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 的有效融合

2017-05-04纪联昕

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信息

纪联昕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知识的存在、创造、传播和获取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带来了全新的语文(言)生活,也给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对学校教育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應用,为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目标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教育技术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也要随着改变。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持课堂教学改革和促进教学发展。因此,教师要全面地认识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很好地为教学服务。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以信息技术推动语文教育现代化。那么,如何巧借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

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巧妙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导入新课,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

笔者在上《桥之美》这篇课文时,剪辑了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影片《桥》的片段:那是一座建筑在峡谷中的桥,在一条幽深的峡谷中,一座轻盈而坚固的桥梁凌空飞跨,把两岸的山峰连在一起,构成了一道美丽的奇观。游击队员:“美极了!还是那样。”工程师(设计者):“变样了,不完全一样。现在漂亮多了,和峡谷融为一体了!”(桥被拉近、定格)看到这个镜头,学生一阵惊喜,有几位同学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好漂亮的桥!”接着老师激情导入: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去感受“桥之美”吧。紧随着,老师配音朗读课文。这个导入,以最节俭的时间最高效的手段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唤醒了学生的审美期待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快速进入探寻美、追求美的情境中去。

比如,在上萧乾《吆喝》一文,笔者借用信息技术媒体播放老北京吆喝叫卖的一小片段,一下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教学《云南的歌会》时,一首优美的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一下就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种形声结合,声画并茂的导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独到的功能,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优化过程,提高效率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在课前可以达到了“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在课中和结课时,“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情思信息、语文信息,形象具体,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过程中,如果只凭一张嘴,单凭老师的讲和学生的想象,很难分清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四位大作家的不同肖像特点和通过语言、动作等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但如果通过这些人物的直观表演再现,结合文本阅读,就能够化难为易,将人物与文本通过声像媒体对接,并对人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反复进行观察、分析,很快就能分辨和理解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还可以很好地指导写作。

再如,学习冰心的《观舞记》、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如果能配以音像视频,先观赏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曼妙的舞蹈,先领略西北汉子激情四射、豪情万丈的安塞腰鼓表演,那么再学习理解这些文章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进行人物的动作或人物的细节描写训练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写作刘翔跨栏起跑时的动作描写时,通过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刘翔起跑时的一连串分解动作,便于学生进行观察,练习写作。

在教学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一文,在结课时观看影片《草房子》杜小康捧起温热的鸭蛋时的片段,再配以曹文轩在《感动》一文中说的话:“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可以深化了学生对《孤独之旅》的理解——这篇小说为什么取名为“孤独之旅”,而不是“放鸭之旅”“成长之旅”更不是“无奈之旅”“恐慌之旅”或“惊喜之旅”,孤独是小说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的生活底色,是他成长的主要原因。

可见,信息媒体技术本身不仅是外显的内容,而且其表现手法也丰富多彩,具有巨大的表现力,既能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现象、情景、过程,又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又可以集声、形、色、动于一体;不仅可以再现事物的形状,把静止的事物动起来,而且它可以揭示事物的内部特征。

借用媒体,化解难点

借用媒体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化静态为动态,化繁为简,突出重点,分化难点,逐步解决问题。还可以对教学内容中那些难以讲清的事物演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这样可以大大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效地理解和记忆,大大地降低了教学的难度、缩短了教学的时间,增加了教学容量,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各种建筑构造、自然科技、园林景观等说明文时,比如《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奇妙的克隆》《苏州园林》等,过去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只能根据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想象形成表象。现在可以借助直观图像、视频讲解,获取知识。比如,在学习《奇妙的克隆》一文中,说明英国科学家威尔莫特等如何“创造”绵羊“多利”的过程,如果只有文字解说,很难理解。有了信息技术后,利用形象的动画图表进行说明,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容易理解掌握,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诗时,从前上这一课只能通过老师讲解或学生反复朗读来理解“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这一节诗的意境。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后,笔者重现夜幕降临后,“远远的街灯明了”和“天上的明星现了”两个场景,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对这一节诗的意境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还有,在课文朗读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在散文、诗歌教学中,通过播放名家视频范读或背景音乐让学生进行诵读表演,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朗读节奏和语气,更好地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教师如果注意了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就可以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教学中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授之以渔,提高素养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不仅要借助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拓展教学资源和改善学习环境,还要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融合。

信息技术手段飞速发展,为语文课堂的延伸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获取信息能力、分析信息能力、加工和运用信息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尤为重要。比如:班级群共享、个人主页、QQ空间、学生博客、微信、电子板报等,都为语文教学的自由腾飞插上了翅膀。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知识检索,人物故事、名言词句、经典篇章、音画素材等等无不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更难得而可贵的是,“疑点考证”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以等老师课后查清楚了再和你们讲解,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鼠标一点”即可完成各种说法和理解的海量信息,师生一起探讨、甄别、选择,将会呈现多么美好的语文教学境界!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必将为中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创新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劳动,选择、使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信息媒体,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灵活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求得最佳“学”的效果,让我们的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语文,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语文信息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