 而食其报者 当时固无赫赫之功 而后世莫尚焉 固未易以成败论也 民权之说 倡自欧美 亭寿国中 压于虐政而不得发者数十年 公自受书知义证以孟氏贵民之旨 笃信力行 必举五千年专制政治 虔刘而劲绝之 以一新吾国 故手所书 口所说 师所学 友所求 无不以革命为指归 至于辱身亡命不知悔 既而收合亡命成革军 张空拳决大难 一战于河口 再战于镇南关 三战于广州 不幸俱北 丧二指 七十二烈士殉之 然至今过黄花岗之墟 生气常凛凛焉 故不五阅月而武汉义起 创亘古未有之大业成于一 呵乌虖 孰非公刚强不屈之气 有以挥斥于无形者乎 议者又谓 浔阳之变 轻易发难 灭裂之施 卒得灭裂之报 似矣彼其时 世又乌知 袁氏有叛国称帝之事者乎 孔子之谓宁武 子曰 其知可及 其愚不可及也 公之于民国 诚愚矣哉 铭曰 民国未成 宁咯血而生 民国建址 遂咯血而死 孰为终始藏以此

广西督军陈炳焜广西省长刘承恩谨率全省官民敬泐

中华民国六年四月 穀旦

陈炳焜(1868-1927),字舜琴,广西马平县阳和村(今柳州市阳和开发区)人,广东督军。陈家先人曾是柳州当地的仕宦大户,承袭祖荫,陈炳焜幼年时便随父母搬到柳州东门内磨盘街居住。

刘承恩(1863-1922),字浩春,湖北襄阳太平店人,清末附生。早年曾典当衣物聚赌,被人视为泼皮。后因生活所迫,投效清军,考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投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幕僚、随从,曾任清绿营统领。

书法风格: 此墓志虽属正书,行笔却不拘一格,风骨内敛,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敦厚自然。

3、左侧第三方铭文(广东省长朱庆澜撰并书):

黄先生纪功碑

有清承秦汉唐宋之敝 自关外入主中国 专制淫威 苦毒我万姓 吾中华民族低首俯眉者 三百年于兹矣 黄花冈武汉两役 黄先生兴实为中坚绝有力之人 昔朱氏扫荡元虏 而先生之功盖大于徐常 知人论世 正不得据一孔之见 持尺寸短长之说而辄少之也

中华民国六年三月 广东省长朱庆澜撰并书

朱庆澜(1874-1941),字子桥、子樵、紫桥,祖籍浙江绍兴钱清镇秦望村人,出生于山东济南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父锦堂,游幕山东,为历城刑名师爷。庆澜生于任所,6岁丧父,14岁丧母,自幼孤贫力学。17岁,为治理黄河河工。后随友赴东北,投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部下,深受赏识,历任三营统领,凤凰、安东知县,东三省营务处会办,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任陆军步队第二标标统。同年入陆军将校研究所,充督练公所参议。朱庆澜还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命名者。

书法风格:朱庆澜亲自撰文并书写铭文,其书收放明显,主笔突出使整个碑文轻松俏皮可爱,线条厚实不轻挑。重心偏下,显得“腿短”,下部分笔画短促有力,再加上主笔加长加重,使字显得可爱而稳重。

4 、左侧第四方铭文(新疆省长兼署督军滇南杨增新赠):

凡事之难 不难于乐成 而难于创始 前清末年 国人方湛于晏安 而黄上将克强倡言改革 竟成厥功 兹者大星忽陨 归葬道山 同人拟留塔纪念来征片石 爰就石而镌之曰 于烁我公 立志不磨 欲伐龟山 霖彼斧柯 入水不濡 入火不热 伟人不死 留造民国 匹夫难夺 有志竟成 东亚共和 璀璨光荣 不吊昊天 萎其明哲 贞此片石 千载不灭新疆省长兼署督军滇南杨增新赠

杨增新(1864-1928),字鼎臣,云南蒙自(期路白乡莫别村)人,是清末民初的政治人物。1888年中举,次年联捷进士。初署甘肃中卫知县、河州知府,1900年任甘肃提学使兼武备学堂总办。1907年入疆任新疆陆军小学堂总办,兼督练公所参议官。1911年升任镇迪道兼提法使。中华民国成立后,被袁世凯任为新疆都督兼民政长。

书法风格:书法篆隶结合,结体高古厚实,看似平正,却些许笔画的灵活扭动,布局紧密有致,浑然一体。

墓塔后侧四方:贵州督军兼省长刘显世撰、武鸣陆荣廷敬志 、陕西省长李根源撰(安化贺宗章书昭)、福建督军李厚基、福建省长胡瑞霖。

5、后侧第一方铭文(贵州督军兼省长刘显世撰):

善化黄克强先生之纪念塔铭 世有恢杰志严 攘夷谤满天下 名亦随之奔走号呼 屡起屡蹶 众志成城 卒×汉族 其身虽没其愿 克偿骨归衡麓×横昊苍 惟楚有材公推津者 祀此巍峨可以兴也 中华民国六年三月 贵州 督军兼省长刘显世撰

刘显世(1870-1927),贵州兴义人,字如周,亦作如舟,别号经硕,清末任清军管带。早年曾参加镇压广西会党起义。辛亥革命后曾一度赞成共和,但随即拥戴袁世凯称帝,后又转而反袁,民国成立后,任贵州护军使。1916 年1月27日宣布贵州独立,自任都督、督军兼省长。后曾参加孙中山护法运动任川滇黔三省护国联军副总司令,但不久又与北洋直系军阀言和。后因军阀派系之争,于1925年1月隐退。1927年10月14日病逝。

书法风格:取法李阳冰的小篆,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修长,线条遒劲平整,笔画从头至尾匀净光洁,婉曲翩然。

6 、后侧第二方铭文(陆荣廷敬志):

黄克强先生墓亭

伟哉 先生衡岳精英 一意孤行 成败利钝所不计 是非功罪所不争 国家为重 个人为轻 屡仆迭兴 烈烈轰轰 自汉口而萍乡而南× 而钦州羊城 辛亥武昌 癸丑南京 盖惟其志不可×

亦复道义为之衡 故虽泰山当前 而目不睹其形 雷霆震空而耳不闻其声伟哉 先生 天地有正气 至人唯一诚国维 赖以张天柱 赖以撑天胡 不假年忽为身后 名抚剑长太息 谁欤共纵横

武鸣陆荣廷敬志 中华民国六年四月二十六日上石

陆荣廷(1859-1928),中华民国旧桂系军阀领袖。原名亚宋,字干卿,壮族,广西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人,时人称“陆武鸣”。陆荣廷游勇出身。1894年受清朝招抚,编为健字前营。1911年授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时,广西独立,被举为副都督,提出“桂人治桂”口号。 护法运动开始,欢迎孙中山南下广州。1928年11月病逝于上海。

