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7-05-05侯媛媛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2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

摘 要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应遵循自身发展的逻辑,回归大学的根本,以科学理性思维重新审视大学问题,厘清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进路,从理念上重塑大学精神,从定位上重筑大学格局,从制度上重建大学治理结构,进而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以高质量的教育产品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

作者简介:侯媛媛,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研究方向:形势与政策、法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386

一、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广义方面

纵向来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发展历史)决定了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难度较大。发展历史较短,自1895年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公學(天津大学的前身)建立到今天也不过121年时间,加上受几千年封建社会科举等考试制度的影响,基础薄弱,“板凳”深度不够,改革经验不足,同时,当前近3000所高校的办学水平良莠不齐也导致改革尾大不掉,出现部分高校跟不上节奏,甚至是偏离正确的改革方向。

横向来看,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面临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之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高等教育作为高质量劳动力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具有不可替代性。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要不协调,高校分类改革也面临诸多问题,一些高校随波逐流,盲目攀比,定位不准,给供给侧改革带来很多困难;二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之于高校学生和学生家长对高校的期待所面临的问题。学生和家长相对高校而言是消费者,高校是供给侧,如何办好让学生和家长满意的教育也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狭义方面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主要面临以下突出问题:

1.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产能过剩”。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与精英化的矛盾导致高等教育“产能过剩”,“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全国高校每年的招生规模从2000年的221万增长到2015年的700万,以平均每年30多万的速度不断增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显,“就业难”和“毕业就失业”等一度成为国民关注的焦点和热词。

2.师资队伍建设不均衡,教育人才相对匮乏。东部地区师资力量强,中西部地区师资力量较弱,公办高校相对较强,民办高校相对较弱,分布在教育界的社会精英人才数量明显不能满足教育的实际需要。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师资问题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和高校自身的高度重视,部分民办高校师资规模和质量严重匮乏,规模扩张和培养质量不相协调,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跟风,甚至偏离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

3.高等教育“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注重培养理论型人才的高校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校少也是导致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缺乏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这一问题主要是由师资问题导致的,高校引进的大部分教师属于年轻刚毕业的研究生,缺乏社会生产实践经历和经验,直接到教学一线讲课,必然会带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后果”,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同样很难直接适应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或者说学生在毕业后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培养乏力,跟不上改革的节奏。

4.公办高校缺乏活力和改革动力,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不少公办高校办学墨守陈规,改革流于形式,管理缺乏活力,创新缺乏动力。学科专业建设追求大而全的多,追求小而精的少,行政化色彩较浓,学术氛围不厚,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较弱。

5.民办高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以及大学治理等问题层出不穷。民办高等教育占有中国高等教育三分之一的版图,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在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扮演者及其重要的角色,民办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同样影响着国家整个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尽管如此,还有一些民办高校办学目的不纯,甚至偏离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盲目追求效益,为招生宣传不惜代价,为学生培养和学生就业精打细算,舍本逐末,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下,完善和落实现代大学制度迫在眉睫。

6.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产教融合没有深度。推动校企合作是国家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近些年,这项工作在持续推进,但步伐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高校热衷于“搭台子”“摆架子”,校企合作工作老是写在纸上,说在会上,挂在墙上,不能够实实在在的落到地上,企业文化和社会实战技能没能真正进入课堂等各个育人环节,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也很少能直接受益于校企合作。

7.高等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改革问题突显。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根本和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思想革命和理念革新。在当前这个理念过剩的时代,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方法、理念层出不穷,各种思想理念的冲突、矛盾以及融合导致了高校和教育工作者无所适从。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对国外成功的教育改革经验和教育理念借鉴吸收不够,对国外较好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管理经验等缺乏区别性和研判性的吸收借鉴,有的全部照搬,有的全盘否定,严重影响了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二、解决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若干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化教育的矛盾,也就是解决规模扩张和培养质量的问题,解决高等教育“产能过剩”的问题

