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
2017-05-04吴大敏
吴大敏
【摘要】: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基础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泛的综合性专业。在学院多学科交叉背景下,培养基础深厚、专业面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综合型人才。[1]本文从电子科学与技术定义出发,探电子与科学技术本科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阐述了该专业课程建设和实践基础,分析了影响该专业教育的因素,最后对该专业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课程建设;教育因素
【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逐渐融入到社会各个行业,也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高校学习的对象。根据国家的发展需求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1.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及学科现状分析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工科,门类是电气信息类。它的主要课程主要有电动力学、理论物理、计算机语言、电子线路、微型计算机原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物理电子与电子学以及微电子学等。该专业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子线路实验、计算机语言和算法实践、电子工艺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培养具备良好的知识、能力、素质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分析与解决各种工程、技术问题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的核心内容和迫切需要。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采取教师讲授为主体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人才培养有“产学研”脱节的趋势,学生能够参与的本专业实践活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较少【1】。
2.电子科学与技术课程建设和实践基础
2.1 课程建设
在电子科学与技术这门课程中,所包含的必修课程有学科础课程和教育课程,选修课程包括学科领域课程、专业课程以及
跨学科任选课程。实践环节主要分为学科实践和通识实践两个环节。课外环节主要分为学科课外环节和通识课外环节两部分。其学科基础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即物理、数学、应用数学、半导体器件、工程基础、电子与电路、专业英语以及计算机技术。
2.2 實践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是现代
教育的重要体现方式。通过实践环节,学生不仅仅学到从书本上的得到的理论知识,主要是能从社会上获得知识,这种知识更贴近生活,贴近自己,更能深入人心。实践学习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把电子科学与技术这种抽象的知识用于实践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得去接受它,消化它。实验也是实践基础之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实验环节主要在于培养集成电路和集成电路应用设计两方面的技能。在集成电路设计实践方面,主要包括电路逻辑设计、数字化系统设计、半导体器件设计、集成电路板设计以及集成电路工艺原理研究等等。其中在集成电路应用设计方面主要包括模拟电子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研究、智能电子系统设计以及数字化电子课程设计等。实践的更重要一方面是生产实习,它能为学生以后进入企业打基础,而且只有进入企业后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才能有大提高。学习应该安排学进入电子方面的龙头行业生产实习半年到一年左右,然后回到学校写实习报告,汇报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3.专业建设措施
3.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因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全部依托于此。师资队伍建设应外引内培相结合,坚持以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为主,并且重视制度设计,形成一整套卓有成效的人才引进、使用、培养和激励机制。
3.2科研平台建设。
好的科研平台是吸引优秀人才加入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提升整体科研水平的重要保证。而目前的现状是投入到科研平台建设的经费较少,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不过,《常州大学“十二五”事业规划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3.3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专业课的开设必须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为此,教研室应认真讨论每一届学生的培养方案,根据市场需求、人才引进等情况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可以新增一些与专业、就业联系紧密的课程。二、注重教材的通用性、经典性和新颖性。选择本专业多数院校都采用的教材。经典教材是国内或国外在本专业学习中长期使用并得到公认的优秀教材。三、为了解决目前出现的课堂讲授“照本宣科”、书本知识与实际生产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可以考虑有计划地、有选择性地选派专业课教师下企业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2】。
3.4专业实验教学环节。
针对目前专业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考虑大型设备的相关实验课仍由原先的几位老师承担,其余实验课由新引进的博士上,适当增加实验课教学的工作量。此外,除了目前已开出的专业实验,应充分利用已购买的设备,开设与企业生产工艺相关的专业实验,学习与制备一些半导体器件,同时应投入经费、人力,保证有专人负责维护、保养这些设备。
3.5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课教师、系部负责人应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使其对专业有清楚的认识,引导学生做好专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尽早准备。可以通过教师讲座、请已经工作或读研的同学参加座谈会、进企业参观实习等形式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结束语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而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高
等教育的必由之路。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
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极高
的要求,我国应推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高电子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地区经济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继春,毛剑波,杨明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建设探索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38-141.
[2] 张新跃 , 董世洪 , 周金其 , 等 . 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J]. 教育发展研究 ,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