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创作的玻璃墙
2017-05-04
拍一张照片容易,拍一张好照片就不那么容易了。关于好照片,从摄影名家到普通爱好者,从教科书到自媒体,叙述颇多。简单概括,大致可以用“五有”来形容,即有语言、有内容、有情感、有思考、有创新。而实现这“五有”,也正是一个摄影人从起步到成熟的淬炼过程。
如果问一百个摄影人,为什么最初会喜欢上摄影,答案一定多种多样,不一而足,既可能是千寻百转,也可能是不期而遇。但具体到“修炼”的过程,却又大同小异,大多经历了兴趣、发烧、突破、成熟几个阶段,与之相伴的则是每个阶段对摄影不同层面的认知和追求,可以概括为“入手、入眼、入心、入境”。比如第一个阶段,刚刚起步,兴趣使然,对什么是一张好照片还缺乏系统性的认识,能够拍到一张层次清晰的图片就很开心,同时又对别人拍到的更“漂亮”的照片充满艳羡。之后随着兴趣日浓,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摄影,追求拍摄讲究构图、光影、瞬间的照片。对很多爱好者来说,这个阶段是技巧学习的阶段,也是最迷人的阶段。随着各种构图法则、虚实、对比、影调等手法的日渐娴熟,照片变得越来越有“作品”的范儿,不仅在社交网络被频频点赞,还能在大小赛事中屡屡获奖,得到公众的认可,因此热情高涨,谓之“发烧”。接下来“发烧”友做久了,开始陷入迷茫,一是外界诸如“雷同”、“糖水”的评论如潮,同时自己也会进入审美疲劳期,希望有所突破,去拍一些不仅在形式上、语言上吸引人,同时更具有内容、情感、思想力量,能够既入眼又入心的作品。这就进入第三个阶段,当然第四阶段就是追求人、境合一,不断创新。
纵观这四个阶段,第一、二个阶段因进境明显,最为愉快;第三、四个阶段则充满困扰,往往感觉突破在即,却又常常无功而返,仿佛一道玻璃墙,阻隔在那里,你看不到它,却又感觉得到它的存在。那种风景就在眼前,却又无法到达的痛苦甚至让很多人停下脚步。其实不仅摄影,对任何艺术创作来说,都会遭遇“玻璃墙”的困扰。虽然每一次“破”墻都会是一次艰难的旅程,但一旦突破,则会带来如“破茧”新生般的轻松与愉悦。
遭遇“玻璃墙”,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惯性,包括思维、观看、手法的惯性,二是思想的能力,包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突破“玻璃墙”虽然不易,但艺术探索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自我“破”墙的过程。如何突破自己的“玻璃墙”,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方式,不妨就让它成为我们下一期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