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傣族佛幡的材料和工艺形态研究

2017-05-03苟双晓张天会徐人平

关键词:织锦傣族刺绣

果 霖,苟双晓,施 杰,张天会,徐人平

(1.云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2.重庆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重庆永川402160;3.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傣族佛幡的材料和工艺形态研究

果 霖1,苟双晓2,施 杰1,张天会1,徐人平3

(1.云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2.重庆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重庆永川402160;3.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使用彩纸、土布、织锦、丝线等多种材料的傣族佛幡,在发挥这些材料元素各自性能的基础上,以不同形态造就了佛幡造型的丰富质感。文章在讨论生动、美观的剪纸佛幡、艳丽夺目的刺绣佛幡、精美高雅的织锦佛幡和千姿百态的布画佛幡的材料和工艺案例的基础上,分析傣族佛幡独具匠心的材料运用和富有特色的加工工艺,并探讨材料和工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对现代艺术品设计有所启示。

傣族;佛幡;材料;工艺

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的发展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此影响下,傣族地区已经形成了傣族佛教化、佛教全民化的特点,而在这些傣族佛教祭祀的艺术品中,佛幡是较有特色的一种。傣族佛幡不仅在对各种材料的运用上独具匠心、自成体系,而且在材料的加工工艺上也多姿多彩、引人注目。傣族佛幡作为傣民族文化的载体,在鲜活地呈现宗教与艺术文化交融的同时,也使用彩纸、布料、织锦、丝线等多种各具特色的材料元素,在发挥这些元素各自特征的基础上,以不同的形态造就了佛幡造型的丰富质感,其制作工艺不仅可以对传统艺术和装饰产生影响,而且也可以为现代设计创新提供灵感[1]。材料、工艺虽然从表面上看与艺术品的精神内涵没有必然联系,但由于材料、工艺与艺术品的造型、风格有必然联系,因此实际上对艺术形态有外在的直接规定性[2]。傣族佛幡也是如此。由于所用材料不同,使用的工具、加工工艺和制作手段必然不同,材料、工具和工艺的差别又必然表现为造型、风格和色彩的差异。傣族佛幡幅宽变化从20至60厘米不等,长短也极不统一,变化从数十厘米至数米,最长的可达十余米[3]。另外,由于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技艺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差异,不同傣族地区的佛幡制作习惯使用不同的材料,并以不同工艺形态和造型风格见长。德宏的剪纸佛幡生动耐看,临沧的刺绣佛幡艳丽夺目,西双版纳的织锦佛幡精美高雅,而遍布傣族各地佛教寺庙的布画佛幡,由于创作不受程式化约束,可以自由发挥,更是个性突出,千姿百态,充分表达了创作者的艺术匠心。

一、生动、美观的剪纸佛幡

傣族剪纸(如图1所示)是云南傣族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剪纸源远流长,起始年代已难以考证,但存在形式最早源于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则是确定无疑的。傣族剪纸大多用于宗教场所和宗教活动,主要是赕佛的供品和寺院的装饰,如佛幡等,因此与其他喜庆剪纸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渊源、思想内容、工艺特点和艺术风格[4]。

剪纸佛幡以写实手法为主,装饰手法为辅,剪纸作品形式多变,刀剪并用,制作精致,生动美观。

剪纸佛幡的主要材质为彩纸,也有用布料的(节日喜庆时常用黄、金、蓝、红、绿等色彩纸或布料,丧事和小庙里则全部使用白色纸或布料)。近年来,剪纸佛幡制作中还发展使用了电光纸和薄铝皮等新型剪纸材料,弥补了传统纸张材料的性能缺陷[5]。

剪纸佛幡的加工工艺主要有“剪”和“刻(凿)”两种。剪无须样稿,可随手剪制;刻(凿)则需样稿,按样制作。两种工艺的配套工具,传统上主要有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等。剪刀的特点是锋利、快捷、机动、灵活,便于随身携带,随时进行加工创作。刻刀的特点是尖、薄、利、仄,可以对简单重复的纹样进行批量加工,一次可刻透八层纸,省时省力,使用方便。凿子和锤子相配合的特点是稳、重、錾、透,一次可凿透五十余层纸,数量大,产量高,并且整齐规范,适合加工形大量多和有着复杂细腻花样的批量产品,也可用于加工传统剪刀、刻刀难以施工的新型材料,如錾刻、锻打绘有设计图案的薄铝皮,可以将普通材料加工成赕佛的佛幡、莲花灯、佛伞等供奉用品(如图2),使祭祀供品更加丰富多彩、精致华丽。加工工艺的选用视加工用途而定。在一般情况下,傣族妇女的业余创作常用灵活的剪制工艺,或单纯剪切,或挖剪结合,精巧快捷,变化万千,作品生活气息浓厚;而民间工匠的批量生产多用重打錾透的刻凿工艺,兼用各种刻刀凿子,刻凿并用,錾打并举,一次可完成若干作品,生产效率较高,但作品相对比较呆板[6]。

