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动画中镜头语言的含蓄之美
2017-05-05邵宁
邵宁
摘 要:动画属于影视美学艺术门类的一种,但是相比而言,动画却能更好地使用“潜镜头”这种带有象征和隐喻意味的镜头语言,给观众带来更多愉悦的审美体验。“含蓄之美,象外之意义”,“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特性之一,我国20世纪成功的美术片如《九色鹿》《牧笛》对“潜镜头”的使用,体现并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感。此外,在叙事动画中,使用“潜镜头”还能引发观众对动画主题的深入思考。本文将通过分析优秀动画作品对“潜镜头”的使用,向读者阐述叙事动画中这种特殊镜头语言的含蓄之美。
关键词:叙事动画;镜头语言;象征与隐喻
影视传媒艺术是20世纪初最受瞩目的新艺术创造,它从造型、画面、叙事、视听等各个方面更具象地对现实生活进行再现,成为促进文化事业并扩大传播范围的最佳途径。但是,影视传媒也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造福文化事业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有学者指出过于具象的影视作品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人类大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文化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通俗与直白地模仿现实的影视作品也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无论是哪一方面都要求影视传媒做出顺应时代变化的改革。21世纪以来的中国动画也一样难以摆脱叙事过于直白,说教意味较浓,缺少丰富幽默并且具有深度的内容和形式。改变这一现状的措施和策略有很多种,本文旨在从带有象征意味的“潜镜头”,一种含有丰富美学意味的镜头语言出发,探索动画创作者如何设计并使用镜头语言来丰富作品的内涵,开拓作品的表现形式。
1 动画中的“潜镜头”
常勤毅提出,所谓“潜镜头”是指:“编导通过直接映入(或传进)观众眼睛(或耳朵)中的画面(或声音)含蓄、委婉地表达出画面中一种或者几种潜在的内涵。这种运用影视手法表现‘象外之意的镜头,我们赋予它一个新的影视美学词汇‘潜镜头。”“潜镜头”共有五种美学特征,分别为美学象征性、美学隐喻性、美学暗示性、美学替代性和美学省略性。并且这五种美学特征是相互融合的,在一些哲理性叙事动画的应用之中就更加明显,比如《雇工人生》(2008年阿根廷悬疑动画电影)、《猫汤》(2001年日本恐怖动画电影)。
在叙事动画中,“潜镜头”应用的原因可分为主观与客观两个原因:主观原因,源于创作者的主观表达欲望,“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的总和”,身处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创作者们从生活中悟出一点看法和态度后,或是为了营造一种美感和意味,或是为了某些制度的原因无法直白表述,“潜镜头”便成为了他们表达想法的最好工具;客观原因,源于观众精神需求的日益增加,观众需要在动画作品中体现日常生活中体验不到的丰富多彩,充满想象与创意的视觉世界来刺激他们的视觉,满足他们的对精神娱乐的需求。
在叙事动画中,“潜镜头”的使用主要应用于服务叙事,服务主题,服务气氛。
1.1 “潜镜头”为叙事服务
我们经常发现,在影视作品中,有些镜头用一些事物暗示或者象征与之有相似之处的另外一件事物,这种镜头语言的作用就是在一段复杂的剧情中暗示故事情节的变化、发展与转折。叙事动画《摇椅》曾获得1981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妻子两次即将临盆之时,都看见窗外有“送子神仙”抱着婴儿出现,这是一种很典型的用民间的神话人物来暗示情节发展的镜头叙事方法,体现了“潜镜头”的美学特征中的美学暗示性与美学替代性,用暗示的手法却明确地向观众传达了有婴儿出生的信息,增加了审美趣味,并且替代了实际生活中常见以产妇痛苦表情变化来表现分娩过程,这样的处理更显得亲切、舒适、流畅,也避免了一些让观众产生不适的画面,给人一种意境无穷的体验与感觉。除此之外,《摇椅》是一部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动画短片,创作者想要营造一种温馨、和睦、欢乐的家庭环境,使用这样的表现手法也是相当恰当的。《摇椅》中还有另外一处非常出彩的“潜镜头”,并且是一个长镜头,用孩子们围着摇椅上的母亲转圈跳舞的场景来表现时间的流逝。随着摇椅的转动,母亲慢慢老去,孩子们也逐渐长大成人,一个个离开了自己的家,最后只留年迈的老母亲一人孤单地坐在摇椅上,摇椅也随之越摇越慢。这段镜头语言体现了“潜镜头”的象征性和隐喻性,前半段是表达儿女绕膝的天伦之情,后半段表现离别的无奈和孤独,这样的熟悉的画面让观众产生了共鸣,将几十年的时间变化浓缩于这几秒终更是让观众产生对亲情对离别的思考。这段“潜镜头”的使用拓宽了观众想象的空间,体会到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绪,用了一种含蓄的手法,并不直白但一下触动观众对亲情最敏感的神经。由此可见,“潜镜头”所包含的内涵与信息可以非常充实,观众除了得到更多的剧情信息、获得自由思考和想象空间之外,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这种“点到即止”的含蓄意味。
1.2 “潜镜头”为主题服务
