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计量“标准”,聚焦量感培养

2017-05-04陈言萍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标准

陈言萍

[摘 要]量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基于“1个单位”的多层次体验才能得以建构,必须基于有效聚焦才能得以本质的领悟,必须基于可感素材的生成应用才能得以提升。建构、领悟、提升,这三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关键词]反复体验;量的本质;标准量;由小及大;叠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69-02

“计量单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众所周知,培养量感是计量单位教学的核心任务。“量感”——看不见,摸不着;量感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量感具有抽象的特质,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感悟。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往往对“1千米有多长”“1千克有多重”“1公顷有多大”等没有具象的认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错误丛生。指向量感的教学应如何展开?如何依托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培养量感?

一、多层体验,助力标准的建构

计量单位教学,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1个单位”的标准,这是发展量感的重点。简单的告知或单一的活动,不足以让学生获得对“1个单位”的丰富体验,学生自然不易建立相应的“标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对于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是深刻和易于理解的,因此,教师可通过开展多层次体验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体验“1个单位”的量,在体验中获得对“1个单位”的独特、丰富、准确的感受。

如,教学“认识千克”时,教师先用红白两袋体积相差较大的物体,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先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明确两袋物体都是1千克,再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操作活动。

(1)先用手掂一掂体积较小的物体,闭上眼睛后再用手掂一掂,用心感受1千克有多重;

(2)换成体积较大的1千克物体,通过 “估—称—拎”,再次感受1千克;

(3)估一估几本数学课本大约是1千克,突出对“1千克”这个标准量的巧妙应用;

(4)找出1千克大小相同或接近的同类物品,再称一称,进一步巩固1千克质量的表象;

(5)通过装大米活动,在“拎—比—调—验”中,再次感知1千克。

以上教学过程旨在通过多层次的活动使学生反复感知1千克到底是多重。对1千克这个质量标准,学生经历了“很不准—比较准—非常准”的修正过程,“1千克”这个标准量在学生大脑中渐渐由模糊到清晰。最后的装大米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了拎一拎、比一比、调一调的过程。“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哪个小组会是班级的‘一抓准呢?”学生期待着把他们心中反复掂量过的1千克大米放在了秤上验一验。“太棒了,居然有四个小组能不借助测量工具就准确抓出了1千克大米,其他几个小组抓出的大米也相当接近1千克!”正是由于学生在活动中反复地体验了“1千克”的量,他们心中渐渐有了一杆“秤”,从而有效地建构“1千克”这个质量标准。

二、聚焦本质,助力本质的领悟

计量单位是一种“规定”,但在认识计量单位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受到外在的、非本质属性的因素干扰,无法形成对计量单位的准确认知。如上例所述,红白两袋物体体积相差较大,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作出判断:有的认为白袋重,因为看起来体积比较大;有的认为红袋重,可能里面放了很重的东西;有的提出要亲自掂一掂,但由于量感差异不大,最终也无法确定哪一袋重。这时,教师请出了秤来“说话”,结果发现两袋都是重1千克。为什么白袋比红袋物体的的体积大许多,重量却一样?在激烈的交流中,学生达成共识:体积越大的物体不一定越重。是的,在以往学生接触质量单位时,“体积大小”这个非本质因素总能影响他们对质量的准确判断,教师借助实物,让学生在不断地辨析中有效地排除了“体积大小”这个非本质因素的干扰,更新了旧的认知,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质量”以及“质量单位”的本质特征。

又如,教学“认识米”时,在学生对“1米”这个标准量已有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出示了一条1米长的线段,并提问:“这条线段具体有多长呢?借助刻度尺,你会怎样进行测量?”随后教师让学生尝试测量,并介绍量的方法。教师追问:“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将线段的一端对齐刻度尺的0刻度后再开始量,怎么不对齐别的刻度呢?还可以怎么量呢?”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对“1米”的本质进行思考。将线段的一端对齐刻度尺上的10cm、20cm、25cm……甚至有學生通过想象把手中的刻度尺进行无限延长。“是的,无论起始位置在哪里,只要从开始到结束的长度是100厘米的就都是1米。”学生豁然开朗。

以上两位教师的设计都指向了“1个单位”这个标准量的本质,即排除了“体积大小”“起始点和终点”等非本质因素的负面影响。这种聚焦本质的教学引导,有效促进了学生对量感的准确理解与领悟。

三、生成应用,助力量感的提升

量感不仅仅是“1个单位”标准,生活中更多的是标准量的叠加应用。为此,教师要加强学生对获得的量感的有效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现场的资源生成问题,让学生借助标准“数”出计量单位的个数,促进对“多个单位”的感悟。

例如,教学“认识米”时,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拉尺游戏:

(1)教师请两位学生上台帮忙:一个站着不动,另一个缓缓拉动卷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认为拉出来的长度有1米就喊停。”由于学生刚刚建构了1米这个标准量,第一次“数”出的1米非常准确。

(2)“继续拉动卷尺,这一次是要‘数出2米。”“停——”学生异口同声。“2米”的考验也没有难倒大家。

(3)“拉出4米就喊停。”学生跃跃欲试,又经历了“数”出2个2米的过程。“从电教室最前面的墙到柱子有多长呢?先估一估,再用刚才拉出的4米验证一下。”

(4)“从电教室最前面的墙到最后面的墙又大约是多米呢?”学生举一反三,居然能用4米作为一个标准进行估计:4个4米大约是16米。

在好玩的游戏中,教师利用具体的素材,让学生经历了“数”出1米的个数、2米的个数、4米的个数,计量单位的标准由小及大,不断叠加的过程再经过比较、推理、判断验证,学生不仅学得兴致勃勃,乐在其中,更有效地加深了对“1个单位”“多个单位”的认知体验,从而提升量感。

总之,量感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多层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1个单位”标准的建构过程,多方位聚焦、感悟计量单位的本质,并且利用身边的素材体验计量单位的累加过程,丰富对“多个单位”的感知体验,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计量单位的认知力,量感才能真正植入学生心中。

(责编 李琪琦)

猜你喜欢

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忠诚的标准
标准汇编
美还是丑?
你可能还在被不靠谱的对比度标准忽悠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2015年9月新到标准清单
标准观察
标准观察
标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