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中学习在竞技中提高
2017-05-04张丽
张丽
[摘要]将游戏和竞赛融入体育教学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厌学心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竞技法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竞技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7301
小学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魄,而且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溺爱造成小学生体育运动量的严重不足,使很多学生缺少与人竞争、与人合作的精神。将竞技法引入小学体育课教学中,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选择。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个人间、小组间、班级间的各类竞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体育、德育的全面发展。
一、巧设竞技内容,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
教师在设计竞技内容时,要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进行设计。一个设计巧妙的竞技项目,既要有利于学生巩固体育技能,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又要尽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竞赛当中,实现在“做”中学习和在“赛”中提高的目的。
例如,教学“篮球运球”技巧时,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在反复运球训练中产生厌烦情绪,设计了一个竞赛项目:将呼啦圈连续摆放成一条直线,让学生沿摆放的呼啦圈运球,运球过程中必须每次拍球都拍到呼啦圈内,并且不能踩到呼啦圈,也不能让篮球碰到呼啦圈,看谁能更快地运球通过全程。学生在竞赛过程中都表现得很积极,从以往教师督促练习变成了抢着练习,训练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设计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对反复运球训练可能会产生厌烦心理,利用呼啦圈巧妙设计运球竞赛项目,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的篮球运球技巧,又有利于学生形成终身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
二、细化竞技结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素质教育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所以教师要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的教学尽量适应所有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因此,设计竞技项目时,教师也要根据生生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层次化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競技项目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竞技当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例如,在培养学生跳跃能力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着重对学生的单脚跳、双脚跳、原地跳、立定跳远等各项能力进行锻炼。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跳跃竞赛”:各小组第一名学生要完成单脚跳15米,第二名学生完成双脚跳15米,第三名学生完成跳绳80次,第四名学生完成立定跳远10米。各小组分工明确,每个学生都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项目,课堂竞赛氛围活跃,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将四种竞赛项目融合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争,让各小组自行安排本小组同学的出场顺序。这样的竞技设计为学生的全体参与提供了条件,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三、丰富竞技形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生动有趣、形式丰富的竞技项目永远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形式。教师在设计竞技项目时不能拘泥于某一种竞技形式,而要努力做到多种竞技形式并存,灵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竞技形式,让学生对体育课堂充满期待,对每次的课堂竞赛都有新鲜感。
例如,我校每个月都会定期进行班级间的趣味运动会,根据每个年级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每个年级所进行的竞赛项目都不相同。如一年级、二年级多是进行跳绳、跳高等运动量较小的竞赛项目;三年级、四年级多是进行足球、乒乓球、篮球等球类比赛项目;五年级、六年级多是进行花样跳绳、拔河比赛等较为复杂的大活动量比赛,每次比赛项目还会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调整。
不同的竞技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能够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如一些个人间的竞技项目,对学生专项运动技巧和体能锻炼的提高效果明显;小组间的竞技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相互间的合作精神;班级间的对抗和竞技,能够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教师选择不同的竞技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教师在体验竞技法带来优势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避免学生因为一时的胜负形成自卑、退缩或自负、骄傲等不健康心理,力求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竞技法在体育教学中的特点和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特约编辑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