图1 傣族剪纸佛幡

图2 傣族特种剪纸供品

剪纸佛幡的纹样内容受当地佛教思想的影响,以傣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孔雀、大象、骏马、狮子、老虎、鱼龟等以及其他奇兽异鸟或形态各异的茶花、梅花、兰花、马缨花、牡丹花等为题材,或以竹楼、佛寺、村落、亭台、楼阁、塔庙等为题材,形象生动,生机勃勃,活泼逼真,供奉或装饰在佛寺、佛塔前,特别具有民族特色,耐看且有韵味。

二、艳丽夺目的刺绣佛幡

刺绣佛幡(如图3)是傣族地区特有的一种将佛经故事或佛本生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打破时间、空间的关系限制,通过巧妙的构思、精致的手艺、理想化的构成,组合成一个或四个刺绣画面的“图画绣片”,是傣族佛寺殿堂中常见的宗教艺术品。这种佛幡刺绣片把佛教故事中的典型形象和典型情节围绕宗教这一主题,通过突出主要人物、场面,把散落的珍珠穿成串,变成一种“有意义的形式”,浓缩到一张画幅上,宣扬以善为本的佛教思想,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别具一格。

图3 傣族刺绣佛幡

刺绣佛幡的加工工具主要是绣针,加工材料主要有土布、绸缎面料和各种彩色丝线。刺绣佛幡的衬底有绸缎面料,也有方形土布。土布与土布间用麻线或棉线进行连接缝制,尺寸约为34×10 cm。至于佛幡的刺绣艺术,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傣族剪纸艺术的延伸,其基本工艺流程均是以傣族剪纸作为底样,把剪纸图案粘贴在已准备好的衬底土布上,然后运针施色线,用绣花针把搭配好的彩色棉线或丝线按图刺绣。刺绣技法十分丰富,最常见的有打子绣、辫绣、垫绣和剪贴绣,也有的将各种石质或金属装饰品凿通后用彩色丝线穿缝于绣品上,再以银色锡箔纸做边。电光片在图案的局部作点缀装饰,头尾还饰以佛教意象的装饰和彩色棉线编制成的穗状装饰物,使刺绣片富有立体感与民族气息[7]。也有的把加工好的刺绣片钉在一块数米高的缎面的下端,最下方装一个有一定重量、起到坠直幡体作用的象鼻形坠子,两侧有不同颜色的绸缎剪成锯齿形作装饰用,上有铁挂钩和绳子,可作迎风飘摆的挂幡之用。

傣族刺绣佛幡色彩配置讲究强烈明快,衬底选用橘黄、淡金黄、翠绿和朱红等暖色调,五彩丝线刺绣塑造人物造型等佛经故事画面和生活场景,好用大胆夸张、艳丽浓艳的纯色进行装饰,图案局部用金属珠或金线点缀,又用金银线缝绣纹样轮廓线边框,金、银两个“极色”,把各种对比强、纯度高的色块统一协调到一起。作品整体对比强烈,色彩斑斓,艳丽夺目,给人华美艳丽、活跃明快之感,是一种绚丽多彩、独具一格的刺绣工艺品。

三、精美高雅的织锦佛幡

傣族织锦(如图4)是傣族早期的造型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傣族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傣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手工织锦。“傣族织锦技艺”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傣族织锦色泽鲜艳,质地细软,精美高雅,名贵考究。南诏时期,地方官员把傣锦作为上贡朝廷的礼品,并被朝廷王公贵族视为珍品。这样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物品在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傣族地区当然少不了被用来赕佛,被用竹竿撑起悬挂于殿堂梁柱间,成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独具特色的织锦佛幡。

