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的国际关系格局转换

2017-05-04韩略刘伟博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1期
关键词:国际关系格局

韩略+刘伟博

摘 要 国际关系格局的类型从极的数量上可以分为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和多极格局三种。国际关系格局从民族国家形成开始,就不断经历着多极均衡格局与两极对抗格局的交替转换。这一规律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的历史演进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关键词 国际关系 格局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维也纳体系

作者简介:韩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安全;刘伟博,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本科学员。

中图分类号:D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204

一、理论前提:三种国际关系格局类型的核心特性

目前对于国际关系格局理论模式的划分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无论是哪一种划分,国际关系格局中心结构的行为体,即所谓的“极”总是由一个、两个或多个构成。也就是说,国际关系格局的可以分为单级格局、两极格局和多极格。

卡莱维·霍尔斯蒂认为,单极格局要权力集中于一个单位,并有权创造较小的附属单位,或惩罚那些试图向中央权力机构的领导与统治提出挑战的越轨分子。一方面,世界的权力并未全部集中到美国,中国和俄罗斯均对周边国家具有权力。另一方面,虽然一些国家在事实上成为美国的附庸,但美国并不具备创造这些附庸的权力,同时也不能对越轨者任意惩罚。布热津斯基通过将美国与历史上各时期的大国进行比较,得出了美国是历史上“唯一的、全面的全球性超级大国”的结论。如果这样一个大国尚不满足单极格局的条件,那么可以据此推断单极格局只存在于理论之中。沃尔兹认为,单极格局的非现实性是由于其极不稳定。相反,单极格局其实是一种最稳定的格局。本文界定的两极格局由占据绝对优势的两个国家或两个国家集团构成。两极格局的对抗性表现在以下几点:1.对抗的几率大。国家关注的范围无限扩大,不止在地理范围上扩展到全球,而且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领域都会以两极竞争共存的局面呈现。2.对抗的强度高。取得胜利意味着巨大的战略收益,而遭遇失败则意味着巨大的战略损失。因此,互相竞争的两极在巨大的压力下将不断增強自身实力,强化对抗的心理。3.稳定的条件十分苛刻。两极格局的稳定性以国家实力和发展速度上大致均等为前提。实力上的差距会激起强势一极攻打弱势一极的冲动;发展速度的差距则会引发由权力重新分配带来的矛盾。卡尔·多伊奇和戴维·辛格认为,多极体系意味着体系内基本成员数目的增多,相互作用的机会增多,使交叉压力和负反馈出现,从而降低体系的冲突和对抗强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关系格局趋于稳定。多极格局包括均衡的多极格局和不均衡的多极格局。本文研究的是均衡下的多极格局,并将不均衡的多极格局视作两极向多极转换过程中的过渡型多极格局。

二、国际关系格局的转换规律

(一)多级均衡格局有向两极对抗格局转换的趋势

多极均衡格局下,各国相互作用而形成复杂的利益绞缠。这种权力分配的模糊性和对彼此实力认知的不一致性,导致国际关系格局随时会随着各国实力的变化和对实力认知的变化进行调整。在这一调整过程中,国际关系格局在两种转换路径下的最终的结果都是两极对抗格局。第一种,在多极均衡格局中拥有相对优势的国家会凭借优势地位不断积累权力,最终对其他所有国家构成绝对优势。在这种情势下,其他国家会暂时搁置彼此间的矛盾,结成同盟以抵制优势国可能造成的侵害。这是因为任何力量的极大集聚,都会威胁其他国家,而导致其采取行动,恢复平衡。这种同盟的壮大会与优势国的壮大同步,使得单极格局不会出现。国际关系格局在这一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实力相当且对峙的两极:一极是占据优势的一国,一极是由多国构成的联盟。第二种,在多极均衡格局下,各国通过与自己有共同利益的国家结盟谋取权力优势。而作为联盟的对手,为了在竞争的不处于劣势,该国自然也会寻找盟友。同理,前一联盟会继续寻找新的盟友加入以恢复优势。如此循环,国际关系格局逐渐形成由国家联盟构成的对峙的两极。

(二)两极对抗格局有向多极均衡格局转换的趋势

一旦两极对抗格局确立,两极间的对抗性将不断增强。在不断聚合盟国的过程中,两极的实力均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不确定实力差距的情况下谁都不会轻易开战,而是继续专注于增强实力。但是这种紧张的稳定不会一直进行下去,某一时刻必然会通过战争打破。造成这种稳定无法维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实力发展速度的不平衡,二是剧增的开支总会拖垮其中的一方。当一方认为自身实力已经超过另一方时会倾向于发动侵略战争,因为可预见的胜利将会带来极大收益。当双方实力相当,但一方意识到自身发展速度落后于另一方时也倾向于发动战争,因为如果继续拖延下去,就会导致另一方的实力优势不断积累。与其等待对手取得优势后攻击自己,不如在实力相当时先发制人。两极格局崩溃后呈现多极均衡格局的原因如下:1.战争结束后,原处于一极中的国家失去了共同的敌人,彼此间的矛盾重新出现而走向分裂。2.其他战胜国会联合起来反对某一战胜国从战争中获取巨大优势。3.战败国可以利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避免被过分削弱,甚至可以利用战胜国彼此制衡的心态快速恢复国力。战争使各国失去了两极对抗格局下的利益连接纽带。

三、历史检验: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

(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国际关系格局转变(1618-1815)

