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战争年代的艺术瑰宝
2017-05-05马亚琼
马亚琼
摘 要:创作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三首钢琴奏鸣曲,是普罗科菲耶夫最重要与最成熟的钢琴作品,它们在20世纪钢琴音乐创作史上留下了具有普氏风格的重要印迹。本文试对三首作品的创作风格做了概览式的评述。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战争”奏鸣曲;敲击;托卡塔
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从整个西方音乐发展的历程来看,无论是创作史领域,还是钢琴艺术发展史领域,普罗科菲耶夫都写下了浓浓的一笔,其影响力为世人所瞩目。
1 普罗科菲耶夫之于钢琴音乐创作史的贡献
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领域广泛,几乎涵盖了音乐体裁的所有领域。其中,钢琴作品的创作是他最具特色的音乐,不论是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还是其他钢琴作品,一直贯穿于他三个不同时期(国内求学时期、侨居国外时期、回国定居时期)的创作生涯。这些作品充分地体现了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美学观念与钢琴演奏美学观念。在音乐创作史上,普罗科菲耶夫可能是最难进行流派划分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没有被特定的风格所局限,在有些理论家看来,他的创作具有多元、易变、自成一体的特点,带有“超流派”的特征。当然,不管理论上如何进行总结、评价,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作品创作还是独辟蹊径,较好地权衡了现代观念、现代作曲技法的创新运用与古典形式、传统音乐语言的有保留继承之间的关系,写出了既具创新性、又能为听众所能广泛接受即兼具可听性的作品,这对于很多以单纯追求观念与技法上的“标新立异”、却在可接受性上表现欠缺的20世纪的现代钢琴音乐来说,的确显得弥足珍贵。
普罗科菲耶夫在钢琴艺术史上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创作方面,还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于钢琴演奏观念上的创新,开创出真正现代的钢琴演奏风格。在20世纪到来的时候,是德彪西捷足先登成为了20世纪钢琴音乐的先声,他侧重于将钢琴看作是一件无槌乐器而追求朦胧纤柔的音色,追求对于光、色、气氛的描绘与变化。而普罗科菲耶夫的观念恰恰相反,他是最早将钢琴视做打击乐器的开路先锋之一,让钢琴真正变成了有槌的乐器,在作品中把钢琴作为打击乐器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追求干、硬、金属声般而又富有弹性和活力的颗粒性声音。而这些做法,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作曲家们的钢琴音乐创作。所以,有理论家认为,在1910年之后的数十年中主宰钢琴写作的并不是德彪西和拉威尔的印象派风格。把钢琴视为打击乐器的现实反而“深入人心”,深深影响着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和欣德米特等人的钢琴音乐创作。此外,普罗科菲耶夫还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如第六钢琴奏鸣曲、第五钢琴协奏曲)应用了“col pugno”(用拳头捶击)的演奏技巧,可以被看作是1945年以后的先锋派作家用胳膊、手掌在键盘上敲击这些“先锋”做法的先行者吧。
2 三首“战争”奏鸣曲的创作简析
