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开放“双引擎”做强全省核心增长极
2017-05-04易炼红
易炼红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通篇贯穿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阐述了事关湖南发展全局的愿景、定位、战略、抓手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实现基本现代化新征程的宏伟蓝图。长沙干部群众一致认为,愿景很美,定位很准,战略很好,抓手很实。特别是报告提出的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将强力驱动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发展愿景加快实现,对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基本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杜家毫同志参加长沙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不负省委重托,担当省会责任,让创新开放的“双引擎”释放澎湃动力,助推长沙进一步做强全省核心增长极。
致力于思想解放,让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意识强起来
在人类历史上,创新和开放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水,一波接一波,一浪接一浪。当今时代,是大创新、大开放的时代。省党代会提出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正当其时。长沙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和“一带一部”首位城市,在创新和开放上必须有义无反顾的勇气、有引领全省的主動、有舍我其谁的担当。
有创新和开放的坚定自信。“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蕴含着锐意创新的品质和开放包容的气度。近年来,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稻和中低速磁悬浮等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国际航空枢纽、全国高铁枢纽的形成,“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品质长沙的建设,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湖南湘江新区三大战略平台的落地,生动诠释了长沙勇于创新开放的精气神。要坚定这种自信,让创新和开放成为长沙发展的鲜明标识和不竭动力。
有创新和开放的高度自觉。国内外城市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和开放的竞争。就创新来讲,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爆发的前夜,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正在孕育一批颠覆性技术。国内外城市的创新此起彼伏,纽约着力打造“全球创新中心”,曼哈顿“硅巷”已成为全球创新制高点,伦敦加快形成世界领先的国际技术中心和知识经济创新高地,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发达城市追赶全球创新先进城市步伐,强力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长沙高校聚集、资源富集、人才密集,拥有57所高等院校,52名两院院士和42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决不能在“大变革时代”贻误创新。就开放来讲,世界各地“请进来”与“走出去”深度互动,“大进大出”“快进快出”“优进优出”的立体开放格局正在形成。长沙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开放潜力和空间巨大,要在融入国际国内开放型格局中加快形成千亿美元量级的外向型经济格局。
有创新和开放的奋发自强。省党代会报告指出,湖南这片土地从来不甘平庸,湖南这方人民从不惧怕困难。今天的创新和开放,是更高起点、更高层次的创新和开放,创新中有开放,开放中有创新,需要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去干、去拼。长沙要按照杜家毫书记的要求,在国际上找准参照系和坐标点,在理念上对标国际先进和国内一流,奋力激活创新和开放“双引擎”,以此来强园区、强产业、强企业、强城市,建设能量更大、实力更强的长沙。
致力于平台打造,让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支撑强起来
省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支持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不仅承载着740多万长沙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承载着7300多万湖南人民的殷切期盼。靠什么来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一靠创新,二靠开放,重点在打造“三个中心”上求突破。
加快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长沙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2015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0565亿元,已进入“万亿俱乐部”。近年来,通过实施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顶层设计、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企业示范取得初步成效,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抢抓“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的机遇,促进“两化融合”“军民融合”,推进产学研结合、技术与资本结合,加快建设智能制造强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到2021年工业总产值实现2万亿元。
加快打造国家创新创意中心。创新的关键是科技创新。近年来,长沙的科技创新来势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到32%,城市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4位。要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通需求、要素、转化的关键点,构建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形成强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城市的新飞跃,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是长沙的优势所在,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已过2000亿元。要重点推进文化跨界融合,扩大文化国际影响,提升“文化湘军”竞争力,推进“东亚文化之都”“媒体艺术之都”建设,让长沙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新、运营、交易、体验中心和国际文化名城。
加快打造国家交通物流中心。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进入“双跑道”时代,年旅客年吞吐量已经达到2000万人次。高铁枢纽城市功能强化,长沙可直通18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1小时、2小时、3小时经济圈正在形成。要在实施开放崛起战略中充分发挥长沙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区位优势和“空铁一体”、多式联运的交通优势,以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示范区为新增长极,打开大开放通道,打造国家综合交通物流枢纽。
致力于产业转型,让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动能强起来
推进创新和开放,产业是“牛鼻子”“命根子”。要以产业为主导,大力培育创新型和开放型经济,强化创新和开放的新动能。
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加快实施制造强市战略,让制造业成为长沙强盛的基石。提升园区承载力,整合提质“五区九园”,构建布局更加合理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新材料、食品、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实现倍增,培育智能家电、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移动互联网等新的“千亿级”产业,发展北斗导航、虚拟现实、机器人、3D打印、航空航天、智能驾驶等未来产业,实现“长沙制造”向“长沙创造”升级。提升项目支撑力,瞄准世界500强、全国100强,密集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工业项目。
大力推进服务业高端化。拥抱“服务经济时代”,围绕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层次提升,做大做强金融、物流、会展、电子商务、科技服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做优做特商贸、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围绕资源共享、服务共享、信息共享、知识共享,培育一批营业收入“百亿级”“千亿级”的服务业集聚区。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推动外贸、外资、外投优化升级,形成“买全球、卖全球”新格局。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运用“互联网+”改造提升农业,推动种养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确保既“种得好”又“卖得好”。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提升标准化、智能化水平。坚持农旅融合,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培育一批现代种养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和全国驰名品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
致力于能量升级,让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辐射强起来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個人,能量大就意味着吸纳力、承载力、影响力大。长沙的创新和开放不仅要立足自身发展,更要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辐射。
升级城市容量。着眼于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进一步推动“东提西拓”“南延北进”,构建“一江两岸、一城多区”和“多中心、网络状、串珠式”的空间格局,构建主城区、副中心、功能镇、新农村相互协调的城镇体系,加快建成500万人以上特大型城市。认真贯彻落实杜家毫书记讲话精神,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实施“多规合一”,明确“成长坐标”,科学规划利用地下空间,做到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优化城市形态、经济业态、功能状态、文化神态、自然生态,进一步彰显国际品质和湖湘文化标识。
升级创新体系。实施全域、全面创新,让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的效应惠及三湘四水。加大资源利用和成果转化力度,重点围绕高校、院所打造创新“源创区”,围绕湘江新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创新“引领区”,围绕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打造创新“拓展区”。着力实施知识产权工程、金融支撑工程、“双创”示范工程、开放合作工程、军民融合工程、价值链提升工程“六大工程”,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升级开放格局。瞄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形成“水、路、空、铁”放射状开放通道。着力打造“双引擎”、建设“两高地”。“双引擎”就是做大做强湘江以西的湘江新区、湘江以东的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实行东西比翼、双核驱动。“两高地”就是着力打造创新高地、开放高地,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来助力。其中,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临空、临铁、临港“三位一体”,可以联通株洲、湘潭和岳阳,辐射湘鄂赣广大地区,成为湖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大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