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国家画廊”的“文化+”融合之道
2017-05-05张恒军
张恒军
荣宝斋前身“松竹斋”,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1894年开设分号荣宝斋,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雅意得名,至今300余年。1950年公私合营,“荣宝斋新记”挂牌,1952年荣宝斋成为国有企业,并以郭沫若题词墨迹“荣宝斋”为标准商号字样沿用至今。新记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荣宝斋在市场经济的磨砺中,逐渐转型为集书画经营、文房用品、木版水印、装裱修复、拍卖典当、出版印刷、展览展示、教育培训、茶文化、进出口贸易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企业,拥有“木版水印”和“装裱修复”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现隶属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荣宝斋是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和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2007年,荣宝斋被评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企业”;200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百年品牌”;2011年,被文化部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5年,荣宝斋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荣宝斋始终坚持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宗旨,不仅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而且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享有“国家画廊”和“民间故宫”之美誉。
近日,商务部等1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老字号传承和创新传统技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推动老字号积极对接资本市场等八项具体任务,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带来政策东风。荣宝斋,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知名老字号品牌,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史,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文化的时代名片。荣宝斋的“文化+”发展战略,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文化+经营”:顾客至上,引领消费
荣宝斋前身松竹斋,原本是为当时进京赶考的文人学士提供方便而建立的一家南纸店,主要售卖文房四宝相关用品,由于有着明确的服务定位,发展思路也较为清晰,所以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市场成绩。新中国成立后,荣宝斋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与顾客至上的思想进行有效整合,以顾客为本也成为了荣宝斋的服务宗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荣宝斋更是多次强调,竭诚为顾客服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生存之本和发展之道,并通过一系列措施进行贯彻落实。例如,曾有一位画家到荣宝斋买笔,但因服务人员态度不好而没有达成交易,画家对此表示非常不满。当时任经理得知此事后,一面责令相关人员彻查此事,一面将笔亲自送到画家手中任其随意挑选,最后画家不仅买了笔,而且还成为了荣宝斋的忠实顾客。目前,荣宝斋依然保有多个便民业务,包括订做、加工和送货上门等,赢得了广大顾客的广泛认可与好评。此外,荣宝斋立足大局,紧抓细节,不断拓展业务发展空间,并广泛涉足旅游、食宿、娱乐、交通、教育等领域,构建了集产品、服务和业态为核心的“文化+经营”体系。目前,荣宝斋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达成了战略合作,从2016年起双方联手举办荣宝斋中国画双年展,成为业内重要的年度盛会。同时,荣宝斋专门成立了文化创意园,并积极重组荣宝斋艺术学院,加强书画艺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艺术展览人才、艺术品鉴人才一体化培养。可以说,荣宝斋“文化+經营”的战略达成,不仅使其成为了书画消费的引领者,而且成为了艺术教育的牵头者。
二、“文化+贸易”:国际交流,全面推广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持下,荣宝斋积极拓展海外贸易市场,通过在全球主要城市成立分店、设立拍卖公司、建立艺术学院、成立咖啡书屋、举办书画巡回展、组织书画艺术节等方式,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推广荣宝斋的文化品牌。此外,荣宝斋还积极举办各类展览和国际艺术交流活动,并成功接待了丹麦女王玛格丽特、新加坡资政李光耀、联合国代表团等国际嘉宾,加深了国际书画艺术的业务互动,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2月,乌克兰汉学协会与荣宝斋就版权交易进行了深入洽谈,并通过让国外汉学家近距离体验荣宝斋收藏的艺术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中国书画艺术的无限魅力,真正了解了古代文人雅士的内涵,提高了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同度。此外,荣宝斋凭借自身艺术经营和资源整合优势,在版权交易方面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图书版权交易局面,并重点围绕艺术教育、艺术展销、艺术衍生品等领域进行项目合作,最后通过《中国传统绘画撷珍》、《荣宝斋藏册页》、《我爱收藏》等图书媒介展开全方位宣传推介,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目前,乌克兰汉学协会已经与荣宝斋达成版权合作协议,荣宝斋出版社将为乌克兰汉语协会官网相关版块提供中方内容,并在其上设立专门的宣传栏,采用中、英、俄、乌四大语种对荣宝斋的艺术咨询和图书信息进行全方位传播,全面拓展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覆盖范围。可以说,荣宝斋坚持落实“荣名为宝”的品牌理念,积极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成功打造了“文化+贸易”的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平台。
三、“文化+金融”:全面融资,转型升级
