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2017-05-03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效率

张 静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张 静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新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文章通过构建能够合理测度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建立数据包络模型,对安徽省2005—2014年16个地级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效率分析,对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进行深入探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最后对安徽省如何有效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建议。

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影响因素

一、引言

“城镇化”或“城市化”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从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本质是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从而实现非农化。从全世界来看,当前正处于第三次城镇化大潮,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0%;从中国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不断发展,到2014年已达到54.77%;从安徽省来看,新型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49.15%。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新的“城市病”,如交通拥堵、就业压力加大、环境污染严重、社会分层强化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我们反思传统的城镇化道路,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词汇,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新型城镇化发展。李强表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进入城镇生活成为市民,从而更好地接受平等的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2];张许颖认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仅体现在形式城镇化,即城镇人口数量和比重的增加,而且更重要的是实质城镇化,即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包括人口素质的改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养成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全面覆盖[3];张荣天认为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在城镇第二、三产业就业,而且也是实现市民化和城镇社会融合的过程,从而促进城镇社会整合,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4];吴殿廷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注重质量、统筹城乡、绿色发展的城镇化[5];王发曾认为,新型城镇化包括外延扩张和内涵优化两个进程,并指出新型城镇化最本质的特征是追求外延扩张与内涵优化和谐统一[6];仇保兴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从城市优先发展、高能耗、数量增长型、高环境冲击型、放任式、少数人先富的城镇化向城乡协调发展、低能耗、质量提高型、低环境冲击型、集约式、社会和谐的城镇化转型发展[7];吴江、申丽娟明确阐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并结合重庆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8];另外,有些学者开始从文化资本理论领域、人本视角等对新型城镇化内涵进行详细描述[9];还有学者对安徽、河南、江苏等地域的特色新型城镇化基本内涵进行了探讨与分析[10-12]。综上所述,众多学者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做了多角度分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根据中国国情和历史条件提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之路。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是农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新型城镇化要求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做了高度概括,并指明“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发展方向。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短期内获得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成果,就必须要坚持“四化”同步,提高城镇化发展效率和质量,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规模调整,提高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能力和产值比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强化产业发展对农民非农业化就业的带动作用,从而使新型城镇化进程与产业升级、经济发展适度同步。

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就业、收入、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各种不平等待遇,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倾斜,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大量农村劳动者更新生活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13]。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走集约型、可持续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一场以人为中心的涉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全面转型和深刻革命,蕴涵着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彼此关系的和谐融洽以及整体效益的综合提升等[14]。

(二)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城镇化是衡量区域发展的重要标志,新型城镇化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涉及经济发展、产业水平、人口因素、科学技术与教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安排等各个方面[15]。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市场化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人口转移、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水平和生态环境。

1.人口城镇化

城镇化发展受到农业发展所产生的“推力”和非农产业发展所产生的“拉力”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城镇提供新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创造大量城镇就业岗位。人口在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不断流动,推动着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

(1)投入指标:人口城镇化是从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与收益角度出发。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成功进入到城镇工作,获得与城镇居民一致的社会认可,同等地享受城镇公共资源和社会保险、医疗、教育等各项服务,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生活各方面都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市民化成本并不仅仅是农民工转移到城镇所需的短期成本。而是以城镇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基点,进行物质精神活动所需的成本,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社保多个方面的生活成本。所以本文用每年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来描述农村居民进入到城镇后生活所需要的成本。由于农村人口在农村生活也需要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因此将农民工市民化的生活成本定义为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减去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净值,作为投入指标之一。另外将“市辖区建设用地面积中的居住用地”作为体现市民化居住成本的另一个投入指标。

(2)产出指标:本文在选取产出指标时,因考虑城镇化对人民生活所带来的有益影响应体现在就业结构上,因此选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作为体现就业方面的产出指标。从市民化收益角度选取“市辖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作为第二个产出指标,同时将“年末非农业人口占地区总人口之比(%)”作为体现人口城镇化效率的综合产出指标。

2.经济城镇化

城镇化首先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资源集聚、规模经济发生作用的自然结果。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推动着城镇化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相关性。

(1)投入指标:经济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目标,也是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经济的投入指标应主要通过资本反映,资本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万元)”和“地方财政支出(万元)”来体现。

(2)产出指标:本文研究经济效率产出指标从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两方面分别选取。反映经济总量最常见的经济产出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为了排除不同城镇人口数量的差别,本文选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作为其中的一个产出指标。出于对经济结构的考虑,选取“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作为第二个产出指标。

3.城镇建设城镇化

城镇建设效率指标侧重城镇基础设施设备的普及程度,来反映城镇居民对基础公共生活服务的满足程度。基础设施是城镇内部相互联系的枢纽,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否,决定着城镇布局是否合理、城镇功能是否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是否充足,进而影响城乡之间资源和要素能否顺利流动。因此指标选取分析如下。