织锦佛幡的原材料比较丰富,使用较多的是棉纱和蚕丝,其他如毛、麻、木棉等都被用来织锦。传统的西双版纳傣锦的材质以棉线为主,具有较好的柔软度,也有丝锦和丝棉混合锦。现在和其他民族织锦类似,经线与地纬大多数选用棉线,纹纬选用价格相对比较便宜的开司米材料。

织锦的工具主要有:轧花机、弹弓、卷棉棍、纺车、缠线车、倒线机、牵经线车、提花织机等。

织锦的工艺流程有:手工纺纱工艺(包括去棉籽→弹棉花→卷棉筒→纺棉纱等)、整经染色整理工艺(包括缠线→上浆→晒棉纱→染色等)、上机织造工艺(包括倒线→牵经线→编花本→上织机等)。

傣锦的制作一般采用传统的木架织机,依靠手工操作。根据卷轴的固定形式,传统的木架织机可分为腰机和非腰机,从机架的结构形式上可分为梯架式、半机架式和全机架式,按照花本的应用形式可分为帘式花本和环式花本[8]。

傣锦按织造方法可分为手工挑花和花本织造两种。手工挑花通经断纬,制作相对复杂,可以随意发挥,纹样丰富多变。低花本织造时,由织工直接操作一个直线与经线直接相连的花本。低花本提花机一般通经通纬,使用方法简单,纹样相对固定,变化种类较少。在实际使用时,一幅傣族织锦的制造一般既有花本织造,也穿插有手工挑花。

织锦佛幡一般以白色棉线做经线,用彩色纬线织成花纹,并且常采用横向平行并列的带状二方连续组成,给人以开阔、安定的感觉。除了少量的几何图形外,大量是反映地方风物和民族特色的具体形物,如孔雀、大象、神兽、人物、日月、龙舟、佛寺建筑、花草树木等,虚实结合,造型淳朴,工艺要求高,没有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是难以完成的[9]。

织锦佛幡的花样纹饰丰富多变,更巧妙的是其色彩搭配。西双版纳的水傣民众喜欢鲜艳色彩,用色大胆,在一个红、黑、白色的底子上大量使用蓝、橙、紫、白、大红、橘黄、翠绿、淡黄等彩度高的饱和色,反衬施色,而且不同纹样色彩以不同的经纬线编织(俗称“色纬起花”)。由于织锦经纬交织的工艺效果,织锦佛幡花纹图案结构严谨,清爽明快,色彩对比强烈,给人以精美考究、华贵高雅的感觉。

图4 傣族织锦佛幡

图5 傣族布画佛幡

四、千姿百态的布画佛幡

布画佛幡(如图5),傣语称为“赕听”,系赕佛的施主自己绘制或自愿出资请画工制作后送入佛寺,敬献佛祖,作幡而挂。布画佛幡在傣族上座部佛教寺庙中常可见到,是云南古代长卷画传统传承、延续并仍然盛行的象征。由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寺庙房屋顶结构虽然在造型上多为重檐歇山式,但两侧偏厦只有短墙,不宜直接作壁画,故多用布画佛幡作为补充。

布画佛幡的画布在传统上多用本民族妇女自己纺织的使用纯棉原料的土布。这种土布虽然弹性较佳,但纹理较粗,而且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变形。因此,在作画前要先涂一层用白泥、天然植物淀粉和动物胶水制作的浆料,然后裱平磨光,打一层薄底。经过上浆和打磨的土布变得平整顺滑,少有结节和毛头,容易让颜色顺利地留在表面,由于天气变化引起的返潮和变形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这些工艺过程与油画的亚麻布涂乳胶做底的制作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是使用的原材料不同而已。在现代,由于大量使用的是工业机织布,包括的确良布等,布面平滑细腻,不易返潮变形,这样就可以免除上浆打底的环节,直接在画布上涂色作画。

布画佛幡的颜料古时候多为矿物颜料(当时一般从缅甸买回)与植物染料。近年来多用现成颜料,也有用现代绘画所用的水彩等。矿物颜料用者渐少。旧时主要用毛笔或竹笔、铜笔等,现已全用毛笔,也有用蜡笔。