在“文化+金融”战略实施方面,荣宝斋在品牌影响力、行业公信力、评估权威性、经营规范性等方面无疑拥有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2015年9月,荣宝斋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营,并与多家金融机构快速达成战略协议,获得了高达50亿元的授信额度,积极开拓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空间。经过不到三个月的努力,荣宝斋放款额就超过了1亿元,并实现了500多万元的创收。在随后的2016年,荣宝斋在进一步推进相关业务实施的基础上,扩大了押品范围,增加了瓷器、玉器等项目,并最终创下了年放款额近20亿元的记录,实现了近1亿元的创收。此外,荣宝斋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还同保险机构展开合作,对艺术品进行保险操作,并快速成为了荣宝斋“文化+金融”战略新的增长点。此外,荣宝斋积极推进股改上市,充分利用金融杠杆作用助推自身的转型升级。自2013年相关部门作出荣宝斋整改决定以来,荣宝斋在股改上市的道路上稳扎稳打,平稳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中宣部审批通过了荣宝斋股改上市的计划方案。2015年,项目启动会成功召开,并在各大中介机构的支撑下拉开了全面改制序幕,于同年正式成立了荣宝斋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荣宝斋同招商银行、海澜集团、申万宏源、海通证券等近十家机构展开合作,在基金会成立和战略投资者引入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进一步释放了荣宝斋的市场效能。面对艺术品市场的持续低迷之态,荣宝斋抓住文化与金融的切入点,通过开辟多元化金融渠道和销售渠道,充分彰显了中华老字号品牌的实力与担当。
四、“文化+互联网”:线上经营,文化担当
荣宝斋立足网络文化,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拓展艺术品经营的线上空间。早在2014年荣宝斋就推出了“荣宝斋在线”艺术品交易服务平台,借此拉开了荣宝斋电商服务的发展序幕。近年来,荣宝斋不断加大线上经营投资力度,相继推出了荣宝斋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与传统的互联网电商平台一道构成了荣宝斋立体化、多元化的线上经营服务体系,成为了“互联网+”时代荣宝斋文化经营与发展的全新突破口。目前,荣宝斋的线上经营也树立了明确目标,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做成中国艺术品电商的第一平台,以及传统文化线上传播的第一入口。前者是荣宝斋在艺术品电商行业的定位,后者则是荣宝斋线上经营的根本使命,是荣宝斋基于深厚的历史底蕴,对艺术品电商时代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弘扬的重要担当。全新的时代发展语境下,荣宝斋积极传承老字号文化,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消费者展开多维互动。可以说,不管是传承优秀文化艺术,还是采用线上文化经营,都是消费升级时代人们所认可的,而在深化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荣宝斋无疑做出了有益探索。
五、“文化+创新”:工匠精神,焕发生机
荣宝斋不仅在书画经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而且在装裱技艺方面享有极好声誉,并成为了荣宝斋的一大文化标签。荣宝斋的书画装裱,不仅肩负着各种新旧书画艺术作品的装裱重任,而且还承担着传统经典书画艺术作品抢修的时代使命,并在此方面创造了无数奇迹。例如,1979年荣宝斋参与了一项辽代经卷复原工作,由于经卷是从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佛像腹内取出来的,时间久远,损毁严重,几乎成为了一个泥团。但在荣宝斋装裱技师的不懈努力下,通过浸湿、拼接、排序、装订等一系列流程,耗费近四年时间完成了最终复原,让人们得以看到辽代经卷的全貌。新时期,荣宝斋在坚持“工匠精神”的理念指导下,对装裱修复这一传统技艺进行了大胆创新,使其再次焕发新的生机,并形成了“精致、严密、求新、顺从”的独特风格。其中的精致,就是材料好,工艺精;严密就是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展开具体装裱工作,确保每个环节都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求新就是不断进行方式、技法等方面的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顺从就是以客户需求為根本,尊重客户喜好。目前,经过长期创新实践,荣宝斋装裱修复技艺被赋予了时代新内涵,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
六、“文化+公益”:回报社会,重塑形象
一直以来,荣宝斋都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当成实现企业品牌价值诉求的重要途径。新时期以来,荣宝斋参加的公益活动达上百场,直接受益人群多达数千万。近年来,荣宝斋先后向各大地震灾区捐款一千多万元,向希望工程捐赠图书6万多册,向“母亲水窖”等爱心工程捐赠衣物近2000件。如 2008年汶川地震后,荣宝斋在第一时间内连续两次组织了大型义捐义卖活动,共计筹到善款一千多万元,然后通过有效渠道投入到了地方灾区的学校重建领域,为灾后重建贡献了重要力量。2010年以来,荣宝斋又先后向灾区重建学校捐赠各类图书上百种,码洋一百多万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此外,荣宝斋成立了一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定期组织职工参加各类义工活动,包括义务栽树、义务慰问、宣传低碳环保、开展交通文明志愿服务等,不断强化职工的社会服务意识,成功打造了一张社会服务的文化名片。
在中华老字号企业创新转型的关键期,荣宝斋“文化+”战略的成功实施,无疑为人们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和新方向。面对全新的文化发展语境,老字号企业要在明确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加强资源整合优化,以文化经营为根本,以文化传承为诉求,从金融、贸易、平台、公益等维度入手,寻求中华文化市场价值生成的契合点,在全面推进结构升级与转型的基础上,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时代名片。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拓展老字号企业的文化发展空间,才能推动老字号企业文化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知名文化学者,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院长,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辽宁省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大连市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