(1)投入指标:评价城镇建设的投入指标主要是“城市建设支出(万元)”,包括供水、燃气、公共、道路、排水等各方面投资支出。

(2)产出指标:城镇建设效率的产出指标应从居民家庭生活、交通、住房通信等各方面来反映。“城镇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平方米)”分别反映城镇建设过程中城区以及道路的建设;选取“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从交通角度体现城镇建设产出;选取“用水普及率(%)”用于居民在家庭生活用水方面的产出。

4.社会城镇化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城镇化就是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的过程。社会管理体制是衡量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先进的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人口由农村转向城市。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只有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水平越高,科技进步的贡献才会越大,市场竞争力就会越强,经济发展水平就会越高,城镇化水平也就越高。

(1)投入指标:城镇社会管理效率是指一个城镇在居民就业、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以及教育管理各方面的效率。“城镇社会保障支出(万元)”和“科教支出(万元)”是指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科教方面的财政预算支出之和。

(2)产出指标:社会管理水平的产出指标用“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册/件)”“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和“各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人)”等参数反映。

5.生态城镇化

生态城镇化真正代表城镇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是人们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坚持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城镇化过程中,由过去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张,转变为以提升城镇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协调可持续发展。(1)投入指标:用城市绿化方面的投入分析生态优化效率,其中“城市绿化投入(万元)”包括按行业分固定资产投资中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入;(2)产出指标:评价城镇生态环境优化的产出指标有“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园林绿地面积(公顷)”“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三、安徽省城镇化DEA测评效率指数分析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即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用于评价各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有效性,适用于对多投入及多产出的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通过投入冗余或者产出的不足来分析决策单元低效的原因以及程度,为决策主体提供信息。

假设对于n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投入以及s种产出,xij≥0;yr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应的r种产出,xi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应的第i种投入量,yrj≥0;vj和ur分别是第i种投入和第r种产出的权重,现令:

则决策单元j的效率评价指数为:

运用DEA软件测算出安徽省16个地级城市的城镇化效率。分别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城建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五个方面分析。

(一)人口城镇化效率指数分析

将人口城镇化指标数据输入至DEAP2.1软件,输出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安徽省2005—2014年各城市人口城镇化效率指数值

表1中的结果是将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5至2014年间基于规模报酬不变得出的综合效率值,效率指数值为1说明该决策单元的人口城镇化是相对有效的,小于1意味着人口城镇化相对无效。淮南、芜湖、铜陵、池州等地在十年间人口城镇化效率综合指数等于1,合肥、马鞍山等地有效年份为7年,宣城市为6年,淮北市为5年,黄山市、宿州市为4年,安庆市为3年,亳州市、六安市为1年,蚌埠、阜阳、滁州等地有效单元为0。

通过从市民化成本与收益角度分析的安徽省2005至2014年间的人口城镇化效率可以看出部分地区未实现高效率的投入产出,市民化收益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上述各城市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域资源条件的差距、经济水平的异同和各部门在市民化方面的重视程度上的差异所造成。

(二)经济城镇化效率指数分析

将经济城镇化指标数据输入至DEAP2.1软件,输出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安徽省2005—2014年各城市经济发展效率指数值

表2中所得结果为安徽省16个决策单元每年基于规模报酬可变的DEA静态分析数据。在2005至2014年期间经济发展效率指数值均为1的城镇共有3个,分别为合肥市、铜陵市以及池州市。黄山市2005年效率指数为0.917,其余年份均为1,马鞍山市的有效年份为2005至2009年,亳州市的有效单元为4个,宿州市十年间仅在2007年有效,淮北、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芜湖、宣城、安庆等地均未实现有效发展,说明安徽省经济发展不均衡,在重点发展省会城镇时,应注重周边城镇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加强对效率相对较低的皖北城市的监督,从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方式以及产业总量等方面综合探究,寻求最适应本省发展的机制。

(三)城建城镇化效率指数分析

将城建城镇化指标数据输入至DEAP2.1软件,输出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安徽省2005—2014年各城市城建城镇化效率指数值

续表

从表3所显示的各城市之间的城镇建设效率指数值可以看出,合肥市、芜湖市效率值全为1,淮北市城镇建设效率值2006—2012年为1,其余年份小于1,亳州市2007—2013年效率值为1,蚌埠、马鞍山、铜陵等地效率值为1的有9年,阜阳、六安、池州、安庆等地的城建效率相对较低,宣城市城镇建设在2005至2014年期间都处于无效的状态。说明在城镇建设方面,合肥市、芜湖市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以上结果表明安徽省城镇建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四)社会城镇化效率指数分析

