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六声”的中国讲述

2017-05-04

对外传播 2017年3期
关键词:外籍人士外籍西游记

2016年12月28日,由上海报业集团旗下澎湃新闻运作的外宣新媒体“第六声”(英文名SIXTH TONE)正式上线,其积极探索国际化团队融合运作与管理办法,借外籍人士讲好中国故事、搭建沟通桥梁,引导国际社会以平和眼光看待中国普通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历和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改革发展中的新成就、新变化。

国际班底,中国管理——为使内容传播更符合国际化要求,适应互联网年轻化趋势,“第六声”大胆尝试,让部分外籍员工直接参与新闻策划和报道制作,各方面表现出色的老外还可担任编辑总监。用人方式的突破,增强了对外籍员工的吸引力。“第六声”员工队伍来自七个国家,吸引了原《华尔街日报》《赫芬顿邮报》等媒体的资深媒体人,也有毕业于哈佛、牛津等国际知名院校新闻专业的年轻人。外籍员工既熟悉海外英语读者需求,对了解中国文化、讨论中国议题也抱有很大热情。他们的经验为制作西方读者能接受的中国内容提供了基础保障。

刚性底线,柔性沟通——在坚持舆论导向管理的前提下,“第六声”根据自身特色,确定了采编要求、采编流程等刚性制度。实行总编辑负责制,由澎湃新闻编辑部负责人出任总编辑,严格把控新闻的严肃性、客观性、真实性。为提高在国际舆论场中的竞争力,“第六声”注重发挥外籍员工的桥梁作用,在日常采编中尊重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同时,对一些有损我国际形象的题材、用詞、论述方法、报道信源,坚决不予使用。经过八个月的融合运作,目前管理层与外籍员工间基本已能相互理解,做到题材取舍、内容来源、具体描述、主观评论在力求符合西方读者习惯的基础上,也符合“第六声”的内容导向要求。

中国故事,国际讲述——外籍人士讲中国故事,带来的不仅是国际化语言,更有新鲜视角。例如,中印题材报道是曾供职于《华尔街日报》的爱尔兰籍员工Colum Murphy的兴趣,这一专长在“第六声”有了用武之地,2016年8月,他连续推出三篇与印度作家的对话系列:《对话安奴拉格·维斯瓦纳什:〈在中国发现印度〉》《对话沙美智:上海的帕西人》《对话阿米塔夫·高希:〈精神大错乱〉》。经由外籍人士笔端,传递他们对中国的感受,无论是对中印两国人民的比较,对“有故事”的上海的热爱,还是对中国政府在环保方面所作努力的肯定,因其视角客观、观点平实而更具说服力。“第六声”有一批特约外籍撰稿人,多为专业人士中的中国通,既有城市规划专家、高校教师,也有动画导演、外交官。他们多从专业角度切入,以平视眼光审视中国问题。其报道题材涉猎广泛,难免会触碰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但关注角度并未呈现“有色眼镜”的明显偏向。有别于不少互联网新媒体在内容上的低俗化、浅表化、碎片化倾向,“第六声”引导外籍人士对中国社会近距离观察、深入思考。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外籍人士的观点或发生争鸣。譬如,中国记者撰写的《美国人为何不会青睐〈西游记〉改编剧》,得出“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将成为中美合拍片《西游记》无法跨越的鸿沟”的结论;而美国编剧顾问Kira-Anne Pelican的《西游记:为国外观众制作的中国史诗大片》一文却针锋相对:《西游记》的叙事方式契合人类共通心理,因而能为国际观众接受。观点争鸣塑造了“第六声”包容并蓄的形象。

一方来声,八方回响——创建之初,“第六声”选择从中国观察家群体切入,通过社交媒体逐步扩大影响力。经过八个月的试运行,国际新闻机构与新闻同行已然开始倾听这一来自中国的新鲜声音。《纽约时报》深度剖析了“第六声”测试版上线一事。报道说,“在瞬息万变的新闻市场,澎湃新闻是新媒体的成功故事”,“如今,澎湃新闻的领导层将目光投向别处”。CNN、《华尔街日报》等国际知名媒体均对“第六声”的创建予以密切关注。美联社与BBC撰稿人Matthew Knight高度赞扬“第六声”的图集栏目。同时,“第六声”业已成为外媒报道中国的信源,美国的彭博社、《赫芬顿邮报》《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英国的《每日邮报》《每日电讯报》《独立报》,法国的《解放报》等均曾引用“第六声”报道。

猜你喜欢

外籍人士外籍西游记
上万外籍儿童没在日本就学
义乌:举行外籍人士旁听人员座谈会
巴拿马将取消伪造资料者的居留和工作权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在渝外籍人士城市融入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