书法风格:铭文书法取法《张黑女墓志》,结构扁方疏朗,多参隶意,秀拙相参。

7 、后侧第三方铭文(陕西省长李根源撰):

故陆军上将黄公纪念塔铭

勋三位陕西省长李根源撰

惟清末造 朝政弗网 奸食秉轴 秽德是彰 颓厦不捨 新栋莫岁 天心启运 民气孔扬 ××黄公 毓灵南岳 天挺人豪 乾坤×签 养锐韬光 绩学于× 观日扶桑 胆肝腾逴 云龙风虎 友气应求 呕心喋血 方整貔貅 或张或弛 载沉载浮 黄花×淡 烈士同仇 百折不回 万夫×敌 辛亥之秋 武昌起义 公总师干 出入奋疾 万方响应 金陵定国 清帝禅让 南北齐一 功成身遏 淡然权利 巨奸滔天 窃窥神器 蓄毒济恶 殄 我国同志 饮泣誓师 拔旗立帜 电击霆驰 一振而蹶 网络密布 棘地荆天 艰危屡蹈 毅力弥坚 回翔海表 明智善全 洪宪既露 声讨自滇 黔粤湘蜀 相继而起 义声所播 外内同意 其冒不韦 噬脐靡及 回复共和 独夫百毙 国基甫定 建设方新 胡天不吊 萎我哲人 昔共忧患 心跡最亲 奔驰频岁 如×求伸闻公易菁终国是遗语相知暝而犹视报隆国死生光炜 徵铭刊石 昭垂千载

中华民国六年三月 安化贺宗章书昭

书法风格:铭文由安化贺宗章书写,书法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遒劲秀逸。

8、后侧第四方铭文(福建督军李厚基 福建省长胡瑞霖):

勋一位陆军上将军黄公墓碣

皇煌帝谛 崇极而颓 天生贤哲 崛兴草莱 环顾例悬 不忍坐视 一夫倡义 为天下始 崎岖东粤 奔走西欧 屡蹶屡奋 争此自由 武昌树帜 民气一鼓

公来誓师江汉之浒 发踪指示 电挚×驰 一时豪杰争拜旌麾卒成共和 脱离臣仆 步唐趋虞为苍生福 嗟哉 彼苍不假以龄 邦基新奠 遽陨将星 惟公之功 空苛绝后 身虽云亡 名实不朽 饰终钜典 国葬惶惶 勒崇垂鸿 传之无疆

福建督军李厚基

福建省长胡瑞霖

中华氏国六年四月×日

李厚基(1869-1942),字培之,江苏丰县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初为直隶总督署卫队管带,后历任北洋军第二镇管带、标统,第四镇第七协协统。民国建立,改称第四师第七旅旅长。1913年进兵上海镇压“二次革命”,任吴淞要塞司令。同年带兵入闽,历任福建镇守使、护军使。1916年投靠皖系,任福建督军兼省长,参加督军团活动。1918年段祺瑞发动对南方的战争,他任闽浙援粤军总司令,被击败。第一次直奉战争后,投靠直系。1923年被皖系徐树铮与孙中山的北伐军联合驱走。1924年11月任山西援军副司令,旋改任南下宣抚,任全威将军,后寓居天津。1942年因病逝世。

胡瑞霖(1864-1943),字子笏,法名妙观,湖北江陵黄陂县人。在民国初年时代,是一位名气很大、护持佛教甚力的大居士。

书法风格:结构端庄整密,方正平稳,不露筋骨。

右侧五方:吉林省长郭宗熙敬题、湖南省长兼署督军谭延闿题、热河都统姜桂题敬制、察哈尔都统田中玉敬制、湖北督军兼署省长王占元敬题 。

9 、右侧第一方铭文(吉林省长郭宗熙题)

黄上将千古乾坤所挺

中华民国六年四月 吉林省长郭宗熙敬题

郭宗熙(1878-1934),字侗伯,一作桐伯,号臣庵,别号三焦山人,光绪进士。日本法政大学肄业,归国任翰林院庶吉士。

书法风格:取法颜字,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10、右侧第二方铭文(湖南省长兼署督军谭延闿题)

呜呼 此黄克强先生之墓后之来者 尚师其志事

中华民国六年四月 湖南省长兼署督军谭延闿题

书法风格:谭延闿的字亦如其人,其楷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竖画多用悬针法,起笔沉着稳重,顿挫有力,使人感到貌丰骨劲、味厚神藏。

11 、右侧第三方铭文(热河都统姜桂题敬制):

黄上将克强纪念塔铭

提觉五族 力倡共和 艰难险阻 推翻帝魔 福民利国 功德峨峨 景行仰止 长此山河民国六年四月 热河都统姜桂题敬制

姜桂题(1843-1922),北洋高级将领,陆军上将。字翰卿,又作汉清,安徽亳县(今亳州)人。捻军出身,后叛离捻军,投靠僧格林沁。因为作战勇猛被毅军首领宋庆招致麾下,后在军中成为统帅。曾在辽河一带袭击过日本军队。1895年参加海城大战,2月参加争夺大平山之战,3月参加保卫田台庄战斗,血战二十余天大获全胜。1895年应袁世凯之邀加入北洋集团,任右翼翼长兼步兵第一营统带。1898年改为武卫左军(北洋五大军队之一)。1899年任武卫左右军统领,1900年调入北京统领禁卫军。1912年12月15日补授陆军上将。1914年6月30日特授昭武上将军。

书法风格:魏碑体,平淡无奇。12、右侧第四方铭文(察哈尔都统田中玉敬制):

黄上将克强纪念塔铭

烈烈黄公 命世之雄 风起云卷 清祚永终 功垂八表 志贯苍穹 时艰世蹇 慨想音容

民国六年四月 察哈尔都统田中玉敬制

田中玉(1869-1935),字蕴山,直隶抚宁人,北洋武备学堂出身。曾任北洋第一镇炮队第一标统带、兖州镇总兵等职。1908年,出任东三省督练分所总参议。中华民国成立后,历任代理山东民政长、曹州镇总兵、兖州镇守使、陆军第五师师长等职。后调京任陆军部次长,转年任察哈尔都统。袁世凯死后,任山东督军兼省长。后去职,于天津寓居,1935年因病逝世。

书法风格:魏碑体,与姜桂题字出自一人之手,估计坊间俗手所写。

1 3、右侧第五方铭文(湖北督军兼署省长王占元敬题) :

