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线条是如何实现艺术家个人情感表达的
2017-05-05苏若云
苏若云
摘 要:线条是艺术家用绘画工具在描绘客观事物和表达主观思想时在画布上留下的痕迹。虽为一种技术因素,但也传达出画者的艺术内涵与文化素养,同时也是展现画家艺术个性与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不同的线条会产生不同的视觉观感,成为艺术家自身兴趣、品位、艺术修养与传达感情的窗口,显现了艺术家个人的特点。
关键词:线条;艺术家;个人情感
1 线条是生命情感传递的载体
线条不是真实存在的,它不具有物质性。线条始于艺术家通过绘画来表达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情感体验,是遵循着审美规律应运而生的。线条是用来传达艺术家个人性格和主观情感的一种手段,因此艺术家们用线的风格迥异。线条的美感来源于艺术家的自身修为与丰富内涵,它是眼心手和谐统一,同时作用下的产物。“艺术作品本来就是艺术家独特的、视觉知觉对象,以他的选择能力,所得出的自由形式。”(哲学家费德勒语)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线”的绘画表现形式亦有一些差异:东方画家注重神韵、意境的表达,在线的运用上亦重视表现情感,作品中追求形不到而意到,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和装饰感;西方画家作品中的线则更具理性。在宏观而概括的东西方划分下,线条的表现力因不同艺术家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质再次得以更细的区分,往往与作者的情感及主观意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线条是艺术家真情实感的一种载体,它们的面貌体现了艺术家的个性风格以及精神世界,没有情感就没有了艺术源动力。梵高说:“有时情感非常强烈,使人简直不知道自己是在工作……笔划持续连贯而来,好像一段话或一封信中的词语一样。”塞尚说:“画面自有其真实性”,我们在大师的作品面前之所以感动,是因为伟大的作品一定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上的,一个是精神上的。另一方面,我相信凡是能震撼人们心灵深处的作品,一定凝固了画者饱满的深情,画面不只是画家精神的载体,它传递了画家所赋予的人性或神性光辉,这才是作品动人之处。“我画我自己的现实”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洛这样说。绘画中没有情感表达,笔墨再多也不能成为优秀的艺术作品,没有带上特殊的心情,再美的模特儿,也会被熟视无睹,也只是空的躯壳,并不感人。线条源自绘画技法,始于画家自身的个人修养和个人风格特点。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就好比歌唱家的歌喉,旋律中的音符,它细腻而全面地创建了一幅优秀画作的审美底蕴。
2 艺术家通过线条表达个人情感
个人情感是一个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是天性、所处时代、生活经历等结合后面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现。而线条作为实现个人情感表达的形式,则会根据具体心绪的不同,有不同的表现力。此文以艺术家蒙克和比亚兹莱为主要分析对象,具体看待线条如何实现艺术家个人情感表达。
2.1 蒙克(Edvard Munch)
幼年丧母,姐姐被肺结核夺去了生命,妹妹又患上了精神病。童年时的不幸成为了蒙克的个人经验,以至于其一生的创作都深受影响。他曾在童年时期编写了一本附有插图的“日记”,日记最后一部分写到了关于对艺术原理的观察,其中很独特的一点就是他对体验态度和观察反映事物的标准有着极端的主观性的体验和支持。蒙克将这种创作扩展为一种客观和表现主义方向,这种情绪内容是很重要的。蒙克最著名的《呐喊》中骷髅一样的面庞、血一样的晚霞,扭曲的人物形象,在表达这些张裂的情感的时候,蒙克的用线可谓生动固执,整幅画面除了个性鲜明的色彩有助于情感表达外,最击中人心的就是粗粝的线条,压抑里透出狂放,线条营造出整个画面的氛围,使人感受到恐慌、惊惧、甚至透过线条能听到骷髅人发自心底充满尖叫的声音。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要描写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和眼睛的线条和色彩。我不画我做见到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
2.2 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
曲线是比亚兹莱插画中最重要的语言元素之一,通过曲线传达了温柔、缠绵、流动、自由、柔和等情感因素,这也正是比亚兹莱被誉为唯美主义大师的重要原因。比亚兹莱的线条艺术就这样在线的长短繁简快慢全在随意中自然流露、随势乘机的独特魅力。线的疏密、走向、强弱等形态会使画面产生沉静、骚动、悲恸、愉悦等不同感觉,线条往往暗示和记录着艺术家的情感变迁。十九世纪日本浮世绘版画传入欧洲,比亚兹莱吸收了日本浮世绘中酣畅淋漓且具有高度装饰性的线条。用线条来界定轮廓,用未加描摹的空白背景营造空间感,以简化的方式追求形式的统一,经过个人的艺术创作后呈现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其代表作《莎乐美》讲述的是一个爱情世界里由爱转恨的故事,在“THE CLIMAX”这一节的插图里莎乐美的刻画中,衣饰采用了中国白描式的手法,只是显得更为克制,简练而又理性。表达出了莎乐美终于获得自己心爱人,却是一颗已死去肉身的头颅时的凄凉的悲怆美。由弧线所分隔的黑白背景空间蕴藏着动感,居于右上方的莎乐美手捧约翰的头,做出准备亲吻的姿势,约翰头颅所滴下来的血开出了罂粟花,血滴花束形成的直线背景的弧线与鳞片状的圆形成对比,共同构成画面的均衡。这种特殊动感的线条将画面主题表现得更具戏剧性和感染力。
随着画风的日渐成熟,比亚兹莱的线条更成为通往比亚兹莱内在真实的道路,使我们透过一根根线条潜入画中人物和画家内心。比亚兹莱很多作品中描绘有巫师小丑与乞丐这些社会底层人民。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个反复出现在比亚兹莱插画作品中的小丑视为画家本人。虽然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造诣,比亚兹莱的生活和艺术道路却极尽辛酸。开始他只是一家保险公司的小职员,弃职作了专业插图画家。1894年著名的《黄皮书》杂志创刊,22岁的比亚兹莱便成为了它的美术编辑。但杂志一共才出了四期,主创者王尔德便因同性恋罪进了监狱;比亚兹莱因此郁郁寡欢,传媒也把作为王尔德好友的他作为追逐的对象。画家只得辞去职务,进了由萧伯纳等人创办的《萨福伊》杂志社,但它不久也由于各种原因夭亡了。比亚兹莱穷困潦倒,又患了肺结核,不幸在26岁便离开了人世。再晚一点的时候,遗传的肺病渐渐拖垮了他,弥留之际最后的杰作《沃尔波尼》中,比亚兹莱运用如铁丝一般 坚硬的线条来描绘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比亚兹莱晚年 的几幅作品風格非但不是颓废主义的,相反饱含着高昂 的生命激情,背后却是比亚兹莱向我们传达了深深的悲哀。深入审视其晚年作品,发现画作中有很多对最后生命的感悟。
参考文献:
[1] 邱紫华.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黑格尔美学思想引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贺志朴.石涛绘画美学与艺术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徐青.线条的情感性在比亚兹莱插画艺术中的表达[M].合肥师范学院.
[4] 赵娜.线描的艺术魅力——明清时期白描插画的再现性与表现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