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小提琴的民族性追求
2017-05-05周砚馨
周砚馨
摘要:中国小提琴在外来文化的发展基础之上,在中国的民间音乐中汲取到了丰厚的营养,并且在此基础上进入了现代中国小提琴演奏与教育事业的鼎盛时期,中国小提琴也以自身独特的民族风格逐步融入到世界中,并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演出形式。
关键词:小提琴 民族性 全球化语境
中图分类号:J6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24-0083-03
音乐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思维模式以及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并且渗透到了整个音乐作品之中。中国小提琴中的民族性就能够具体表现为反映中华民族本质力量的民族文化意识。从音乐的历史实践进行分析,音乐的民族化是外来形式在该民族中进行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并能够有效反映出现实生活,以及体现出本民族独有的思想感情。通过音乐的民族化发展,能够使得该文艺作品更加具有民族气派以及民族风格。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小提琴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拥有能够体现出自己民族特色的作品。
一、题材的民族化
音乐艺术是人民的生活、思想以及感情的一种具体体现,并且和民族习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现阶段全世界的音乐在基本理论以及形式上都大致相同,但是其具体的表现风格则都拥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悠长历史也诞生了自身独有的民族文化,并且对小提琴的在本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使得其打上了中華传统文化的烙印。
民族的音乐题材是音乐家继续创作时的永恒源泉,而中国的作曲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也都非常重视其创作题材的民族化。在进行音乐创作的过程之中,对于民间音乐的素材选取也非常重要。中国的小提琴作品多是运用了戏曲、民歌以及民间乐器素材来继续创作的,而在音乐题材的选择上面,也多是运用一些具有浓厚中国民族特色的风情习俗。比如小提琴家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就是运用了山西北部《城墙上跑马不回头》为主题进行创作的。
音乐题材作为音乐作品的基础材料,也是该音乐形式能够进行民族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而至于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才能够进一步实现音乐题材的民族化,并能够奠定中国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坚实基础,使得其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效载体。比如张洪岛所创作的《古曲》就是改编于传统曲牌《汉宫秋月》,并且完美再现了一个短小的、用连续的颤音来演奏了两个八度下行四音列的华彩乐句,并且具备了民间艺人在演奏高胡时即兴发挥的这一手法。而小提琴曲《新春乐》则是运用了欢快的节奏与旋律,来描绘出我国人民在欢度春节的过程中其欢欣喜悦的心情,这也是在我国传统民间音乐《卖扁食》的原型材料上进行进一步加工而创作的,该乐曲的音调朴素欢快,其主体也活波跳跃,并且具备浓郁的地方风格。小提琴曲《新疆之春》则体现除了一种乐观豪爽的感情,其演奏时流畅奔放,具有鲜明的维吾尔族民族音乐风格。该乐曲分为单三部曲式,通过钢琴伴奏的巧妙配合,把新疆人民拨打手鼓时纵情歌舞的形象充分描绘了出来,并且收到了非常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风格的民族化
风格作为艺术作品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评判该艺术作品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世界音乐史上,我们可以发现每个民族的艺术都应当具备有该民族的风格特征,但是形成这种民族化艺术风格则是由该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以及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来共同决定的,并且需要体现出该民族自身的审美理想以及审美需求。构成音乐创作的民族风格是音乐语言。音乐艺术的乐汇以及旋律是音乐语言的基础,并且是民族风格的本质存在。通过对民族风格的强调,一方面能够准确表现出该民族的生活风貌,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得音乐与该民族人民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
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发展的途径以及审美观点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前者注重于意境的留白,创作过程中的随意性也相对较强。而后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形式则比较严谨,并且拥有很强的逻辑性。中国的小提琴乐曲也在以自身独特的民族风格逐步融入到世界之中,并且在发展过程之中与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表现的手段以及手法也与西方的小提琴音乐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中国的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指的是运用我国民族的音乐风格,并且在西洋小提琴的原有技巧上面来结合中国民族乐器的激发,来使得小提琴的表现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出一种新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演奏风格以及特点。通过与中国传统音乐表现形式的融合,能够有效体现出推陈出新的创造思想,并可以进一步拓宽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与世界文化艺术的交流领域,并有助于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接轨。