上将黄公兴纪念塔铭

衡岳嶙峋 湘水渊沦 磅礴郁积 乃生伟人维兹伟人 超群轶伦 何以纪之 永勒贞珉

中华民国六年三月 湖北督军兼署省长王占元敬题

王占元(1861-1934),原名德贤,字子春,山东省馆陶县(今属河北省邯郸市)南馆陶镇人。1861年2月20日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1885年8月,王占元被保送入北洋武备学堂第一期学习。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王占元与张怀芝、曹锟等人参加了鸭绿江战役。

书法风格:章法大小错落、浑然一体,结构紧密,线条或盘曲,或长短,或方圆,遒劲温润。

二、蔡锷墓

1、碑文:蔡公松坡之墓

墓塔书法为颜体,无落款,疑似谭延闿所书。

蔡锷(1 8 8 2-1916),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98年入湖南时务学堂,1911年在云南举兵响应武昌起义。1915年反对袁世凯称帝,并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继而西南各省宣布独立,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1916年,蔡锷任四川督军兼省长。是年11月8日,因病在日本去世,时年34岁。1917年4月,国葬于岳麓山。

墓志铭

2、察哈尔都统田中玉题碑文

蔡上将松坡纪念塔铭

岳高其极,湘流而莹。倥侗幺匿,羌其哀荣。

于铄显谟,厥式新民。皇皇宪宪,人格峥嵘。

民国六年四月 察哈尔都统田中玉精制

书法风格:魏碑书法,然不求奇崛跌宕、工稳平正,以示对蔡锷的敬意。

3、福建督军李厚基、 福建省长胡瑞霖题碑文:

勋一位陆军上将蔡公墓碣

天启区夏,鼎命斯融,不有奇杰,孰建神功。惟我

蔡公闲气所毓,抗志黄农,潜心颇牧,大同应运,血战元黄,驰驱滇蜀,揃残荡荒,甫卸戎衣,首正经界,规划宏深,期于不懈,天未厌乱,帝焰复然。手提义旅,为天下先。豪杰景从,山泽响应。再新邦基,指挥大定。鸣呼! 我公智勇,深沈剸繁。決剧艰险,毕任四海。喁喁!望公未已,胡不永年。遽辞尘滓。岘山碑在,瞻望涕零,湘江衡岳,永护英灵。

福建督军李厚基 福建省长胡瑞霖

中华民国六年四月×日

书法风格:欧体书法,一丝不苟,端庄肃穆。

4、广西督军陆荣廷题碑文:

蔡松坡先生墓亭

平地一声雷,将军天上来。玄黄鏖战泸水隈,共和五色旗重开。噫吁嚱!

非天下大勇,其孰与子此哉!为忆将军留都时,蛟龙失水蝼蚁欺,岂意神物不可测,朝发东海夕滇池。噫吁嚱!非天下大智,其孰与子斯。嗟乎!天地不终。

否国运!竟何似既见将军生,又见将军死,我读将军绝笔辞,将军为国心未已。愿为推置国人腹,(拔)剑提戈齐奋起。(括号处已残,疑为拔)

武鸣陆荣廷敬志 中华民国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建

书法风格:此碑书法为《张黑女墓志》书风,平和沉静,含蓄内敛。

5、贵州督军兼省长刘显世题碑文:

邵阳蔡松坡志之纪念塔铭

岳之麓,湘之湄,繄先之挺。产茲两蹴帝制扶民彝国,基甫尊身遽牺有艰孰投,大孰遗。百之一未竟厥施。 衡山高,高与天齐,湘水滔,滔无竭时。先之令闻,其庶几曲池可平台,可夷亿千万龄视此辞。

中华民国六年三月 贵州督军兼省长刘显世撰

6、 湖北督军王占元题碑文:

上将蔡公锷纪念塔铭

卓哉蔡公,旷代无两。伟烈聿昭,翛然长往。九疑穹崇,同兹景仰。树之华表,长留缅想。

中华民国六年三月 湖北督军兼署省长王占元敬题

书法风格:此碑书法为铁线篆,结构精研细密,线条婉转屈曲,饶有古风。

7、湖南省长谭延闿题碑文:

×世,吾安仰征公人尽,非作诔者。谁后有千秋视此词。

中华民国六年四月 湖南省长兼署督军谭延闿题

书法风格:此碑乃谭延闿亲笔书写,其楷书铁画银钩,醇厚深沉,大气磅礴,力能扛鼎。

8、吉林省长郭宗熙敬题碑文:

蔡上将千古

扶义翊国

中华民国六年四月 吉林省长郭宗熙敬题

书法风格:此碑以颜体书写,端庄肃穆。

9、彭权书碑文:

是真革命之先觉,乃敢特立而独行。

松坡老师墓前 弟子彭权题 戊辰年二月二十八日

书法风格:彭权乃蔡锷弟子,详情不可考。其书法介于楷隶之间,气息畅达,不激不励。

10、新疆省长杨增新题碑文

碑文:(此碑残缺较多)

民国再造之秀 蔡上将松东坡卒于东瀛,政府追念元勋,将以国礼葬之。灵×返湘,湘人拟塔墓以表其功,徵石新疆,爰采片石而铭之曰:湘中名山,实惟衡峰。钟灵毓秀,笃生我公。假手吾滇,共和再造。功成忽陨,国兀××。大名焜燿,溢于全球。英魂肃毅,梦此松×。璆琳琅玕,昆崘是崖。力卷远致,聊致景似。

新疆省长兼署督军滇南杨增新赠

书法风格:碑文书法以隶书《张迁碑》为基调,参以篆法,格调高古。

11、姜桂题碑文:

碑文:蔡上将松坡纪念塔铭

巍巍蔡公,出没犹龙。滇旗义举,虎啸风从。

共和再造,惟公之功。泐铭金石,兴国无穷。

民国六年四月 热河都统姜桂题精制

书法风格:魏碑书法,略参行书笔意。

三、陈天华姚宏业之墓

陈天华(1875-190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湖南新化人,华兴会创始人之一,中国同盟会会员。1903年留学日本,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次年回国参与组织“华兴会”,筹备发动长沙起义。所著《猛回头》和《警世钟》成为当时宣传革命的号角和警钟。为抗议日本政府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愤而蹈海殉国,时年30岁。1906年春,其灵柩运回长沙,公葬于岳麓山。

姚宏业(1881-1906),字剑生,湖南益阳下梅塘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4年赴日留学,设路矿学校,首倡保护路矿主权,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6年因抗议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旨在禁止中国留学生活动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在上海与秋瑾、于右任租屋开学,创办中国公学,开民间自办新学之先河。后因经费、校舍困难,加上诽谤流言,遂于1906年3月27日陈天华灵柩抵达上海之后于黄浦江投江而殁。