1933年,普罗科菲耶夫回国定居莫斯科,从这一年开始直到作曲家逝世的1953年,往往被理论家们称之为他创作的最后一个时期即“回国定居时期”(1933 ~ 1953)。这个时期也往往被看作是作曲家艺术上最成熟、多产的一个时期。它以早期“狂飙”式的大胆探索以及十余年在国外从事艺术创作的大量实践为积淀,在回国后也就是第三个时期,在技法上仿佛是趋于保守实质却是把现代技法与古典形式、内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制成了自成一家的普氏标签,在彼时的苏联创作出了被认为是“最有特色与最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而三首钢琴奏鸣曲(第六、七、八)即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钢琴作品,这三部作品于1939年相继着手,并于1944年之前的战争中相继完成,因而被称为战争奏鸣曲。这三首作品的创作持续了整整五年,它们气势宏大,充满战争气氛,表现粗犷、强悍的性格,其中既有惨无人道、穷凶极恶的恐怖情景,有时又交织着抒情的段落,表现对和平的回忆和向往。它们是普罗科菲耶夫最好的钢琴奏鸣曲,为普罗科菲耶夫钢琴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一页。无论从规模还是构思、结构、演奏技术等方面,它们都反映了20世纪钢琴艺术特征的彻底的革新。
《第六钢琴奏鸣曲》是三首战争奏鸣曲中规模最大、技术最难的一首。从创作上来看,它结构庞大,以复杂的内容以及忽而辛辣可怕、忽而细腻抒情的尖锐对比著称,使人想起普罗科菲耶夫早期作品中魔鬼的气质,作品让人感受到明显的战争气氛。作品采用传统的曲式结构,现代、新颖的音乐语言,赋予了作品20世纪的音乐品质。同时,在演奏技巧方面,它又有着全面、复杂、艰深的特点,显然,作为把钢琴视作打击乐器的钢琴家,普罗科菲耶夫对钢琴演奏美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敲击性的触键方式、托卡塔式的节奏、各种滑奏、远距离大跳、双手交替快速跑动等技巧被全方位地得以展现,为这首立意独特的战争奏鸣曲增添了技术美学的色彩。这部作品最早由作曲家本人在一次电台广播中亲自弹奏,随后由钢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在公开音乐会中首演了这首奏鸣曲。这部作品可谓是普罗科菲耶夫巅峰之作。所以,从内容到形式、从表现到技巧,这首作品带给了听众全新的音响体验与心理感受,从而成为20世纪钢琴音乐文献中最常上演的经典曲目之一,同时也成为考验演奏者演奏技巧的“试金石”。
《第七钢琴奏鸣曲》是最强有力的一首,也是最杰出的一首。与第六钢琴奏鸣曲同一年起草,最终在1942年仅用了几天时间便一气呵成。奏鸣曲由三个乐章构成,有着第六奏鸣曲同样的魔鬼气质,第一乐章是一个不安的快板,更确切地说是一首魔鬼的谐谑曲——惶恐不安的旋律型,执拗机械的持续低音,赤裸裸的节奏结构,尖锐重浊的调式和声,悭吝枯燥的织体,赋予了这一乐章旋风般放肆尖锐的特征。优美如歌的第二乐章以其溫柔的主题轮廓,张弛有度的速度,明亮的调性色彩,与激昂的第一乐章形成强烈对比,正像第六奏鸣曲的抒情乐章一样,让人不禁联想到普罗科菲耶夫歌剧中浪漫的爱情篇页。第三乐章是以离奇的7/8拍子进行的动力性托卡塔,节奏鲜明,律动强烈,大块的和弦织体伴随急速不停的节奏音流,使人联想起具有无穷力量的俄罗斯勇士为胜利而战的画面。
《第八钢琴奏鸣曲》不同于第六与第七奏鸣曲,第一乐章以温柔忧郁并充满迷惑性与离奇性的主题展开,既没有可怕的喊叫,也没有狂暴的神经质的飞腾,情绪抒情自然;第二乐章是小步舞曲节奏的梦幻的行板,这一乐章的形象内容与第六、第七奏鸣曲的抒情乐章基本相近;在第三乐章里出现了许多大胆的、戏剧性的东西:急速的三连音经过句,顽皮热情的主题,“塔兰泰拉”式的弹性节奏等等。在钢琴演奏技巧方面,既复杂又丰富,是普氏钢琴技巧成就的高峰之一。此曲由埃米尔·吉列尔斯在1944年首演,并获得成功。
三首战争曲作为普罗科菲耶夫最杰出的作品,为其钢琴音乐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作品充满了各种具有创新性、现代性的作曲技巧与演奏技巧,同时这种技巧又用之有度,巧妙地与音乐的表现内容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它的确创造出了属于20世纪的、新颖的、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钢琴音响,引领了20世纪音乐听众新的美学风尚。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希帕尔戈斯(德).普罗科菲耶夫[M].葛斯,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2] 哈罗德·C.勋伯格(美).不朽的钢琴家[M].顾连理,吴佩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