中国的音乐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历史,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都特的规律以及审美观念。而中国的小提琴艺术也与钢琴等外来艺术相同,走上了一条比较成功的民族化道路。现代的中国小提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发展形态,并且能够借助于外来的乐器将中国的传统音乐进行进一步发展。这里的传统音乐指的是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音乐形式,其中包含着古代的歌曲、民歌、戏曲以及民族器乐等多种形式。
依靠中国传统民歌、风俗所创作的小提琴音乐作品有很多,并且有着以下几个类型:一类是根据我国民歌或者民间音乐的音调素材来创作的小提琴曲,比如说马思聪的《山歌》,杨善乐的《善乐》等;第二类则是借助于整首民歌或者民间音乐来继续创作的小提琴曲,比如说高世恒的《海边行》;第三类则是借助于中国民间乐器而移植改编的小提琴曲,比如说杨宝智在原竹笛曲上改编的《喜相逢》,这首小提琴曲沿用了笛子曲的结构,也就是在一个主题上加三个变奏共四段,并充分表现出了乐曲内容中大团聚那种热闹欢腾的画面。这首小提琴曲《喜相逢》也是当年小提琴民族化的一次成功尝试。
三、技巧的民族化
演奏技巧作为体现出艺术风格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音乐艺术的表达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演奏技巧的民族化这一方面,中国的一些小提琴作品主要是学习以及运用了民乐的演奏手法,比如说一些作品中就运用了滑音以及弓法等,这些演奏手法的合理运用,也能够为小提琴这门音乐艺术的演奏开拓出一个新的天地,并且可以进一步扩大世界传统小提琴的表演艺术。
在运用外国作曲技法以及发挥出外国乐器演奏技巧的前提下,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与中国传统音乐进行结合,能够使得中国小提琴的演奏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作曲家通过与小提琴演奏者继续合作,来对小提琴的表现技巧进行掌握以及了解,并能够在未来的创作过程中加以应用。比如作曲家陈钢所创作与改编的一些小提琴演奏作品《苗岭的早晨》《阳光普照着塔身库尔干》等,都能够在充分发挥出小提琴自身独特的音色与技巧这一基础上,来将民族情怀丰满的表现出来。比如小提琴曲《梁祝》就能够根据情感的要求,来模仿出古筝效果的弓法,并可以在一连串的迂回级进音型之后,存在着八度关系的两个顿音,从而模仿出琵琶扫弦效果的弓法。在《梁祝》小提琴曲中“抗婚”这一情节中,还需要将其演奏出琵琶扫弦的激昂,还有的民族乐器在具体演奏过程之中,具有着即兴演奏手法中的各种装饰音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滑音,这些也都是运用小提琴来演奏中国作品过程中所需要借鉴的部分。滑音作为一种具有戏剧性的歌唱模拟滑指方式,其具备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并且相似于民族歌唱家们感染肺腑的演唱。《梁祝》中小提琴的滑音在一般的西洋乐中是几乎不存在的,并且只有在民乐的二胡以及其他一些民族拉弦乐器之中才能够产生出这样的效果。在通过对滑音进行合理的加工融合之后,就能够使得其效果既适合于小提琴的演奏方法,又能够与整部音乐作品的风格吻合在一起,从而变得更加的符合中国神韵。
一些小提琴作品在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这一基础上,来将交响乐的表现力进一步丰富,通过吸取一些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也能够将该乐曲想要表現的形象深刻刻画出来。
此外,杨善乐在小提琴曲《夏夜》的主题旋律弓法、指法选择上面,也吸取了我国一些民族拉弦乐器的演奏特点,其神韵也与中国的传统音乐非常接近。作为我国第一首专门为小提琴曲而创作的民族化独奏曲,《夏夜》也被一些音乐界的专业人士评为了富有中华民族风格的小提琴独奏曲。这首小提琴曲根植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土壤之中,并在汉族民歌中汲取充足的养料,并且能够在汉族民歌之中汲取到充足的养料,来将民族乐器的大筒演奏特点移植到小提琴上面。可以说在我国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夏夜》这首曲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并且能够为我国的小提琴民族化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进行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的过程之中,作曲家们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出小提琴自身的丰富表现力,还需要注意到相关旋律的器乐化,这样才能够使得该作品具备有器乐化的特点以及民族特色。
中国民族的历史、语言以及文化习俗都与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思想情感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人们独特的审美习惯也会对小提琴的民族化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来使得小提琴艺术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烙印。中国的小提琴曲要想走入世界不仅需要数量众多的、能够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小提琴曲目,还需要拥有一大批既能够掌握国际比赛曲目,也能够充分掌握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特点的小提琴演奏家。
四、结语
中国在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已经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其最终结果也表明小提琴音乐能够很好的贴近中国人的音乐欣赏品味,这也为小提琴音乐在中国的大众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民族音乐作品进一步焕发了活力,并且具备了新的美学品质,从而达到进一步扩宽民族音乐创作道路的目的。通过中国小提琴的民族化发展,不仅能够展现出中华民族的音乐以及音乐文化,还能够对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因此说中国小提琴作品不仅仅是东方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的结晶,其本质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桂昭兮.小提琴艺术在中国“民族化”的历程与影响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年.
[2]王轶娜.马思聪小提琴《绥远组曲》音乐分析与演奏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3]谢颖.中国小提琴民族化道路的重要意义[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