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中的妙语精华

2017-05-05黄淑卿高晓燕

艺术科技 2016年11期
关键词:境界

黄淑卿+高晓燕

摘 要: 《中国画论类编》一书是由著名美术史论学家俞剑华先生编著,“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在品读画论期间最能体现此书精神的八个字,就像“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可能只有在细读多遍后才会有更深的理解。在品读中国画论,就像品读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理解,或许,这应该是所谓的顿悟吧,就像在走着一条你不知道前方会发生什么事的路,而前方引领着你的是更高的境界。而这种感觉,很神奇,会让你跟随他们的脚步,感受他们的思想。

关键词: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神会;品行修养;境界

在古代,文人把诗词歌赋作为自己的一种道德品行的修养,在笔者看来,古代的文人是很感性的,他们的世界,无论是舞蹈,绘画,还是其他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寄托了他们的特殊情感,在他们笔下创造的事物仿佛有自己的生命,一山一石,一花一叶,世间的万物,在他们看来都是有生气的,能让后人感觉到他们的呼吸。中国画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审美,而这种审美,正是让我们去体会古代文人的神思,一种在画中深处的美,它能震撼你的心灵,让你感到舒畅,开阔视野,精神气爽,这也许是为什么一幅好的中国画即使再过千万年,也会让人驻足观赏,流连忘返的原因了。

在研读中国画论的过程中,邹一桂对谢赫“六法”的观点让笔者很感兴趣, 谢赫“六法”向来为历代画家推崇,而邹一桂却认为气韵生动并不是在第一位,经营画面才是最重要的,然后用笔,博彩以后,气韵自然便会得到,而在于他看来,把气韵放在第一位的,是鉴赏家的思想,而画家不应当是这样。邹一桂在画论史上,无论是对画还是对人,都有自己很独特的见解,虽然我们并不能断定到底是谢赫的六法还是邹一桂的观点是错误还是正确,但是,他们确实有各自的道理。邹一桂的花鸟八法也让笔者见识了很多,能让笔者联想到平时在专业上的一些知识和问题,再读数遍,真的会有不一样的顿悟,也深刻懂得,前人的经验总结是岁月历练来的精华。想来对于现代的我们,如何将这种气韵表现出来,值得去思考。有时候,停下脚步,回首前人,对于我们来说,或者能学的更深。

而关于中国绘画的等级,在古代便有明确的区分,唐代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提到,“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紧而细者为中品之中。”而“自然”在古人看来是逸格于神妙能三品之上,可遇不可求,不拘于形似,出于自然,笔简意繁的境界。其实区分的等级,我认为与在于人的心性,到底什么才能抒发胸中逸气?就像形本是根本,但到了一定境界,形变是次之了,追求神似是因为神韵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更能表达出画家寄托的情感,是荒凉、萧寂,还是落寞。或者说,有得时候,太过追求形似,很多时候事情就会变味,就像沈括所说,“意到便成”。可以神游意会,也是另一种乐趣,有何不可呢?

笔者的老师曾给笔者讲述了徐悲鸿和《八十七神仙卷》的故事,此画得之曲折不易,徐悲鸿在《八十七神仙卷》跋文中曾道,此卷之艺术价值“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徐悲鸿将其画印上有“悲鸿生命”的印章,甚至日夜不离地跟随着他。他在国外发现有中国古代名画的时候便发现了此画,花了几乎是他所有的积蓄买下了这幅画,对此画更是爱不释手珍如生命,几番失而复得,足见其画之珍贵。在画中,我们领略到了吴道子的真迹,明快而又生动的线条把画面表现的栩栩如生,同时到了古人所说的“吴带当风”,气韵十足,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徐悲鸿将其视为生命的原因了。

画画要达到神品,不仅仅在于形似,如果以此论画,便是小孩子的看法,是浅显的,倪瓒曾说过“仆之所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唯有写尽胸中逸气才有更高的领悟,也正因主宰形似的东西没有神,所以,在我看来,空,静,远才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画之妙处,在于雅健,在于修养和感悟,而这些正是气韵的体现,形和笔法可以通过练手达到,更重要的是练心。也并不是说形并不重要,但是有形而无气韵,是外强中干的体现,而单有气韵而无形,也是不行的,二者相辅相成。画画要有势,就像画山,心中要有丘壑,如果心中沒有气势,没有这种广阔和深度,你便把握不了大自然的气势。万物皆有气韵,最重要的是传神,也就是气韵生动。书法讲究的是力度,是气;画,是有力的笔触,也是气和力的表现,笔法可以表现气韵,正所谓随心所欲,发于意,走笔运墨,发于心,因世间万物皆为气所成,气势相生。神,远是深远,是一种修养,是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不同的人,气不一样,修养也不一样,正如有匠气的人画画没生机,浮躁,烟火,脂粉等等乃是坏气,应修身养性,画画之人,更应褪去俗气,野气,只有读书养气,才能静下心来,没有过多的渲染。其实,“气韵”一词给了我很多感悟,不仅是在古画里的探索,更是前人的点滴言语中,多读真的很重要,就像画画前我们要去酝酿,要去构思,想象属于你所表达事物的气韵,这正是一种修养的培养,虽然我们不能说像大师那样有很高境界的觉悟,但是,慢慢地在学习中领会,也是一种成长的过程。

心要表达的意,来自于修养,古语有言,修养很重要,只有参透了世俗的一切,看破红尘俗世,才会有更高的领悟,“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我很喜欢这句话,诗画本是一体,其实有很多东西是相通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很多时候,引人深思,触动人心,每张画都有它的意境,有淡远,有寂静,就像画山水,画画目光在要在于深远,不在复杂,

古人认为的山水是活的,气不一样,性情不一样,如果领会了山水的性情,情景交融,便能自如的表达它的意境,正如表达了每个人不一样的世界。笔墨本无情,但是古人却用墨运出了情感,意贵乎远,贵乎深,境远意深,便有了气韵,于是有了生命和宇宙的感悟,因此在古人的画里,能品到很多东西。能画出绝妙的意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读万卷书亦要行万里路。

真正高的艺术境界,在乎迹简意淡。现代人的许多画,掺杂了太多的浮华,不管是名利还是技法,更多的是工匠式的生产, 很多古人的优点,我们都因为脚步太仓促而忘却,甚至丢弃。品读此书,有很多感触,也有很多沉思,其实更多时候,有种笔到意不到的感觉,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真正的含义或许只有在反复研读才会有更深的参悟,这让我在画每张画的时候,都会想清楚自己想真正要表达的东西,因为这样,才会促使自己不断地思考,才会有更高的领悟。记得老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机,只是有的还没被发掘,也许,现在我正在这条路上寻找,探索。只有真正的读过万卷书画,踏过万里路,才会有更深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2]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3]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4] 何楚雄.中国画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爱的境界
好课的境界
养生的最高境界
境界
境界不高
“慎独”的境界
“人师”的境界
把“关心”做到高境界
最高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