有时“潜镜头”的使用,是为了传达本动画需要倡导的一些思想和观念。宫崎骏的动画《千与千寻》中有一段镜头语言,表述的是千寻与无脸人乘坐火车前往钱婆婆的住处。这看似只是剧情发展中的一个过场,一段小插曲,但是仔细斟酌后发现宫崎骏并未浪费这三分钟的镜头语言。这三分钟不仅仅是展现本电影所创造的奇妙虚幻空间,并且向观众表达了创作者对现代生活的一种反思。这三分钟内共有16个镜头,下表详细描述了16个镜头的内容与景别处理。
在这三分钟的“潜镜头”叙事之中,主要人物有千寻、无脸人、小宠物与透明的乘客们。乘客们始终低头不语,保持冷漠,有条不紊,对周遭的环境与人都没有任何兴趣和好奇,千寻会留意观察身边的每一个人,主动邀请无脸人坐到她身边。在列车缓缓的行进中,只有千寻回头看向窗外消逝的美丽风景,关注路边的路人。宫崎骏在这段镜头中,黑色透明的乘客就是指代着如今的日本成年人,日夜在各种交通工具中奔波,每天重复着机械无趣的生活,对周遭的人、景各种事物都失去了好奇心,变得漠不关心。那么透明的乘客那张似有似无的脸,也辨别不出他们的具体身份,这便是每个人生命中过客的最好象征。而千寻代表了儿童,保持着热情、好奇心,对路人亲切、友好,她与乘客的反差形成了一种对比、暗示與衬托。《千与千寻》的主要剧情讲述的是千寻的父母因为贪婪与懒惰而变成了猪,千寻为了救父母到“油屋”工作的事情。那么该动画的主题旨在批判成年人失去童真后的无限欲望,而倡导成年人也要学会像儿童一样对生活保持好奇与热情,不要让欲望吞噬了自己的初心。那么在这三分钟的过场中,同样通过千寻与乘客的对比来表达了宫崎骏所要表达的意思,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这就是“潜镜头”的美学意味之处,给观众营造着假象的虚幻世界,并且潜移默化地在传达着主题思想,这种暗示与隐喻并不是特别容易被发现,但观众加以思考与体会,就会感叹创作者的精妙的思维逻辑与良苦用心。
1.3 “潜镜头”为气氛服务
第三种用途是为了营造影视作品中的气氛,不用于补充说明具体的剧情,也不用表现作者所暗示的主题,只是单纯用于暗示情绪与氛围的变化,这种用法却是在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种“潜镜头”。比如,我们经常看见用“电闪雷鸣”的空镜头来暗示人物的情绪由平和转为气愤,或是用水龙头滴水的空镜头来渲染沉默顾忌的心理转变,这些都是“潜镜头”的使用。
2 平衡创作者的主观想象和观众的理解能力
“潜镜头”是非常考验创作者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镜头语言,它虽然可以让动画创作者有更多的自我表达与表现的空间,但是一部创作者用只有自己明白的晦涩难懂的语言来表达自我情绪的动画不能算作一部面向观众叙事动画。而上述现象在我国动画作品创作中也时常发生,美学家阿恩海姆曾提出:“一件作品给人留下初步印象,或许会像梦境中的情景那样,模模糊糊,但艺术家在创作这件作品时,其中的形象却不能有丝毫模糊。创作是一个精雕细琢的过程,作为一名艺术家,它必须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把那些适于表现主题本质的东西,同那些偶然的冲动严格地区分开。”很多艺术家为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与形式,在进行联想活动时带有明显的纯粹个性色彩,并没有考虑到这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只是凭借一种偶然的冲动或是自己的主观想法进行创作,那么必然将自己的创作与观众的理解完全的割裂开。那么在镜头语言的设计上,需要使用到“潜镜头”的时候就要求我们仔细斟酌处理替代事物和被替代事物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并且这种联系不能完全依附于个人的判断,要考虑到观众是否理解。那么对于多数创作者,自我表达方式是否能够让观众理解,也成了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作品做好了面向普罗大众的定位,那么平衡自我与观众就非常的重要,这样学会正确并且巧妙地使用“潜镜头”可以更好地为作品增光添彩。
3 结语
“潜镜头”所带有的含蓄的美学意味是用于提升作品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手法。对于观众来说,过于直白的表述显得索然无味,太有主观色彩的表达又令他们产生距离感,无法认同和理解。所以对于创作者来说,找到“潜镜头”在自我创作欲望的表达与观众的理解接受单位之间的平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要求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斟酌和考量动画的前期策划工作。做一部精品叙事动画不容易,做一部优质的、深入人心的叙事动画更不容易。但是我们也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主题明确、叙事流畅又发人深省的个人动画作品正在逐步出现。我國动画在制作优质长篇这方面还在探索之路上缓慢前进,希望优秀的动画人才能坚守在动画制作的岗位上,为中国动画的复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马赛尔·马尔丹(法).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2] 李显杰.电影修辞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 丹尼艾尔·阿里洪(乌拉圭).陈国铎,等,译.电影语言的语法[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5] 徐晓丽.影视语言叙述表意方式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6] 常勤毅.论影视艺术“潜镜头”的美学特征[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