陈天华墓碑释文:

“先生新化人也,与黄克强、宋钝初等谋革清政,屡举不成,亡命日本,组织同盟会办民报,并用白话文体著《猛回头》《警世钟》等书,风靡海内。岁乙巳,愤日政府取缔清韩学生,草绝命书千言,自投海死。明年归葬岳麓,清大吏尼之,白衣冠会葬者满山谷,卒行安厝。民国辛酉,友人曾继悟等,复为立碑,而缀以词曰:先生之生也,暮鼓晨钟,以唤醒我国魂;先生之死也,薄海内外,莫不张口结舌而震惊。清社屋,民国兴,孙、黄、谭、宋收其果,而先生实种其因。上以媲美于往古之清流,下以永文化运动之先声。麓山高,湘水深,先生虽死,浩气长存。”

该墓占地面积66平方米,拜台北侧处立墓志铭碑一通,高150厘米,宽51厘米,主要记述陈天华生平业绩,铭文系1921年曾继悟撰写。墓冢为花岗石凿成的石棺,立有墓碑四通,主碑高163厘米,宽50厘米,分别直书阴刻楷书“陈烈士天华之墓”“姚烈士宏业之墓”字样,庄重严谨。主碑两侧的附碑高137厘米,宽40厘米,分别直书阴刻“中华民国元年”“六月湖南公刊”。陈天华和姚宏业墓于1993年4月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该墓作为岳麓山辛亥革命志士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刘道一 、曹庄夫妇合墓

刘道一(1884-1906),祖籍湖南衡山,生于湘潭。青年时代,追随其兄刘揆一从事革命活动。1904年,加入华兴会,联络会党准备起义,事败后流亡日本。次年,参加同盟会。1906年秋,刘道一参与领导的萍浏醴起义提前爆发,正在长沙运动新军的他在由衡阳返回长沙途中被捕。同年12月31日,他被清政府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年仅22岁。他是留日学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杀害的第一人,也是同盟会会员中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第一个烈士。

其妻曹庄闻讯后,自缢殉夫。1922年刘道一、曹庄夫妇的灵柩移葬岳麓山。

中华民国成立后,经孙中山批准,供祀刘道一于大汉忠烈祠。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了“优恤刘道一令”,葬刘道一于长沙岳麓山青枫峡。墓园占地面积约110平方米。墓呈半圆形,底径3米,高0.5米,茔地及坟堆皆以花岗石铺砌。

书法风格:中间墓碑上“烈士刘道一 曹庄墓 民国二年三月”,由谭延闿题写,笔力雄健。

旁边有岳麓书院学生、刘道一的哥哥刘揆一撰写的《烈士刘道一夫妇合墓碑记》,阴刻小楷,书刘道一生平事略。

五、禹之谟墓

禹之谟 (1866-1907),字稽亭,汉族,湖南双峰县人,民国奠基者,民主革命党人、同盟会会员,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实业家。曾以幕友身份随湘军参加甲午战争,运送粮弹,后去上海研究实业,与谭嗣同等相识,主张变法维新。光绪三十年入华兴会,次年入同盟会,任湖南商会会长、教育会会长。1906年被捕入狱,次年被绞杀。

墓后嵌有“烈士禹之谟墓”碑,颜体楷书,以及禹之谟在靖州狱中遗书《告在世同胞书》,《墓志铭》由颜家龙重书。

六、杨卓林墓

杨卓林(1876-1907),又名恢,字公朴,湖南醴陵人。同盟会会员,孙中山的得力助手,辛亥革命先驱,湖南醴陵、浏阳和江西萍乡起义领导人之一。1906年萍浏醴起义爆发,杨卓林在南京运动军队和会党响应。起义失败后,杨卓林策划暗杀两江总督端方,事泄被捕。1907年3月20日,杨卓林在南京英勇就义。民国元年(1912)2月南京临时政府在南京玄武湖原端方私宅建烈士祠,祀殉难烈士杨卓林等。后改葬长沙岳麓山。

“杨公卓林之墓”以行楷书写。墓园位于五轮塔东向入口处,花岗岩墓塔,2米多高,占地约1.5平方米。

七、烈士谭馥之墓

谭馥(1878-1909),又名绍基,字文炳,湘乡人。早年加入哥老会。1906年参加萍浏醴起义,事败赴广州,在清军巡防营中设立保亚会,加入同盟会。1907年与葛谦等赴钦州,运动清防营统领郭人漳部士兵反正,响应钦廉防城起义。事泄,再逃广州,继续在清军中进行活动。次年10月,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死亡,他与邹鲁、赵声、朱执信等拟趁机发动起义,并用发保亚票以资联络。事败,避走郴州。1909年被捕,后押回广州,遭刑讯80余次,坚不吐实,于这年7月壮烈牺牲,终年31岁,葬于广州市黄花岗。民国成立后,1912年迁葬岳麓山。

墓碑楷书铭文:

公字文炳 民前二年殉难广州 原厝亓(黄)花岗 民元迁湘公葬

卅二年夏建石墓

碑联行书:名山有幸埋忠骨,黄土无情化国殇。

墓园位于黄兴墓小月亮坪下,占地约25平方米。墓冢由花岗石砌成,墓左竖有邹鲁所撰《谭烈士馥纪念碑》。墓后嵌有烈士姓名。墓碑两侧有对联:名山有幸埋忠骨;黄土无情化国殇。

书法风格:“烈士谭馥之墓”为隶书,肃穆大气。

八、 阎松年墓

阎松年(1883-1911),湖南都督府护卫队副队长。1911年10月底,长沙城空虚,立宪派乘机策动兵变。焦达峰带领陈作新、阎松年等人一起在长沙起事。起事当天,焦达峰、陈作新与革命军协商好,焦达峰等人先冲进都督府,接应革命军再从外部赶来支援,推翻立宪派。当他们冲进都督府后,革命军没及时跟上,起义失败。焦达峰等人随即被捕,后在文昌阁附近被杀害。殉难时,年仅28岁。

阎松年墓位于岳麓山五轮塔东北侧,是一座具有长沙地方特色的民国时期塔式墓葬。阎松年墓修建于1912年,坐西朝东,平面布局呈扇形,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墓碑置于墓冢顶端,呈下大上小的四方塔形,东面阴刻行书“阎公松年之墓”,墓冢墓碑通高约2米。该墓作为岳麓山辛亥革命志士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阎松年生平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以及民国初期墓葬形制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碑文:阎公松年之墓