布画佛幡的画幅形制多样,多为对称双联式,也有单幅横式或多联竖式。大的布画佛幡挂于列柱之间,小的布画佛幡插在佛龛附近成为幢幡。

布画佛幡的内容题材广泛,大多是佛教故事、佛经训谕、颂佛敬佛以及贝叶经中所载的历史、典籍等,宣传南传上座部佛教主张的“行善积德,赕佛升天”的教义精髓和思想。布画画面常用分格式,即用画面做出分格效果(也有用线条直接把画面清晰地分成若干格),使整幅画看上去是由多格(即多幅)组合而成的连环画(连环画卷),并让人容易读懂布画故事,对布幡敬献者的意图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布画佛幡的创作者形形色色,多系僧侣或民间艺人,也有教师或学生,加之本身是群众性民间性的作品,不受任何程式化的约束,因此表现技法主观随意性强,画风随意,各类笔法风格均有,技巧高低各别,任随个人喜好。这些布画佛幡有的清新自然、淡雅质朴,有的画面丰富、色彩奇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

五、结论

剪纸佛幡应用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等对彩纸、布料等进行“剪”和“刻(凿)”的艺术加工,刀剪并用、挖剪结合。剪纸佛幡形式多变、形象生动、活泼逼真,特别具有民族特色,耐看并有韵味。

刺绣佛幡应用绣花针把搭配好的彩色丝线在土布或绸缎面料上按样图进行刺绣,加工成一个或四个刺绣画面的“图画绣片”。刺绣佛幡对比强烈,色彩斑斓,艳丽夺目,是一种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刺绣工艺品。

织锦佛幡应用木架织机对棉纱和蚕丝进行通经通纬或通经断纬的花本织造和手工挑花,不同纹样的色彩以不同的经纬线编织。织锦佛幡花纹图案结构严谨,经纬交织的工艺效果给人以精美考究、华贵高雅的感觉。

布画佛幡应用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在傣族妇女自己纺织的纯棉土布上自由发挥,做成由多格(多幅)组合而成的容易读懂的故事连环画卷。布画佛幡风格自由,画风随意,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象。

材料、工艺与艺术品的造型、风格有必然联系,对艺术形态有直接的规定性。傣族佛幡的材料运用独具匠心,加工工艺富有特色,并能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性能,造就了丰富的质感。傣族佛幡的制作工艺不仅对传统艺术和装饰产生了影响,也可以为现代艺术品的设计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1]许世虎.云南傣族布幡画的综合材料工艺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0(6):125-127.

[2]杨学芹.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

[3]桂莉梅.多维视野中的傣族佛幡[C]//龙东林,谢沫华.东亚民族造型文化中韩民族造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71-179.

[4]郝云华.德宏傣族剪纸探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22(7):102-108.

[5]王艳琦.傣族剪纸:活色生香的民间艺术[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3):51-55.

[6]李伟卿.云南民族美术史论丛[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7]杨婷娜.云南民间工艺美术的造型技法及其审美内涵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8]龙博,赵丰,吴子婴,等.云南傣族织锦技艺的调查[J].丝绸,2011(12):53-57.

[9]杨雪吟.彩云之容:云南民族美术[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穆刚

Research on the Materials and Technique Forms of Dai Buddhist Banners

GUO Lin1,GOU Shuangxiao2,SHI Jie1,ZHANG Tianhui1,XU Renping3
(1.Faculty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201,China; 2.School of Fine Arts,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Yongchuan Chongqing 402160,China; 3.Faculty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Yunnan 650500,China)

The Dai Buddhist banners which were made by many distinctive materials such as color paper,homespun,brocade and silk thread,each performance of these material elements was exploited,and rich textures of Buddhist banner models through different forms were forged.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vivid paper cutting Buddhist banners,the bright embroidery Buddhist banners,the beautiful brocade Buddhist banners and the various cloth painting Buddhist banners,the ingenious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and characteristic processing techniques were analyzed.Besides,the relation between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was explored,providing innovative enlightenment for the modern design.

Dai ethnic group;Buddhist banner;material;technique

J523

A

1673-8004(2017)02-0024-06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2.005

2015-12-24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傣族佛幡造型艺术与审美文化研究”(QN201408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傣族织锦艺术符号与傣锦中的和谐文化思想研究”(13YJC720049)。

果霖(1986—),男,云南昆明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民族民间工艺、民族文化研究。通讯作者:张天会(1973—),女,云南镇雄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艺术、民族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织锦傣族刺绣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瑶族织锦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清新唯美的刺绣
织锦古韵(七绝)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刺绣新生