一是要坚决实行分类培养,强化区别指导。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精神,结合地方行业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分类培养制度体系和学生管理模式,把学生的需要和职业规划分类整理,因材施教,个别指导,跟踪服务,定期反馈,针对性培养,充分突显分类培养的作用。二是要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培养质量,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堂教育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是课外的育人质量,课堂之上不能只教书不育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除此,育人功能更多的体现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环境育人等等多个方面,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趋势下,只有变革培养方式,强化质量意识,才能使高等教育“产能过剩”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政府介入,解决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大学治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政府要加大对民办高校的介入程度,其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无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让民办教育感觉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优越性。其二,要加强监管和质量评估监测,强化党管教育,深入实施质量监控,从源头抓起。其三,要把好民办高校办学的“方向盘”,在充分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要组织有关专家团队经常性的为各高校的健康发展“会诊把脉”,帮助高校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学校治理和发展思路。其四,政府要坚决将高等教育(高校)分类改革进行到底,做到各个高校虽然“产品”不同,但质量均为“优等”。其五,政府在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要对高校人才(师资)队伍建设深度干预,杜绝在师资上弄虚作假,有效保障高校师资力量,这是办好高等教育的最重要基础之一。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强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的相对均衡分配,鼓励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走进大学,走上高校讲台,切实改善和保障高等教育人才的工作生活待遇,解决教师的生活和发展需要,确保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在高校能够“留得住、干得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其六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的干预力度,高校的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中坚力量,师德师风建尤为重要。

(三)社会介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办學活力,解决公办高校办学活力的问题

一方面,本科二批三批合并招生后,对部分高校招生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政府让高校参与市场竞争促进教育公平的正确决策。另一方面,就是要确保社会的全方位介入,强化市场竞争和社会评价监督,健全评价机制,让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向家长、企业和社会公开,确保教育透明,与社会无缝衔接,让学生、家长和企业共同参与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给学生、家长和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有效刺激高校尤其是公办高校的办学活力。

(四)企业介入,产教融合,定向培养,多元化教育,解决“供需脱节”的问题

一要强化定向技能型人才培养。伴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给高校改革带来的机遇,针对国家和地方人才需求旺盛的行业企业,重点定向培养“有一技之长”和“术业有专攻”的人才,实现不同层次的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行业产业的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比如,有些院校侧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螺丝钉,而有些院校则侧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动机”,这些是根据不同高校自身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高低确定的。

二要注重校企“区别融合”。不同层次高校,企业介入程度不同,企业进校与师生顶岗工作相结合,实行“区别融合”。比如,对“双一流”高校的校企融合要强调与高精尖企业的科技创新的合作与交流,对“职业院校”要强调“批量输送和顶岗实习”,对“应用技术型”高校,要强调企业文化、企业生产和企业人才入校入课堂,学校师生入企业开展生产时间和技术合作等等。

三要着力化解“实现校企融合的难点”。深度的校企融合就是要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等,实现校企融合的难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办学定位问题,有些学校办学定位不科学,对校企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安全问题,学校和企业一般都会顾虑到学生的安全与管理,导致合作难以推进。三是利益问题,学校想借助企业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又担忧自身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以及人才的流失等等。解决问题的关键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和法律约束;二是企业自身要增强文化魅力和感召力;三是政府要为校企融合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和制度保障。

(五)思考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先进理念,推动高等教育思想理念的革新

如何有效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实现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方法、理念的有机统一,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所在。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对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对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想理念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有些高校在学生思想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品质等传统思想文化教育方面做得较弱,有些在职业理念、动手能力、技术创新内等方面做得较弱,这种“偏科”的现象普遍存在,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两种思想理念有机融合。解决高校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东西、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通俗来讲就是如何发挥大学教育的核心功能?众所周知,大学的四项重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这是对高等教育作用的高度概括。具体来说,高等教育的每项功能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那么,归根结底,高等教育的改革就是要解决怎么通过受教育者来实现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蒋妥.走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之路.人民政协网.2016.03.13.

[2]李玉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教育探索.2016(5).

[3]方法林.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大学教育.2016(9).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