书法风格:碑文行书左低右高,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

九、易本羲墓

易本羲(1887-1911),湖南湘乡人,辛亥革命志士,是辛亥革命时期华兴会、科学补习所最早的成员之一。长沙武备学堂毕业,16岁便跟随黄兴革命,加入华兴会。后因在学堂组织义勇队,被清廷通缉,乃避走武昌,遁迹行伍之内。旋与胡瑛、吕大森、宋教仁等组织“科学补习所”,以科学补习为名行革命之实。易本羲长期奔走革命,辛苦劳瘁,黄花岗起义失败后,给易本羲以极大的刺激和打击,忧愤交加,于1911年5月19日在长沙病逝。辛亥革命后,谭延闿第一次督湘,为易亲笔题字“就义成仁”并将他改葬岳麓山云麓宫左侧。

碑文从右至左依次为:

中华民国元年公葬 烈士字曦谷湘乡人

烈士易本義之墓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仲夏重修

书法风格:隶书笔法秀丽,结构平正,庄重静穆。

十 、焦达峰墓

焦达峰(1887-1911),湖南浏阳人,近代民主革命者,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10月22日,与陈作新率长沙新军相应武昌起义,建立湖南军政府,被举为都督。10月31日,在立宪派发动的兵变中与陈作新同时被害。1912年移葬于此。墓于195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黄兴墓北侧,与陈天华、姚宏业、禹之谟墓区相邻。该墓占地400平方米,为岳麓山中型墓葬之一。195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区地势高峻,视野开阔,南北两向辟有入口,各刻有对联:

大翼垂天九万里;长松拔地五千年。(北向入口)(此联疑似谭延闿书法,磅礴伟岸)

无大牺牲心何能发难;有少成败见岂是论人。(南向入口)

墓冢呈圆形,以花岗石砌成。墓后竖有民国二年(1912)刘人熙所题“浏水堕泪之碑”。“浏水”指浏阳河。碑左右刻有焦达峰生前自撰的对联:

达向九霄云路近;峰连五岳众山低。

刘人熙(1844-1919),字艮生,号蔚庐,浏阳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官至广西道台。后返湘任湖南教育总会会长,创办船山学社。1916年任湖南督军兼省长。1918年组织“策进永久和平会”任会长,致书南北,要求停战。著有《刘人熙日记》《蔚庐文集》。

书法风格:章草,字势向右下倾斜,大巧若拙,笔力雄强。

另立楷书碑文:

右:故都督生于清光绪丙戍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申时薨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一年辛亥九月初十日未时 安葬岳麓山主岭上坐向戍山辰兼辛乙

中:陆军上将军光复湖南大都督焦公达峰之墓

左:嗣子传统 中华民国元年十月五号登

焦传统:1911年10月,在长沙起义前,焦达峰对焦达人说:我可能会牺牲,我没有小孩,你们生的第一个男孩就过继给我做儿子,要继承我的革命事业,我给他取名为“传统”。焦传统毕业于武汉大学,解放前曾任浏阳县教育科长。抗日时期为逃避日军,曾带领学生自备干粮,到大山深处上课。

书法风格:线条柔中寓刚,点画劲健,体势峻拔奇巧,风神秀逸萧散。

十一 、陈作新墓

陈作新(1885-1911),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字振民,浏阳人。早年曾任塾师,1905年入同盟会,后任新军二十五混成协炮兵营排长,因倡导革命被撤职。武昌起义爆发,在焦达峰策划下,召集新军中革命骨干开会,积极准备起义。10月22日新军占领长沙,湖南军政府成立,他被推为副都督,积极谋划援鄂、援赣事宜。31日立宪派策动新军兵变,被杀害,年仅25岁。1912年公葬于岳麓山。墓园位于“印心石屋”石刻左后。占地145平方米。墓冢为球弧形,墓后正中镌刻“恤赠左将军湘军首义都督陈公作新府君之墓”。墓前竖有陈作新铜像,惜今已不存。195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碑文从左至右:

孤子基立

恤赠左将军湘军首义都督陈公作新府君之墓

民国元年十一谷旦

书法风格: 隶书,用笔以方为主,方整内敛,遒劲端庄,浑厚有力,斩截爽利。

书法风格:碑文行书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

十三、童健吾墓

童健吾(1884-1911),名杰,岳阳人。清末,岳阳速成师范学堂毕业后在岳阳城乡小学堂教课。他不论上任何课,均结合革命、排满的理论,平日结交革命人士,尤其是他教军事操,时常对学生说:“……我们要发奋图强,唯有精究科学,致力武备。……若不推翻满清专制,则锦绣河山要瓜分,堂堂的华夏,亦将步于黑奴红番的后尘。”他每次唱起军歌来痛哭流泪,把学生感动到哽咽不能语。当时岳阳社会上不了解其爱国热情的人都疑他患了神经病,称他为健疯子。1911年10月拥焦达峰、陈作新起义。1911年11月10日遭兵变而被杀。

1913年孙中山、黎元洪为其昭雪,将遗体迁往岳麓山举行公葬。

墓碑从右至左依次为:

中华民国元年公葬

烈士童健吾墓

三十二年仲夏重修

书法风格:“烈士童健吾墓”隶书大开大合,饶有拙趣;两侧“中华民国元年公葬”“三十二年仲夏重修”为魏碑,亦洒脱流畅不守常法。

十四、余昭常墓

余昭常(1868-1911),早年在湖北任厘税事,后为木商,结交革命志士。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长沙结识焦达峰,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湖南起义,随后任西路招讨副使,与招讨使杨任赴常德,被清西路巡防营统领杀害。

“烈士余昭常墓”位于岳麓山焦达峰墓下方,面积约20平方米,于1912年公葬 ,2011年10月岳麓山景区管理处重修,书有“儿受荣 女秋菊 孙 季高 外孙 绍藻立”。

十五、彭遂良 彭昭墓

彭遂良(1880-1911),字若海,宜章人。1905年至长沙,入禹之谟所办唯一学校。次年夏,随禹发动公葬陈天华、姚宏业于岳麓山,被放逐回乡。1907年冬,在族叔彭邦栋策动下,与李国柱等合组东兴造纸公司于嘉禾、临武边境,为革命交通机关。事泄,复于湘粤边境山区潭源洞组织“土著垦牧团”,进行秘密活动。1911年11月初,与彭邦栋等在宜章发动起义,率部入城,遭防兵袭击殉难。1912年民国政府追赠陆军上校军衔,1913年公葬于岳麓山。

