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2017-05-05王倩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1期
关键词:生活数学教学

王倩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1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颁布的《国家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对所学的问题产生兴趣。

如我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提问:“同学们,我们平时所见的汽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们肯定地回答:“是圆形的。”我问:“如果是方的或椭圆形的呢?”学生们笑了,连连摇头。这时我用电脑演示了圆形、方形、椭圆形三种轮子汽车行走的情况,然后指出: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短短的几句话,调动了学生積极探求知识的内驱力,激起了学习热情。

再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我录播了几条新闻:

1、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了6.4%。

2、2013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3、201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前一年的125.3%……

然后让学生出示他们自己从报刊、杂志等收集到的百分数。这些数字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初步感知了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探索中。

二、捕捉生活素材,重组教学内容

数学教学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比如在教授“按比例分配”时,书上原有的例题是: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由于学生都是些城市孩子,对于农作物缺乏相应的了解,所以对于这道题目没有丝毫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

老师:“同学们,学校最近新购买了一批新书,大家想看吗?”

学生齐答:“想看。”

老师说:“分给我们班60本书,班里有四个小组,你们想一想该怎样分?”

大家集体讨论,有同学说4组平均分,可有同学说每组人数不同,不应该平均分配。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应该按照每组的人数分配,老师指出这种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然后让学生讨论这道题的做法。

像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喜欢学数学、愿意学数学。

三、联系生活画面,感悟数学规律

数学中有关的概念、定义、公式、法则等都体现了数学的某种规律,教学时教师可组织操作、模拟、合作等活动,将数学习题中的具体情节和数据适当调整,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素材来取代,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体验,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比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加要减”的道理,我把书上内容1264+98=1264+100-2教学情节进行了改编,组织学生模拟实际生活中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活动:爸爸本月工资1264元,这个月奖金98元,现在一共多少元?让学生表演发奖金,付100元找回2元的情节。通过生活化的表演,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体会了数学、理解了数学。

四、观察生活经验,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比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如天天上学要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外出旅游得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如: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五、回归生活实践,学会解决问题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实际背景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完“利息”的有关知识后,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银行去了解各种存款的利息的,算一算1000元人民币怎样存比较合算?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不但要了解利率,还必须考虑钱存多久,最后考虑存钱的方法,是逐年存再逐年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存入,还是整存整取?有没有国库券可买?然后大家进行交流汇报,并阐述理由。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加深了对“利息”的理解,进一步掌握了利息的计算方法,还让学生体会到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再如结合“春游”活动,可以在活动中渗透统计、概率等数学知识。让学生观看儿童乐园几个游玩项目的录像。问学生:“如果要去玩的话,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说:“我想了解价格,哪些项目是免费的,哪个项目比较刺激,某项每次能参加多少人?”老师接着出示价格表:“你想玩哪些项目?根据你的玩法,算一算共需要多少元?”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有的项目可以和别人合作,因此可以减少开支。老师问:“如果每人给20元的游乐券,你能设计一个游玩方案吗?”这节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为背景,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观看录像→出示价格→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有条理的教学程序中,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数学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证明,数学必须融入学生的生活,变枯燥为丰富,变乏味为有趣,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并进行再创造,学生才会愿学、乐学、善学,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的本质性任务。

猜你喜欢

生活数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