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再生稻大有可为
2017-05-05张爱虎
发展再生稻大有可为
2月4日,农历正月初八,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还沉浸在一片喜庆祥和的年味之中。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华中农业大学植科院教授彭少兵及其再生稻研究团队成员黄见良、崔克辉、周广生、聂立孝、张国忠6位教授走到天门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田间地头,与天门市相关领导、合作社的种粮大户展开新春对话。
“围绕再生稻这个大家共同的兴趣来谈,来劲儿!”一方有理论有技术有人才,一方有实践有基地有平台,专家和种粮大户们纷纷表示,再生稻发展大有可为,今后合作空间非常大。
为什么要发展机收再生稻?
再生稻是指头季水稻收获后,利用稻茬上存活的休眠芽,采取一定的栽培管理措施使之萌发为再生蘖,进而抽穗、开花、结实,再收获一季水稻的种植模式。
“合作社目前种植再生稻的经济效益已大大超过了本地原有的早、晚稻和‘中稻+小麦’的种植模式。”华丰合作社理事长吴华平介绍说,合作社2014年种了20余公顷再生稻试验示范,2015年种了53.3公顷,2016年配合稻鳅共生模式,再生稻种了800公顷,今年还会继续调整种植结构,种2700公顷再生稻。
“全国十佳农民”吴华平采用全程机械化种粮,算盘打得好。在他看来,667平方米稻田第一季收600千克,再生稻第二季按250千克算,通过稻鳅共生种出的富硒再生稻米走定向销售渠道,价格和效益是普通稻米的数倍,这还不算泥鳅的价值和节省下来的成本。
再生稻不是新鲜事物,传统再生稻种植模式由于头季需人工收割等原因,推广面积渐渐萎缩。2009年以来,在农业部、湖北省的支持下,华中农业大学以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长江学者彭少兵教授牵头组建创新团队,全面系统组织再生稻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创建了机收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湖北省机收再生稻推广面积逐年攀升。
“机收再生稻与中稻和双季稻相比,优势在于七省二增一优,即省工、省种、省水、省肥、省药、省秧田、省季节,增产、增收和米质优。”彭少兵介绍,该团队在湖北综合示范试验证明,机收再生稻比一季中稻增产53.85%,减少农药用量20%,肥料利用率提高6.8%,外观或食味均显著提高。发展再生稻不仅能保障粮食安全,还能提供优质安全的粮食,符合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发展再生稻需要注意什么?
“再生稻种得好,跟正常水稻差不多,要蹲在地头才看得出来。”听了专家与华丰合作社的对话,激发了种田大户们的兴趣。
天门爱丰合作社理事长林爱华说:“合作社有200公顷田,看着华丰去年再生稻搞得很成功,很羡慕,今年也想搭技术顺风船全部改种再生稻。”专家们提醒说,先试种再扩大。因为再生稻技术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注意五个关键口:一是选种关,品种一周之内要齐穗。二是水源关,再生稻要在大田里生长6个月,既要灌得上,还要排得出。三是施肥关,一定要把底肥施足。四是病虫关,前期注重防控稻瘟病、纹枯病。五是收获关,再生稻头季稻谷会在8月中上旬集中上市,要看机械收获及烘干设施能力跟不跟得上。
天门丰收合作社理事长杨社军说,他们合作社种了200余公顷虾稻田,问低洼田怎么种再生稻,用撒播的方式种产量有没有变化,再生稻的稳产性怎么样。专家回答,低洼田种再生稻,头季不方便机械收割。在没有倒伏的前提下,直播和移栽的产量区别不大。种再生稻也要看天气,受极端气候影响,也会减产,但如果头季情况不好,靠第二季还能再挽回一点损失。
吴华平说:“现在要把再生稻做好,农机仍需提档升级,尤其是在插秧机和收割机的问题上,还有很大的制约瓶颈。”
华中农大工学院教授张国忠说,农业要上水平,农机农艺结合是个趋势,再生稻大苗栽插的技术改进、头季收获的机械化都是种植产业链中很关键的问题,目前在再生稻栽插、收获装备的理论和田间试验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探索,但生产效率还不太能满足大规模应用,将尽其所能继续开发研究,争取早日突破这些难题。
(张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