将社会城镇化指标数据输入至DEAP2.1软件,输出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安徽省2005—2014年各城市社会城镇化效率指数值

表4结果表明,2005至2014年期间效率指数值均为1的单元有合肥市、淮北市、铜陵市,有效年数大于5的有宿州、阜阳、淮南等地,黄山市有效年数为3年,蚌埠、马鞍山等地为2年,而亳州、滁州、六安、芜湖、宣城、安庆等地的有效单元为0,说明安徽省在社会管理建设过程中,效率整体偏低。

(五)生态城镇化

将生态城镇化指标数据输入至DEAP2.1软件,输出结果如表5所示。

表5的结果表明,完全有效(指2005至2014年都有效)的决策单元个数为2个,分别为合肥市和淮北市,马鞍山、芜湖、宣城等地的生态城镇化效率相对较高,黄山市2005年生态城镇化效率指数为0.904,其余年份均为1。宿州、蚌埠、阜阳等地生态城镇化效率值无效。生态城镇化效率高的主要集中在皖南地区,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皖南地区森林植被覆盖率较皖北地区高;另一方面,皖南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较多,城市发展更多注重生态保护。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效率不断优化,但区域差异较为明显。从整体情况来看,合肥市作为省会城市,新型城镇化效率最优,皖南地区新型城镇化效率高于皖中、皖北地区,皖北地区新型城镇化效率相对偏低。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转移、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五个方面,这些因素通过不同机理对新型城镇化产生不同的影响,区域差异水平阻碍了安徽省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推进。

(二)政策建议

(1)在人口转移方面,从市民化成本与收益角度出发,需要降低农民工生活成本,提高农民收入。首先要完善户籍制度,降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门槛,并完善农民工进城安置机制。其次要提高农民收入,建立农民转化为市民的成本分担机制,加速农村剩余人口向城镇的转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市民化成本收益率,增强人口城镇化效率。

(2)安徽城镇化发展滞后,主要原因是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规模的扩大不协调。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撑,在产业发展措施方面,应加快推进第一产业规模化发展,以科技带动农村经济,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以及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规模,以经济的发展带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3)城镇建设方面,要在发展城镇的基础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服务网络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提高农业产业支撑能力,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城乡公共交通互联互通,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扩大城镇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水平,有规划地发展中小城镇。

(4)加大社会管理政策研究投入,建立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大力发展人才教育,强调科教兴国,以科技的手段来带动城镇经济的发展。引导农村人口积极参加社会保险,转变农村人口生活观念,全面覆盖农村城镇一体化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5)完善城镇环境治理结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借助各种公共场合进行生态环境宣传,让公众充分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真正实现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增加生态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努力构建绿色生态经济体系,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努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工程等生态效益高的新兴工业。建立生态环境考核评价机制,把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完善体现生态环境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和奖惩机制。

[1]张红利.我国传统城镇化的反思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要求[J].生态经济,2013(11):83-86.

[2]李强.城镇化的关键是农民市民化[N].人民日报,2013-08-11(05).

[3]张许颖,黄匡时.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指标和政策框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280-283.

[4]张荣天,焦华富.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综述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16,25(1):59-66.

[5]吴殿廷.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评价[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6):33-37.

[6]王发曾.从规划到实施的新型城镇化[J].河南科学,2014,32(6):919-924.

[7]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11-18.

[8]吴江,申丽娟.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2):151-155.

[9]徐选国,杨君.人本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质、特征及其可能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2): 15-20.

[10]李明.安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路径[N].安徽日报,2012-03-14(B03).

[11]梁广前.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12]李红波,张小林.我国发达地区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及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6):60-64.

[13]李萍,田坤明.新型城镇化:文化资本理论视域下的一种诠释[J].学术月刊,2014,46(3):85-93.

[14]苏素,贺娅萍.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城镇化影响因素[J].财经科学,2011(11):93-100.

[15]张丽琴,陈烈.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12):84-91.

责任编辑:吴强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Level in Cities——Taking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Jing
(School of Economics,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Anhui 233030,China)

New urba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stage.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model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Anhui Province can be reasonably measured. The DEA method was used to construct th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odel,the efficiency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level of 16 regional cities in Anhui province from the year 2005 to 2014 was analyzed,exploring the evolution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tial pattern deeply and analyzing its influencing factors.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how to promote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in the paper.

new urbanization;spatial pattern;influencing factors

F061.5

A

1673-8004(2017)02-0125-08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2.022

2016-10-25

安徽财经大学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以安徽省为例”(ACYC2015069)。

张静(1994—),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县域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效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文化边城镇远
家乡的城镇化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