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滑音技巧及音乐表现
2017-05-04赵国妹
赵国妹
【摘 要】琵琶有多种演奏指法,每种指法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滑音技巧因不同于其他指法的表现效果,为中国民族器乐艺术增添了新的生机。本文将从滑音技巧的分类、滑音技巧的演奏规则以及滑音技巧在音乐中的表现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琵琶;滑音;演奏;音乐表现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108-01
滑音技巧是中国民族乐器琵琶众多演奏指法中最独具魅力的一种,琵琶演奏中音乐风格展现得完美与否,主要取决于演奏者对滑音技巧掌握的熟练程度。滑音技巧分类多,每种分类独具风骚,演奏者在演奏中使用不同种类的滑音技巧,便会赋予音乐不同的情感表达。本文从琵琶滑音技巧的分类、演奏方法及在乐曲中的表现力进行论述。
一、滑音技巧的分类
琵琶这种乐器的演奏技法是中华民族所有乐器当中演奏技法种类偏多的一类,所有技法加起来有上百种。而滑音技巧因其自身特色从这上百种当中脱颖而出,成为最耀眼的那一种,成为文艺爱好者青睐的对象。滑音技巧整体上分为两大类,推类和拖类。两大类都隶属于左手指法。
推类运用左手在原按音位,做向左、向右、向内三种指向运动,以使声音提高,演奏出滑音效果。滑音技巧中的推类细分为“推”、“挽”、“纵起”、“推复”、“挽复”等。“推”,即左手按音,手指按于音位,顺品相位延伸,施加以腕臂之力,把弦向右方向推进,致使弦改变张力,达到演奏者所需的音高;“挽”,同样的左手按音,将弦按于品相位后,顺品位或相位做弯曲动作,此时手腕和手臂用力,把弦向左方向挽出,致使张力改变,达到演奏者所需要的音高;“纵起”,放于品位或相位的手指,用力压弦,使弦音提高,然后马上放开使弦回到原来音高;“推复”,第一步使用推法,接着把弦恢复到原位。在演奏中,经常结合使用“推”与“推复”;“挽复”,第一步使用挽法,接着把弦恢复到原音位。在演奏中,经常结合起来使用“挽”和“挽复”。
滑音技巧中拖类细分为“进”、“退”、“绰”、“注”、“虚绰”、“虚注”等。拖类的这几种指法,均是左手按指,再从一音位滑拖到另一音位。在这一过程中,手指必须使弦与每个相品位接触到,才能产生滑音效果。“进”、“退”是由本音滑拖到本音,“绰”、“注”是从倚音滑拖到本音,“虚绰”、“虚注”只由滑拖的动作来发音,称之为“虚滑音”。
二、滑音技巧的演奏准则
滑音技巧的演奏方法多种多样,不论推、挽、纵起还是进、退、绰、注各有风采。尽管这些技巧都是在左手完成,但一高一低、一快一慢、时而左时而右中变化出种种风格。演奏者要想熟练掌握滑音的技法,必须依据客观权威的演奏方法,同時对滑音技巧的演奏规则必须熟记于心,对此,我总结如下:
(一)学习演奏前必须学会如何坐,即演奏姿势。手、肘、臂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二)大拇指与食指成自然的圆形,把支撑力分配给每个手指。(三)演奏者在演奏时,左手不可离开品位或相位,否则无法弹奏出滑音。(四)演奏者在演奏时,必须按照乐谱节奏进行弹奏,并注意左手用力大小的程度。(五)演奏时,演奏者必须注意乐谱上标注的音高。(六)方便手臂支撑琵琶,上臂与身体之间需保持合适的距离和角度。(七)通过左手从同一位置左右拉动琵琶弦,产生滑音效果,还可以在不同位置通过上下滑动琵琶弦,产生滑音效果。(八)滑音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手指、手臂、手腕之间的配合,配合默契滑音效果好,配合失误滑音效果差甚至没有。(九)演奏滑音技巧时,不单单是手指、手臂简单的动作连接,而是大脑对音乐对演奏技巧综合的反馈。需要演奏者自身去感受音乐,在演奏中摸索出如何运力如何放松。遵从滑音技巧的演奏准则,坚持锻炼,一定能弹出令人陶醉的滑音。
三、滑音技巧的音乐表现
滑音技巧不止一种类型,自然由它展现的音乐不限于一种风格。了解滑音的类型和演奏准则还不足以弹奏出完美的乐章,我们还需要深入探究乐曲外在特征与乐曲内在表现之间的关系,才能彻底弄清滑音技巧。乐曲的风格不同,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粗犷奔放,有的快乐洋溢,有的沉稳压抑,这些不同的音乐风格,必将致使滑音的轻重缓急不同,自然需要多种滑音来诠释其内涵。例如,利用琵琶滑音技巧中的推挽手法,可以演奏出飞鸟的声音。滑音技巧中的推挽手法,速度快,可以模拟出飞鸟蹦蹦跳跳、自由欢唱的场景。通过对飞鸟的模拟,突出了大自然的静谧与和谐,表现了一个快乐、轻松、自由的心境。
本文从琵琶中滑音技巧的分类开始论述,展示了滑音技巧种类繁多,演奏出的乐曲风格丰富,然后向大家展示了滑音技巧的演奏准则,演奏准则熟记于心,勤加练习,必将弹奏出优美的乐章,最后通过举例子,让大家看到不同的滑音技巧,可以模拟不同的情境,滑音技巧的魅力就在于此。为弹奏出美妙的乐章,让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金思怡.刍议琵琶左手滑音类和推拉技巧[J].北方音乐,2015,(7):30-31.
[2]贺兆斌.浅析滑音类技法在琵琶演奏中的运用[J].校园歌声,2010,(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