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做好烹饪专业学科带头人
2017-05-05王晓春
王晓春
【摘要】近几年省教育厅在省重点职业中学、合格职教中心建设基础上,又以示范专业建设为切入点,走学校内涵发展道路。烹饪示范专业的建设除了要有先进的硬件设备和一支优秀的团队,还必须要有一个具有过硬的素质和责任心很强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否则示范专业是不可能建设好,更不能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烹饪专业 学科带头人 课程改革 专业技术 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4;TS97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253-02
学科带头人是根据教学工作需要,由学校聘任管理一个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研究以及科学研究的负责人。近几年省教育厅在省重点职业中学、合格职教中心建设基础上,又以示范专业建设为切入点,走学校内涵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又以课程改革为着力点,推进江苏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在此形势下,但是很多学校烹饪示范专业创建后,却并没有起到示范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校领导对验收过关的示范专业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所任命烹饪学科带头人的工作力度不够,这点我认为比第一点更重要,因为示范专业验收合格后其主要工作还是要靠学科带头人去做。可见学科带头人工作尤为重要,那么对烹饪学科带头人有那些要求呢?
一、烹饪学科带头人应具备过硬的素质
(一)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高的政策水平
烹饪学科带头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集中体现在具有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政策水平是指烹饪学科带头人在处理管理事务时具有的政治头脑和政治立场,同时善于学习和把握政策文件,能准确把政策精神贯彻到教育教学中。
(二)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烹饪学科带头人的专业知识要深厚、教育理论要有一定的宽度,相关学科知识越宽越好。烹饪学科带头人应该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行业知名的专家或能工巧匠;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善于发现教学与科研中的问题,并能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
烹饪学科带头人应该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应该组织本专业人员开展各种教学与科研活动,在本专业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一定的领导艺术。
二、烹饪学科带头人的职责
(一)认真做好专业开发工作
1.组建由行业专家、餐饮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和校内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专业开发、管理和建设工作。
2.专业设置内容应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有利于学生就业的原则。
3.认真组织社会人才需求调研;通过广泛而深入的人才需求调研和岗位工作调研,了解餐饮企业对岗位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4.引入行业标准,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实行工学交替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二)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工作
没有好的教师团队对各项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都不可能达到预定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并形成自身的特色;
1.加强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进行;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将知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实验教材培训等结合起来。
2.制定教师进修计划,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年青教师进实验室,定期派年青教师去餐饮企业锻炼,并将其情况纳入考核,不合格者不能上讲台。通过有计划的培养,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水平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3.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制定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科研项目的研究,经常把素质好、工作积极的烹饪专业教师送到外地培训,使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4.认真开展“青蓝工程”活动,让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5.提供政策从餐饮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任教。
(三)抓好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
1.很抓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以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为先导;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基本形成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文章上,要落实到行动上,如“以就业为导向”如何体现在你的管理工作上,如何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上。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烹饪专业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转变要从七个方面进行: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烹饪专业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转变;烹饪专业教师由以往的“讲三练二考一”向“讲一练二考三”转变,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烹饪专业教师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由强调统一要求向因材施教转变;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向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培养特色高职人才转变。
2.加强烹饪专业教师课改能力的培养
坚持“三以一化”的目标和宗旨。以骨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整体提高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规划和计划,将校本培训作为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将知识培训、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和实验教材培训等结合起来,把新课程培训作为当前教师教育的主要內容。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烹饪专业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水平,使教学实验过程成为烹饪专业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3.转变教学方式改革课堂教学
运用多种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探索任务驱动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倡导以实训操作为主,教室教学为辅助的教学形式,积极推进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努力打造以能力为本位,以烹饪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积极转变烹饪专业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的意义。
4.建立促进烹饪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
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烹饪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课程执行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发挥评价对课程实施的促进作用。在评判烹饪专业学生的学业成绩上,要把课程终结性考试与学习过程考核中的考核结合起来,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改变一张卷定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
5.加强课题研究,提高业务素质
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烹饪专业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水平。
(四)注重烹饪专业文化建设
通过建设烹饪专业文化,能引领烹饪专业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和实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专业,是职业学校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专业文化建设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专业成长有着强烈的指向功能,对专业发展有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1.精心布置,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2.明确师生工作流程,规范师生的操作过程。
3.明确学生发展目标,激发专业学习兴趣。
4.增强教师专业归属感,规范教师专业行为。
(五)积极参与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验)基地建设
积极协助实训处搞好校内实训(验)基地建设,完善各课程实训设施。创设一流的实验实习环境,对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及学生校外活动的管理措施、安全保障等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以确保课程的正常开设和教学质量。
2.产学研基地建设
坚持软硬并重,同时做好软件建设,包括实训教材、实训指导教师队伍、规章制度等,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立足高起点,兼顾新技术。职高培养的是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要使学生掌握当前应用的技术的同时,兼顾熟悉新出现的技术应用。因此,在实训(实验)设施的建设中,充分反映出技术先进,知识先进,产学研运作模式先进的特点。做到以产带学,走出一条产学结合的创新路子。
3.校外实训(验)基地建设
在实训(实验)设施建设中,坚持校内校外统筹考虑。充分挖掘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把实训基地建在校外,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校外实训基地无偿或优惠提供实训设备及实训材料,有效解决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不足的矛盾;无偿提供实训场所,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联合指导学生的理论、技能学习,缓解了校内实训教学按排上的压力,实现了实训条件的社会沟通;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场景中,建立模拟就业系统,餐饮企业接收或帮助推荐受训学生就业,实行预就业制。
(六)明确素质教育与烹饪专业技术教学的关系
现在有不少烹饪专业学生成绩优秀,技术能力强,但却被餐饮企业列为“不受欢迎”的学生,原因何在?主要是他们缺乏对社会、职场中的文化和规则的了解,缺乏团队精神、敬业精神,缺乏职业道德和操守。这是对以就业为“指挥棒”,忽视素质教育的警示。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不仅靠技术培养,更要依赖素质教育。
将素质教育的理念纳入烹饪专业教学计划,职校素质教育应依据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高或增强学生的某些基本素养;如理想信念、法律道德意识(特别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素质(业务能力、踏实肯干、创新、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等。根据对职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理念,应紧扣专业特点体现专业思想、精神及其要求,将素质教育内化为专业技术教学内容,特别应突出职业道德素质的内容。在制定烹饪专业教学计划的同时,应将职业道德素质等纳入教学计划,并给予一定的课时。
总之,烹饪学科带头人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势和任务千变万化,但是在工作中要始终相信,烹饪学科带头人不能只做各种制度制定者,而是要把各种制度如何去很好的去实施。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标准》2003年.江苏省教育厅.
[2]《江苏省職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标准补充说明》2003年.江苏省教育厅.
作者简介:
王小春,(1970-),男,汉族,江苏泗阳人,泗阳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研究方向:烹饪工艺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