彭昭(1886-1911),彭遂良弟,曾随兄至长沙唯一学校就读,后回乡参加推翻满清的革命活动。1911年与兄同时殉难。

该墓位于禹之谟墓左侧,占地约30平方米。墓冢由花岗石砌成长方形,墓后嵌有烈士墓碑,左右刊有新化苏鹏撰《墓志铭》。

碑文:赠陆军上校彭烈士遂良墓 赠陆军中校彭烈士昭之墓

墓碑两侧刊有新化苏鹏撰写《墓志铭》,字迹模糊,已无法辨识。

苏鹏(1880-1953),又名先翥,字凤初,自号柳溪遯叟,出生于新化县毛易铺(今冷水江市毛易镇),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1902年自费留学日本弘文学院,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06年初,受湖南学界委托赴日迎接陈天华灵枢回湘并组织公葬。

书法风格:篆隶结合,整体偏方,书承《张迁碑》,以方笔为主,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如“良”“之”“赠”“陆”字等。又有一些用篆书字法,比如“军”“上”,“校”字的“木字旁”、“烈”字的“火字底”等。

十六、蒋公翊武之墓

蒋翊武(1885-1913),汉族,湖南澧县人,原名保襄,亦作保湘,字伯夔。辛亥革命前夕曾任武汉文学社社长,主办《大江报》等报刊,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5年入同盟会。1911年组织发动武昌起义,11月底代任战时总司令。1913年任鄂豫招抚使,出兵讨伐袁世凯,10月在广西全州被捕,当月9日殉难于桂林,被孙中山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1916年移葬于此。墓于195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蒋公翊武之墓” 位于长沙市岳麓山半山亭上方、麓山寺正门下约20米处,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墓区为一空旷平地,占地约400平方米。墓冢居中,花岗石砌平台四级,上建有方形顶碑塔,高约4米,花岗石琢成,中嵌汉白玉墓碑,高2米,宽0.7米,碑心朝东,楷书“蒋公翊武之墓”系颜体,无落款。

十七、刘昆涛墓

刘昆涛(1887-1918),名建藩,湖南醴陵人,保定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同盟会员。先后任广西新军学兵营骑兵队长、混成协骑兵营管带。武昌起义后,随赵恒惕出师援鄂,后赴南京,任第八师骑兵团长。1913年参与“二次革命”,事败后去日本,入早稻田大学。1916年回国,任湖南护国军第一军第三梯团长,改湘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1917年署零陵镇守使,拥护孙中山“护法”主张,与林修梅宣布衡永独立,揭开护法战争序幕。后转战湘东、湘北,屡败北洋军。1918年5月,在株洲齐家桥中伏,坠水牺牲,被誉“护法元勋”。1920年迁墓于此。

碑文:刘公昆涛之墓

墓园1920年自株洲迁葬于此,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墓地有二级平台,由西侧各30余级踏步环绕导入,均为花岗石砌筑。墓在上层平台正中央,墓冢圆形,底部周长13.5米,墓碑塔形,方柱锥尖顶,通高6.8米,刻“刘公昆涛之墓”,其中独“公”乃颜体楷书,显系湖南督军谭延闿手笔,其余五字皆隶书。墓后片石砌筑墓围,高约3米,中嵌碑屏,由汉白玉碑五通组成。主碑高1.65米,宽0.6米,刻颜体大字“护法元勋”,(军政府颁) 碑文,旁有陆荣廷、陈炯明等10余人题铭。

左右碑刻分别刊载墓主人生平官职及建墓年月、碑记等。墓前有拜台、石凳、地坪和石栏等。

刘昆涛墓志铭:

1、陆荣廷题(魏碑书法)

故中将刘君昆涛纪念碑

湘漓同源 地侔唇齿 玄黄遘变 蚷蛩互倚 北伐伊始 出次衡隈 既复国鼎 喜暱楚材 刘君奇侅 把臂如奋 国栋乡珩 已期诸后 彼暴毁法 武力横凌 驰檄声讨 有自零凌 命旅载出 急难恐后 敢云骖靳 聊分艾灸 入长下岳 众寡悬殊 奋踔苦战 君功其肤 友攻株醴宩入锐 进星陨炎 维未邀天 慗君躯虽捐 敌胆已寒 楚弓还楚 功隆肇端 爱国之心 水不能溺 汩有三闾 得君不寂 瘞玉恸 切同袍深 郁郁佳城 恨恨国心 念奋崇功 泐石以纪 湘水不枯 君名无己

陆荣廷拜撰

2、王占元

碑文:刘公昆涛咏词 (碑残难以断句)

龙战元黄岁遘阳九时XX雄笃生非偶伟X刘公应运而起豹略XX龙骧远举湘水横飞岳云幻变国事已非民生奚奠整我师从南土是保下遏江流上凭岭表三浯浩浩九嶷巍巍霜岩刁X日丽XX壮志未酬昊天不弔为国捐躯将X隐X耿耿丹心悠悠碧血往事是传英光不灭XX一致泰岱鸿毛成仁取义是为人豪梼杭千秋垂为定论生荣死哀夫复何恨丰XXXX未X生平缅怀大节金石伺贞

占元撰

书法风格:魏碑

3、江西督军陈光远

陈光远(1873-1939),字秀峰。直隶武清崔黄口(今属天津)人,北洋将领、将军府鉴威将军,直系军阀冯国璋的嫡系,曾被任命为江西督军,与江苏督军李纯、湖北督军王占元合称“长江三督”。1922年第二次护法战争抵抗南军不利,被曹锟免职。后寓居天津英租界作寓公。通过亲家龚心湛在北洋企业中大量投资,购买了启新洋灰公司、开滦矿务公司、华新纱厂、耀华玻璃厂等企业的股票。1939年8月病逝。

墓志释文:中将刘公昆涛铭词

山川磅礴 惟岳降灵衡 云高矗萃集将星元湘之间 豪杰并举 缔造共和 陈师整旅繄昔 刘公首义传檄 兴师武汉 致果杀敌帜立帜 汉族重兴 息兵秣马 绩奏扬鹰 天祸中华 和平顿失 南北战争 戈操同室 矫矫 刘公零陵 誓师建纛法 提挈健儿 旌旗电舒 枪及林殖 鸣镞风驰 飞弹雨集 哀哀 刘公背水陈兵石梁崩折 锋镝销声 捐躯报国 裹尸志遂 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 吊公三忠 为国干城 ×公之烈 竹帛垂名 湘水无情 英雄饮泣 欝欝佳城 丰碑屹立奠忠魂 潭川之北 劲草丛生 悲风凄恻 汨罗同伤 神游乐国 万岁千秋 军人之则