三十年战争后,欧洲形成了近代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作为体系中心结构的主角,法国、瑞典、奥地利、荷兰、英国、西班牙和波兰等大国构成了该体系的多极均衡格局。但是到18世纪末,欧洲发生了多次王朝战争、地区纷争和政权更迭,一些原有的“极”被新的“极”所取代。国际关系格局不断进行调整。英国史学家艾伦·泰勒指出,欧洲形成的均势格局并非是一种神圣的稳定局面,各国的兴衰隆替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多极均衡格局内部在后期开始出现分化。七年战争和美国独立战争后,欧洲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英、普、荷同盟和法、奥、西同盟。国际关系格局内部的分化宣告了格局转换的开启。1789年法国大革命引起了欧洲国家的担心和干涉。在成功挫败了几次反法联军后,法国的权力空前膨胀,一时形成了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欧洲的局势。这使得其余的国家不得不搁置彼此间的矛盾,联合起来制衡法国。于是,欧洲大陆形成了以法国为一方,以反法联盟为另一方的两极对抗格局。为了阻止法国称霸,英国组建了七次反法联盟,前五次法国胜利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巩固自己在两极格局中独占一极的地位;第六次和第七次法国失败,结束了持续20多年的两极格局。

(二)维也纳体系下的国际关系格局转变(1815-1892)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签订的《最后议定书》“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土体系,并为欧洲大国之间的关系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力量的平衡,使欧洲大国在19世纪中管辖的领土有相等的面积”。但是维也纳体系构筑的多极均衡格局并未就此固定下来,而是反复地进行调整。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是该体系的第一次大调整。战争结束后,俄国地位下降,法国地位上升,英国实现了黑海中立化,普鲁士积蓄了更多力量,奥地利却因激怒俄国陷入孤立。多极均衡格局由英俄占优势转化为英法占优势。1871年德意志统一是该体系的又一次重大调整。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了德意志,成为欧洲军国主义的强大堡垒。而法国则因战败被削弱,丧失了克里米亚战争以来的霸主地位。统一后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改变了过去俄、法、奥主宰大陆的局面。至此,国际关系格局将开始新一轮转换。新崛起的国家不满足过去的权力分配,在争夺权力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新的盟友。1879年,德国与奥地利缔结军事同盟,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在维也纳成立。1892年,法俄签订秘密军事协定,共同对抗德国,标志着国际关系格局正式向两极对抗格局转化。1904年《英法协定》和1907年《英俄协定》的签署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的成立。欧洲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宣告了多极均衡格局的终结。国际关系格局又一次回归到两极对抗格局。

四、原因分析:格局转换的历史推动力

(一)发展不平衡的生产力

行为体之間生产力水平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国际关系格局的不断转换,而生产力水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有限性和技术扩散导致了国际关系格局的转换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国家实力,而实力是判断一国在国际关系格局中所处位置的重要依据。国家实力越强,在国际关系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就越核心,反之,所处的位置就越边缘。如果各国生产力发展速度相当,国际关系格局不调整。而一旦各国生产力发展速度不平衡,国际关系格局就会发生调整、转换。速度快的一方会积累更多的优势或由落后赶超。速度慢的一方同则相应丧失优势或与进一步扩大与优势国家间的差距。实力对比的变化意味着权力需要在国家之间重新进行分配。当调整的幅度超出原有格局的极限时,国际关系格局就会发生转换。一般而言,两极对抗格局会通过全面战争的方式释放结构中的弹性来解决权力分配的矛盾;多极均衡格局会通过局部战争或结盟减少国际关系格局中“极”的数量的方式释放矛盾。

(二)格局的内在制衡力

国际关系格局转换过程中,内在制衡力由特定时期国际社会权力的总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综合构成,其意义在于避免国际体系发展出极端状态和维持国际体系的动态平衡。国际关系格局的内在制衡力发挥作用的方式、大小和时机由国际关系格局中各国相互作用的方式决定。沃尔兹认为:结构内单元的变化引起结构本身的变化,而单元的变化部分正是结构压力的结果。国际关系格局的内在制衡力是一种稳定力,其发挥制衡的方式和目的都是阻碍国际关系格局变动走向极端。这种制衡力使得国际关系格局围绕自然状态下的稳定状态波动。这种自然状态下的稳定介于两极与多极格局之间。罗斯克兰斯在《两极、多极和未来》中提出,无论是两极模式还是多极模式,都不能使冲突得到全面解决,国际关系格局的自然的稳定状态介于两极与多极之间。

五、结论与启示

当今世界处于“一超多强”的国际关系格局。这种格局是两极对抗格局向多极均衡格局转换过程中的过渡形式。对于未来国际关系格局模式的发展,笔者有以下预测:第一,单极格局不会出现。世界各主要大国的生产力水平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以及技术扩散的国际大环境下,生产力发展速度难以形成巨大差距。第二,两极格局短期内也不会出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逐渐形成相互依赖的命运共同体。在复合相互依赖主导下,一国将不会在地区或问题领域上对其他政府使用武力。世界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国和解。第三,多极均衡趋势无法阻挡。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优势正随着技术垄断地位的减弱而流逝。此外,多极格局的极数呈现上升趋势,国家间的互动将由于复杂性上升出现更多摩擦。第四,世界上潜在着两大对抗性的国家集团,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但是目前两个国家集团之间的合作多于对抗。未来,随着经济实力差距的缩小,这种由经济地位塑造的身份差异也将消解。

参考文献:

[1][美]杰克·斯奈德著.于铁军译.帝国的迷思——国内政治与对外扩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美]肯尼斯·沃尔兹著. 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第1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3][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五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国际关系格局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宗教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霸权秩序”的国际关系多维度视角探析
担和平崛起大国形象,建和平稳定中日关系
国际化管理和国际化人才关系的探讨
新媒体格局下纸媒如何迎来自己的春天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