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中的“大学问”
2017-05-05王春玺
王春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对于从战略上引领我国发展思路转变、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围绕人的解放这个中心问题,将所有人共享福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奋斗目标。恩格斯在写于1847的《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未来的社会应当让“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以来,通过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则成为我国的发展主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报告还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笔者认为,共享与共富是一体两面。共享不只是发展结果(成果)的共享,而是整个发展过程的共建共享,共享的过程也就是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通过共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实现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
共享发展理念的四个方面内涵——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都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全民共享”体现了权利公平,也就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全面共享”包括发展权利、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的共享。“共建共享”体现的是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渐进共享”体现了机会公平。由于存在人与人之间先天禀赋等方面的“自然”差异以及机会拥有方面的“不平等”,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为逐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当前我国面临的这些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大多与人民群众没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关:或者是一部分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或者是改革发展成果共享不充分,共享的只是一部分权益;或者权责不对等、受益与代价不平衡等。只有共享问题解决好了,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增强发展动力,在大力推動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进程。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为破解社会不公正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特别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强调效率优先,主要是针对当时生产力不够发达、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等实际状况。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这一制度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打破平均主义思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在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却没有做到“兼顾公平”,它们有意无意忽视了社会公平,以致出现了贫富差距、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等不公平现象。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人人共享发展机会,实现机会公平。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这就为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及其解决权利不公、机会不公和结果不公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这个“新成效”就体现在不断解决各种社会不公问题,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熊玉先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梦与坚定理想信念研究”(项目编号:14JD71005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责编/温祖俊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