江西督军陈光远敬撰

书法风格:魏碑

4、粤军总司令陈炯明题零陵镇守使刘公国葬纪功铭

陈炯明(1878-1933),字竞存,广东海丰人(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白钉村,今属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联安镇白钉村),粤系军事将领、中国现代杰出的军事家。中华民国时期粤系军阀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联省自治”,与孙中山的政治纲领不合,下野后退居香港,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致公堂”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首任该党总理。1933年9月22日病逝于香港,1935年4月3日迁葬广东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碑文:零陵镇守使刘公国塟纪功铭

浩浩浩神州 茫茫黪黩 风云变化 玄黄反覆 约法不存 斯民谁扠 奋一呼 义旗四矗 桓桓刘公 治兵于湘 振声狮吼 鞠旅龙骧 百战弥厉 万夫莫当 长城遽坏人之云亡 忝属同仇 惊承凶问 天狼未摧 将星光陨 声咽楚歌 哀传虞殡 万岁千秋 山川馀愤 迩服岭 目断衡云 未亲执绋 空恸离群 爰刊项石 勒铭高坟 过者下马诵此刻文。

粤军总司令陈炯明

书法风格:隶书铭文从容散淡,一派天趣。

5、云南省长周钟岳题刘昆涛墓

周钟岳(1876-1955),字生甫,号惺庵,剑川金华忠义巷人,白族。钟岳出生贫寒,刻苦自励。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癸卯科乡试,中第一名,称解元。1904年,至日本弘文学院留学,肄业师范。1905年复进早稻田大学,习法政。曾汇编《师范丛编》10卷,辑译松村介石《中国教育制度变迁通论》1卷。云南同学创设“云南杂志社”,钟岳任总编,撰有《论云南对于中国之地位》及《滇越铁路赎回之时机及其办法》等论文。与范熙壬、张耀曾、席聘臣等合组《新译界》杂志社,从事译述。博采中外图籍,写就《法占安南始末记》一书。

碑文:题刘公昆涛墓

莽莽三湘地,将军战绩多。名山锺蒋琬,正史纪廉颇。焜耀凌烟阁,凄凉薤露歌,千秋功不朽,铜像立嵯峨。

云南省长周钟岳

书法风格:魏碑

碑文书法近《泰山金刚裕》,宽博平和。

6、贵州总司令卢焘省长任可澄:

释文:刘公昆涛国葬纪功铭

零陵将军,楚国男子。少以侠闻,往为义起。誓挞朔方,以刷国耻。厥志未竟,呕血而死。苌宏齐烈,荡阴媲美。诸葛尽瘁,歼身如此。髥其张,佥壬气补。弓旌自动,精灵赫尔。毅魄天行,豊碑屹峙。我铭不祧,以诏来生。

贵州总司令卢焘省长任可澄

另有一处款识无法识别

无款碑文一:

刘公昆涛墓铭 谭浩明撰

XX秋XX斯年XXX

十八、李仲麟墓

李仲麟(1886-1920),字契隽,湖南省醴陵人,曾参加护法、护国战争,授陆军少将、中将衔。早年投入湖南新军第二十五混成协第四十九标充正目,后入第四十九标、五十标随营学校读书,毕业后,李仲麟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 10月10日,武昌起义。10月22日,长沙光复,李仲麟返湘,任督署卫队营营长。1912年,李仲麟赴日本留学,研习政治,1913年回国后从事讨袁,任湘军总司令部副官长。1920年12月25日被赵恒惕派人杀害。

主碑镌刻颜体“李公仲麟之墓”,右侧刻有“公讳仲麟,字契隽。生于前清光绪十二年,丙戌岁六月二十二日亥时。卒于民国九年庚申,岁十一月十五日寅时。至民国七年五月蒙。政府命令国葬于岳麓山之阳”,左侧刻有“庚山甲向,为茔墓志瘗拜台下,未亡人李萧,素霞率男敬义。中华民国十七年戊辰冬月立。”

石栏板上刻“浩气长存”。

墓旁立有对联:“化鹤归来,百战河山馀片石;蟠龙无恙,千秋砥柱搅横流。”

后牌坊为程潜撰写的“追赠陆军中将李公仲麟墓志铭”,然字迹模糊不清。

十九、丁文江墓

丁文江(1887 -1936),字在君,江苏泰兴人,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作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还是《独立评论》的创办人之一。

墓顶呈圆形,一人多高的四根石柱组成的牌坊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释文:丁文江先生之墓

书法风格: 字形结构重心偏下,行楷略带碑味。

二十 、胡子靖墓

胡子靖(1872-1940),名元倓,号耐庵,晚年自署乐诚老人,湘潭人。1987年(光绪二十三年)拔贡。1902年留学日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1903年返国,在长沙创办明德学堂,为湖南私立学堂之始。1913年创办明德大学于北京,设商科及政治经济科。1915年停办。五四运动时期,支持爱国学生运动,反对北洋军阀的残暴统治。1929年任湖南大学校长,极力谋求湖大的发展与提高。以“坚苦真诚”四字为校训。1938年长沙大火,明德校舍被毁,他将明德迁湘乡县霞岭乡继续上课。1940年冬,以高血压症猝逝于重庆歌乐山寓所。1948年归葬岳麓山。

墓位于云麓峰西侧公路下方的湖南教育公墓区,占地约60平方米。1997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碑文:“湘潭胡子靖先生之墓”

书法风格:墓碑系新修,隶书取自电脑字库。

二十一、 刘志高墓

刘志高墓面积约10平方米,墓碑刻有三排文字,正中为“烈士刘志高之墓”。单从石碑上文字,难以看出墓主人之籍贯。其牺牲时间当在民国六年,“1917年正是反袁护国护法运动,刘志高有可能是护国护法运动中牺牲的烈士。”湖南师大历史系教授饶怀民如是说。

释文:烈士刘志高之墓 中华民国六年公葬 三十二年××重修

书法风格:墓碑“烈士刘志高之墓”字体为隶书,方整古拙中不失秀丽。

二十二 、葛谦墓

葛谦(1885-1908),原名藩宣,后改潘宣,字树安,号诞麟,湖南湘乡人,同盟会骨干。早年参加湘省光复会密谋革命,留学日本后又发展光华会。1908年与邹鲁等密谋乘光绪帝与西太后相继死去之机在广州起义,并散发保亚票以资联络,事泄被捕,从容就义。初葬广州城郊红花岗(后改为黄花岗),民国时移葬岳麓山。

葛谦墓曾被毁变成菜地,2011年重修。

二十三、 吴云章墓

吴云章 ,国民革命第二军第六师第十八团机关枪连少校连长,估计是北伐军军官。其他信息不详。

碑文从右至左:国民革命第二军第六师第十八团机关枪连少校连长

吴云章先生墓

胞弟禄、喜全立 张公公葬事务所重修

书法风格:颜体楷书,方正平稳,端庄缜密。

二十四、 黄爱 庞人铨墓

黄爱(1897-1922),原名正品,号建中,湖南常德人,湖南工人运动领袖、革命烈士。民国8年2月考入天津高等工业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参加天津学联执行部工作。民国10年3月,发动湖南第一纱厂工人,两次组织大规模游行示威。赵恒惕便派军警包围劳工会,将黄爱、庞人铨逮捕。未经审讯即于17日清晨,将其杀害于浏阳门外。时年25岁。遗体公葬岳麓山。

庞人铨(1897-1922),字寿纯,湖南湘潭人,湖南工人运动领袖之一。1917年毕业于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0年与黄爱在长沙共同组织湖南劳工会。1922年1 月17日与黄爱一起被湖南军阀赵恒惕杀害于长沙。

二十五、 陆军中将齐学启之墓

齐学启(1900-1945),字梦赍,湖南宁乡人。192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1929年在美国诺维奇军事学校毕业后返国,曾任国民党新编第三十八师副师长,陆军少将追晋中将衔,著名抗日将领。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时,担任新38师副师长,协助师长孙立人在仁安羌解救被日军围困的英军及平民七千多人,后在带领伤兵撤退时,不幸在战斗中受伤被俘,囚禁于仰光集中营。1945 年3月在抗战胜利前在狱中遭叛逆刺伤重创,医治无效后殉国。

二十六、 覃理鸣墓

覃理鸣(1885-1947),名振,又名道让,常德桃源人。1905年参加同盟会成立会,被推为评议员。1908年回国进行革命活动,在长沙被捕入狱。 “二次革命”时,与蒋翊武回湖南策动讨袁,败后亡走日本。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任湘支部长,回国发动湖南独立。反袁胜利后,又参与护法运动,历任湖南检阅使、总统府参议兼法制委员。1924年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历任南京政府立法院副院长、司法院副院长兼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抗日战胜利后,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1947年病逝于上海,1948年灵柩迁回岳麓山安葬.

覃公理鸣之墓位于刘道一墓的左后方,占地约200平方米。墓冢用石片镶嵌而成,呈半球状,墓后竖有“覃公理鸣之墓”的花岗岩石碑。199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碑文:覃公理鸣之墓

书法风格:有颜字的厚重端庄、笔画圆润,略参行意。

二十七、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墓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

10月22日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率先响应,光复长沙,并派出湘军北上援鄂,参加汉阳保卫战。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将在汉阳牺牲的湘军烈士遗骸运归故土,公葬于岳麓山。

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公墓位于岳麓山管理处办公楼后方山坡上,为一处民国时期简约式的烈士公墓。1944年重建。该墓坐西朝东,占地约200平方米。墓围由花岗片石砌成,阵亡将士分三排并列安葬,现存22冢,每墓冢前均立有花岗石墓碑,刊墓主人姓名、祖籍或公葬年月等铭文。

湘军援鄂阵亡官兵共292人。其中官佐21人(队官7人、排长12人、书记长3人)正目25人、副目14人、正兵232人。

这两个墓中基本为下级官兵,其中王晃秋、贺汉云为排长,熊亮为书记长,其余均为正兵、烈士。

旁立一大型墓碑,刻“汉阳阵亡将士公,公葬烈士名录如下: 邓皇桂、毛贵卿、左永兴、杨义胜、冯润臣、文光斗、王炳初、彭德安、冯以义、刘冕生、曾宽、石玉亭、严少全、李国卿、罗清云 、贺汉云,另有无名烈士2人,一共18人。

书法风格:分为规整型、古厚朴实型 、秀美型共三类。

1、规整型:布局紧密大小错落,浑然一体,骨肉匀适,方整秀丽兼而有之,例如:邓皇桂墓、王炳初墓、李国卿墓、罗清云墓等墓的碑文。

2、古厚朴实型:笔画丰润,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力,形成外方内圆的效果。其结体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张扬外露,字体方整严峻。例如:冯润臣墓、冯以义墓等墓的碑文;

3、秀美型:秀美飞动,遒劲飘逸,或挪让,或盘曲,或长短,刚健有力。例如:毛贵卿墓、彭德安墓、严少全墓等墓的碑文。

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公墓

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罗清云之墓

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毛贵卿之墓

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文光斗之墓

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曾宽之墓

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邓皇桂之墓

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冯润臣之墓

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冯以义之墓

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刘冕生之墓

辛亥援鄂汉阳阵亡无名将士之墓

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贺汉云之墓

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李国卿之墓

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彭德安之墓

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石玉亭之墓

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王炳初之墓

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严少全之墓

辛亥援鄂汉阳阵亡无名将士之墓

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左永兴之墓

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杨义胜之墓

辛亥援鄂民五护国阵亡将士公墓

二十八、辛亥援鄂民五护国阵亡将士公墓

该墓位于五轮塔下方,占地约200平方米。1911年辛亥革命与1915年护国运动中,湖南均派兵援鄂参加反清讨袁战争。1916年,北上援鄂的烈士遗骸运回长沙,公葬于岳麓山。

所葬烈士有:熊毓璠、王晃秋、许在堂、朱积达、徐履中、周国宾、郭长桂、谢贤士、谈星堂 、宁×× 、熊南生、黄心田、刘玉清、熊亮,另有无名烈士4人。

墓园建立于1916年下半年,所有墓碑以隶书写碑,端庄简静。

二十九、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

该塔又称五轮塔,唐生智主持修建。五轮指:地、水、火、风、空。其形即地方、水圆、火三角、风半月、空圆点。

题有:五轮塔。公元2001年吴立民敬题。

有联:心想事成金轮永曜观自在,水到渠成宝莲常开妙吉祥

究天人际同心相应,通古今变与时俱进

三十、陆军第七十三军第七十七师抗日阵亡将士碑

抗日战争期间三次长沙会战,由三湘子弟组成的陆军第七十三军于长沙外围抗击日军。该军所属暂编第五师师长彭士量及将士,第七十七师、一九三师、五十师及军司令部直属部队众多官兵壮烈殉国。1946年春,最后一任军长韩俊指令专人督修公墓于岳麓山赫石坡岳王亭上方。

除立“浩气长存”,碑文两侧立魏碑对联:英雄百战无余敌,党国千秋重此碑!

江流无声,岳麓常青!又是一年清明到,愿踏青的人们能够移步岳麓山,祭奠这些为中华民族崛起而长眠的先烈!

猜你喜欢

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我爱书法
书法鉴赏
书法
书法十佳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